浅谈电子学档的应用模式与发展趋势*

2014-08-15 00:51张远平颜辉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14期
关键词:电子学档案袋教育

文 张远平 颜辉盛

(张远平,硕士,讲师。颜辉盛,本科,高级讲师,校长。广东省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523106)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不断整合,当前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以网络信息应用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基于电子学档、维基(wiki)、博客、慕课(MOOCs)、学习空间等网络应用的教学模式,逐步丰富了教学的环境。其中,电子学档(又称电子档案袋)的应用受到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国内外已经形成大量的成果。例如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各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电子学档已经形成风气。内地的电子学档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中,如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入电子档案袋的功能,能跟踪学生的成长历程。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基于“阅读、记录、分享、成长”理念的学档平台也深受关注和好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研究电子学档的应用模式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解电子学档的内涵,确定电子学档的应用模式

1.电子学档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理念的推陈出新,区域教育的差异性等种种原因,导致电子学档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很多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和课程研究学者都对电子学档有独到的理解。

美国电子档案袋协会(e Port Consortium) 白皮书指出,电子档案袋的本质是长期在一定的学科搜集和展示作品,组织前后的对比议论,并从各类主体,像指导者、教师、学生、伙伴朋友那里得到反馈,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证实成果和前进。

海伦·巴雷特(Helen C.Barrett)是国际公认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研究专家,她将电子档案袋定义为: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包括音频、视频、图片和文本等。基于标准的档案袋采用数据库或超级链接,使自身成长目标、典型作业和教学反思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国内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为电子学档所作的定义是这样的:电子学档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电子学档的专家祝智庭教授指出,电子学档是按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钟志贤认为“学习档案是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活动、成果、付出、进步以及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一种集合体。”[1]

电子学档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当中,由于百家争鸣,使电子学档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教学界的热点。相信随着电子学档的充分推广并发展成熟,直至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它的定义肯定会更加清晰。

2.理解电子学档的内涵,提倡多元化的应用模式

国内外对电子学档的定义,虽然理解深度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但都起源于“电子档案袋”的概念,只是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制度,不同的研究角度等因素,使研究者对电子学档产生不同的理解。哲学上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与其花脑筋去为电子学档下定义,不如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内涵。

我们认为,无论电子学档如何定义,它的基本形式都是数字化的学习档案。至于电子学档在教学、评价、协作、反思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它的外延。对电子学档定义的界定,应尽量减少限制。不能说电子学档必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必须具有什么功能,否则就不是电子学档。研究角度和方向不同,电子学档的表现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因此,电子学档的应用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二、电子学档的应用模式

1.电子学档几种应用模式的比较

从应用角度来看,目前电子学档主要有三种类型:展示型、过程型和管理型。

展示型的电子学档通常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为核心,又称为“学习历程档案”,这种模式在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用得比较普遍,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挂靠在院校网站上的一个子系统。电子学档设计者提供一定的模板,学生在网站提供的平台上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系统化地记录个人的成长历程,包括学习经历、心理经历、生活动态等信息,分享个人的情感,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具有明显的情感因素。这种电子学档几乎是全开放式的,学生之间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加深了解,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摆脱了常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通常这种模式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甚至在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可以持续应用,这就非常利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开展。为了提高学生使用电子学档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电子学档的设计,有些院校还经常举办电子学档的评比活动,展示优秀的电子学档。

过程型电子学档应用的特点是建立电子学档教学系统。该类系统是以学生的电子学档为中心,建立一个学习的工具和支持环境,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反思有机地整合起来。教师在此平台上布置任务、设置教学目标、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给予评价。学生则可以在该平台上实现作业提交、资源分享、发表评价观点。总的来说,过程型电子学档基本上是以发展性评价的功能为核心。国内的电子学档平台多采用这种模式,例如天津市教研室组织开发的电子学档校园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还有一种电子学档主要用于教学管理部门,相当于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业档案数字化,实现学生学习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这种模式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容易沦为管理的工具,跟设计电子学档的初衷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少作为电子学档研究的范畴。

这里主要比较展示型和过程型电子学档的特点:前者开放性更强,自由度更高,强调个性化的成长记录,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结构不够严谨,教师的作用相对弱化。后者相对较为严肃,更多地从结构性策略的角度来研究电子学档,设计电子学档的目的是实现过程性的评价功能,但容易走进电子学档仅是一种评价工具的误区。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脱离了传统的课堂环境,但仍然被设计在一定的框架当中,不利于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更高的参与度。

2.电子学档与基于电子学档的应用的关系

电子学档本身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只有具体的应用才会使它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显然,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构建与电子学档相关的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学档的作用。

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平台,就是把电子学档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使作业的布置、提交、评价和使用资源等学习信息保存到电子学档中,充分利用网络存储和信息传输的特点,实现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多元互动。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生管理平台,把学生的基本信息、入学管理、在校表现情况、奖惩记录等保存到电子学档中,方便实现学生在校的全过程管理。

