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例谈

2014-08-15 00:49李锡平高凤环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阳春面周朴园榕树

李锡平 高凤环

新课改精神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需要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这个教学环境中至关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

有经验的教师是十分重视问题设置的。讲授一篇文章设置哪些问题?怎样提出来?在什么时候提出?先提哪个后提哪个?这里面有许多讲究,是一门艺术。从理论上讲,它体现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实际效果上讲,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便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探究的习惯。既然如此,问题的设置就有研究的必要。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便于整体上把握文本。文本是授课的蓝本,授课是对文本进行分析。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框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在设置问题时,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胡编乱造,应以作品为基础,体现作品的思路,让学生顺着问题思考和回答,把握文章脉胳,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乡的榕树》一文,一共写了四幅画面:榕树四周农村风光图、榕树之上伙伴嬉戏图、榕树旁边亲人活动图、榕树之下乡邻纳凉图。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一般会单刀直入提问:本文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写了哪些人和事?就这个问题思考,学生也会找出答案,弄清文章的内容,但学生知道的内容是零散的、杂乱的一堆堆原材件,不利于整体把握课文和对课文作进一步分析。

我们不妨换一种提问:大家把每自然段的第一句提出来组合,看看能否组成一篇文章?如果能的话,这第一句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句子是每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起着线索的作用,是文章的骨架,完全可以组成一篇抽象的文章。于是,学生由此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脉胳,进而体会到了本文借以抒写的思乡情怀。

再如《雷雨》戏剧片断。“过去的戏”与“现在的戏”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设计好问题尤为重要。这是一出悲剧:下层妇女侍萍受侮辱、被抛弃的悲剧;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而悲剧最后归结于“罪恶渊薮”——作为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周朴园。但除了以悲剧来控诉这不公平的社会之外,戏里也还增添了一些亮色:如鲁侍萍性格的改变,鲁大海的挣扎反抗等。于是,在讲《雷雨》第一场时便可设置两问:在第一场中周朴园的情绪变化点有几个?而在周朴园的变化中鲁侍萍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学生立即找出了周朴园情绪变化的四个点。在这四个点中随着周朴园伪善、狡诈、自私等性格的充分暴露,鲁侍萍经历了由死去的软弱的梅小姐,到活着的坚强的四凤妈,再到站着的有骨气的鲁侍萍的过程,鲁侍萍作为一个旧中国勤劳、善良、坚强、受害的妇女形象也就历历在目了。

其次,问题的设置应该体现教者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篇作品选进教材,它是一道例题,也就是说,教者应通过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如立意构思、选材剪裁、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而某篇文章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是典范,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精华部分以及最能体现其特点风格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思路。例如《一碗阳春面》可以设置如下问题:第一,母子共吃了几次?各吃了几碗?吃面的时间、地点、环境有什么不同?第二,小说可不可以用《两碗阳春面》、《三碗阳春面》、《七碗阳春面》为题?第三,小说安排了四次吃面场面,去掉其中任何一次行吗?为什么?第四,小说除反复写母子吃面外还暗写了什么?第五,这位母亲与祥林嫂的遭遇、性格及命运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是教师授课的思路,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把握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既而在认识上来一个飞跃。第五个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它需要通过迁移综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环境的问题造成了两个不同社会女性的不同命运,母子三人置身于崇尚团结的大和民族中,生活在鼓励竞争的资本主义环境中,她们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和同情,她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勤劳顽强的品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许,所以她们越过越好。而“祥林嫂是非死不可”,她生活在一个她不得不认可、无力摆脱的封建社会笼罩的环境中。“好女不嫁二夫”的社会观念有意无意都在歧视、打击、扼杀她,即使她是善良的。至此,学生轻轻松松,水到渠成地把握了文本思想内容,教师也就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仅如此,一连串的逻辑性很强的问题设置还激发了学生思维。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老师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主体的作用,这作用也就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上述例子也达到了这个目的。

再次,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固然与教师的文化素养、语言艺术、课堂节奏等因素有关,但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许多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因为学生学习的障碍不仅仅是智力因素,更多的时候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他们不是看不懂或读不懂,而是缺乏深究的心理,究其原因是兴趣的问题。在沉闷的课堂氛围里,他们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要激活它那就要靠教师来调动,而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在问题设置上。如讲授《雨中登泰山》一文,文章最大特点便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如果让学生按作者行踪去看所写的景物,学生也会不假思索地把内容罗列出来,但如果设置这样的两个问题,效果就迥然不同:登山是十分辛苦的事,但从古至今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登山?作者为什么在下雨天也不放弃登泰山?这一块石头便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登山的过程是人生的浓缩,登山是人生的写照,登山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学生随之也就会感到看似浅显的登山文章却含着十分深厚的人生主题。诸如“过泰山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等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人物分析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按照现代人的评判标准,在贾府的十二金钗中选一个女能人该是谁?这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便雀跃般参与进来,对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品头论足,来一个多角度的比较,既而对她们的性格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林黛玉的貌美多情、谨小慎微和善良而不失体弱多病、生性猜疑;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而不失耍弄权术、刁钻狡黠;薛宝钗的逆来顺受和稳重而不失保守等。

让我们借助科学的问题设置把课堂变得实一点,活一点,生动一点,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阳春面周朴园榕树
榕树街121号
榕树的美髯
榕树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SR-71侦察机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上帝的一碗阳春面
榕树军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