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表演活动的设计

2014-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老河口市岳阳楼听证会

陶 晖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活动,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新一轮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热潮的掀起,课堂中的表演活动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并为他们展示才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那么如何搞好表演活动的设计,让它达到最佳效果呢?

一、明确目的 选择表演形式

表演活动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选择什么样的表演形式,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文体而定。例如《牲畜林》是一篇外国小说,该小说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延迟法的应用及其作用,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为此,我选择了课本剧片段表演。《登岳阳楼》是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的教学目标是“体验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为此,我选择了两种表演活动:集体吟诵和关于“杜甫很忙”文化现象的辩论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为此,我选择了听证会的形式。并结合地方具体情况,举办关于老河口市古建筑最集中的太平街是否应该改造的听证会。

二、精心准备 指导表演

这一环节首先要挑选导演。导演必须要表达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我班的班长张婷同学正好符合这一标准,她是学校多次大型活动的组织者,并参加多个节目的表演。导演选好后,组建表演队伍。表演队伍由导演挑选,。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挑选不同的表演人员。如《牲畜林》挑选大方的同学;《杜甫很忙》挑选知识面丰富,能言善辩的同学;太平街改造的听证会,挑选对建筑文化感兴趣,对老河口市建筑有较深了解的学生。

导演表演人员组建后,老师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指导工作,不拘泥于细节,只做大的方面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课本剧、辩论会、听证会的基本知识及表演要求。明白表演的目的,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如关于太平街改造的听证会,要求表演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到太平街实地考察,通过访问、拍摄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如何表演,由导演组织设计,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排练,在排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潜能。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三、设置情境 带入氛围

在课堂进入表演活动之前,我往往精心设计过渡语,或提供背景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表演环境中。

如我在《登岳阳楼》集体吟诵表演之前,是这样设计过渡词的:公元768年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十三个年头,唐王朝江河日下,百姓流离失所,此时离开故土达13年之久的杜甫,已“潦倒新停浊酒杯”,肺病日益严重,生命危在旦夕,在一个寒气逼人的冬天,拖着多病枯瘦的身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气喘吁吁地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极目远望,想到老友一个个死去,亲朋没有一点消息,想到自己生命垂危,孤舟相伴,想到边境战事,不禁老泪纵横,吟出千古名篇《登岳阳楼》。下面让我们全体起立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杜甫,吟诵这首诗。于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有情感的吟诵开始了……

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表演听证会前,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几组中国目前旧城改造的画面以及学生在太平街考察拍摄的画面。然后我设计了一段台词:同学们,老河口市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旧城改造牵动力全市人民的心,正好老河口市人民政府在召开关于太平街改造的听证会,让老师带你们去旁听一下。于是一场讨论热烈的听证会开始了。

四、演后点评 画龙点睛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几分钟的表演结束后,及时让学生点评,谈观后感。此环节通过点评,为进一步提高表演水平积累经验,验证一下是否达到了表演的目的。点评侧重于艺术系,观后感侧重于思想性。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表演的听证会,表演结束后,一位同学做了如下点评:这场表演虽然时间不长,但简单的人物对话,刻画大度知错能改的市长、官僚味十足只图眼前利益的规划局长、知识渊博有使命感的文物局长等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次表演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魅力,增强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使命感。

好的课堂表演活动设计,能让你的教学异彩纷呈,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老河口市岳阳楼听证会
日出
孙高华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湖北省老河口市“多规合一”试点空间规划体系研究综述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重读抗战家书
充分尊重民意,就是成功的听证会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
醒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