基于电子学档的个人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记录学习、生活、心得、反思、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让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成为知识积累过程的证明,也成为电子学档的一部分。

可见,电子学档是工具,而相关的应用是方法。因此使用电子学档无须拘泥于形式,电子学档的内涵为它的应用赋予了更强的灵活性。

3.构建电子学档应用平台需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技术上的因素。构建电子学档平台涉及技术开发的问题,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电子学档应用平台建立了一种新颖的教学环境,通常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往往缺乏计算机技术,程序员缺乏教学经验,因此把教学理念融入技术中去,是一个需要开发者和使用者合作的过程。以往失败的应用告诉我们,无论是自主开发的系统还是购买的软件产品,都要坚持操作简单、维护容易的原则。如果缺乏开发技术的条件,也可以另辟蹊径,例如有些教育工作者尝试通过博客来建立电子学档,虽然功能不是很全面,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其次,学科因素。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宜使用电子学档平台进行教学,单独的电子学档平台也不一定能适应所有的学科。因此,构建电子学档平台要注重实用性,不要做花架子,对电子学档平台作用的评价也要辩证地对待。

此外,个别电子学档应用平台在使用上商业气息较重,缺乏理性的规划,有时候会使部分应用成为“鸡肋”。

4.推动电子学档应用的立足点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应用热情

不管电子学档的理念应用于何种系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师和学生重视电子学档,有参与建设个人电子学档的热情,切忌在管理上强制学生参与。因为电子学档的概念从一开始,就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框架中解脱出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反思、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的发展。要提高电子学档的参与度,必须要加强相关应用的培训,并给予科学的引导,促使教师和学生提高对电子学档及其发展潜力的认识。例如,电子学档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个人的电子学档、集体的电子学档、某个学科的电子学档、某一个时期的电子学档可以形成纵向或横向的信息,这种多维度的教学信息对教学决策和反思有很大的作用,能很好地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应用热情,有利于电子学档应用平台的推广。

三、电子学档的发展趋势

1.电子学档研究的规范化

目前,关于电子学档的研究,在功能需求、规范设计等方面还没形成系统。大多数论文都集中在电子学档的单一功能上,例如任务布置、过程性评价等,而系统性的研究比较少,鲜有相关的专著和教材。国内出版的专著中,王佑镁撰写的《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一书较为知名。各级院校的电子学档各自为政,内容重复,缺少统一的组织,应用的程度参差不齐,表明电子学档的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期望相关教育部门、学术团体成立类似电子学档协会的组织,引领电子学档的研究,以取得更多的成果。

2.增强普及电子学档的意识

在教学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机构都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习的效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政策层面对教育技术信息化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提倡“成长比成绩重要”的今天,电子学档的建设有望成为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要使电子学档有所发展,我们应该有关心学生成长的意识,积极开展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活动ePBL(eportfolio-Basedlearning),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理论渗透到其中,推动常规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开展,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技能的学习和意识的培养上。可以预见,建立贯穿小学到高等院校甚至整个学习生涯的电子学档将是一个趋势。

3.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电子学档的适用性

要使电子学档的应用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需要引入现代的技术元素,使电子学档的应用模式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可以根据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电子学档是数字化的档案材料,可以把电子学档(电子档案袋)的建设设置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子项目,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增加通过无线校园网访问电子学档的功能。

(2)把电子学档建立在云平台的架构上,成为“教育云”的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向教育机构、学习者提供云服务。

(3)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先进的电子学档教学平台,使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动态适应学习过程的变化,适应学科的差异。

4.增强电子学档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

电子学档具有知识管理和数字化学习的特性,能客观反映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对学生的评估更全面。在当前我国学业水平和就业挂钩的形势下,可以在电子学档中融入现代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念,把就业目标和学业情况结合起来,为职业规划提供借鉴。例如,可以挖掘电子学档中体现学习者成长经历、学习情况、反思、评价等信息,使之形成特定格式的材料,代替传统的求职简历。更重要的是,电子学档动态发展的特性,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从而进一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电子学档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但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不多,为电子学档应用模式的确立增加了难度。如何设计和应用电子学档仍然是一个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不断探索。我们在电子学档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应用模式,建立了适合学生特点、满足教学需求、具有本校特色的电子学档教学平台。在实际应用中,该平台能体现电子学档的根本属性,为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佐证。但我们仍然需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电子学档的潜能,走上数字化教学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张治勇,李国庆.美国电子学档开发:经验、挑战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5):71-74.

[3]赵俊莉,张学刚.基于电子学档的数字媒体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5):82-86.

[4]叶爱英.过程性评价之电子学档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47-149.

[5]林瑜华.电子学档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76-78.

[6]李霞.基于电子学档的发展性评价系统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8):192-194.

[7]彭蕾.portfolio的类型分析及其实施方法[J].科技信息,2009(7):66-68.

猜你喜欢
电子学档案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反思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国内档案袋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概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