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激活语文课堂

2014-08-15 00:49吴小兰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师生关系师生

吴小兰

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前沿,初中语文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应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磁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都具有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共性当中所凸显出的一部分。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批个性和谐发展和极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的语文学科,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绽放呢?

一、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每个人天生素质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所受教育的环境与影响不同,使得他们的素质结构在很多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学生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根本。具体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只看学生分数,要确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因材施教。

二、构筑民主师生关系,营造个性发展氛围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教师对学生发挥的作用是“复制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离。时代呼唤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师生之间是一种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志并且容忍差异的交往过程。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人”;学生也应把教师看成是一个与自己相同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只有师生双方相互关爱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民主平等、信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健康成长。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一对自信的翅膀,创造条件让他们相信自己,使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学习语文,在语文天地里自由畅游。

三、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挥学生优势特长

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发现这些差异、正视这些差异、重视这些差异、利用这些差异也是教育工作者所不可忽视的。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并躬行之。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在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那些确有特长的学生“学有所学、爱有所好”,树立起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校园氛围,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个性的价值和老师热切的关怀,体验进步的喜悦,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展露教师个人魅力,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个性修养,意识到语文教学中蕴含着师生的生命活力,努力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摩体以定习,因性而练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里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五、广辟个性发展渠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教科书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内容上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一篇篇美文或如一幅幅长长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美的享受中,学生的个性也可以尽情地绽放和挥洒。教师要力争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发散地。老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不仅仅是提供或推荐一篇文章或一本名著,而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在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写下来,要求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常写读书体会,并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写作指导上教师不可设下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叶澜先生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声音。它是对“教学特殊认识论”的超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师生共存的课堂生命质量的关注。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全面育人的新观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来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