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讲艺术

2014-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项链课文同学

陈 梅

开讲是中学语文教学组织的重要部分,开讲艺术是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开讲作为教学组织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那儿就已经存在了,然而教育进入当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成了“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开讲就完全从教学组织中删除了。一部分课堂,或不设开讲,枯燥乏味;或开讲过分渲染,不分主次;或开讲偏离重点,过于牵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掌握教材,内化思考,融会贯通,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应是“导演”的角色,教师精心的设计,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的是学生能“乐学”,愉快而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努力去学习,发展自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讲就显得尤其重要,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的作用,使开讲之后的整个教学过程能顺利、成功的完成。

有人把课文的开讲比喻为“理丝”,头找到了,丝缕长抽不断;如果找乱了,就会头绪纷繁,杂乱无章。所以,开讲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和钻研。

一、开讲艺术的基本要求

开讲的形式可谓是千变万幻,多种多样,然而开讲的设计在这种随意性中却也有其自身的要求。

1.强调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 教学艺术的内容决定教学艺术的形式,教学艺术的形式依据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设计和选用。那么教学艺术中的开讲艺术也不例外。在开讲的过程中,是由教师和学生围绕着即将讲授的内容进行“对话”。在这里开讲艺术的设计就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针对即将讲授的课文内容,针对教师自己所擅长的教学风格。例如,初一课堂的开讲设计和实践与高一课堂的开讲设计和实践是肯定不一样的。再如,同一篇课文的设计和实践,针对不同地方,不同风俗的学生也不尽相同,《济南的冬天》的开讲设计,在面对济南的学生和不是济南的学生其教法就大大的不一样了。

中学语文的课文选用,虽是一个整体,但也有各种文体、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不同。紧扣主题是教学的一大要求,同时也是开讲的一大要求,开讲的目的是走入新课,当新课一定时,开讲的路线当然在可选择情况下,也有一定的方向性。针对性的成不成功,就要看老师是否抓得“准”,是否抓到了学生的心理,是否抓到了课文的主题。

2.强调衔接性,突出一个“承”字 教师授课是从一课走向一课,从已知走向未知,是一种层层深入的阶梯式前进。学生在学习、接受新知识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作铺垫,才能上升到更高一层,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入新的一课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出发,自然地过渡到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知识,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知识的树苗就会更加茁壮地成长。如,在讲授同一单元的几篇不同的课文时,就可以找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相同点,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过渡到未讲的一课,让学生从旧知识中生发出对未讲课文的好奇心,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过渡到新知识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站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会更容易摘到新的果实。开讲也是这样,由旧的东西引入,会让学生更容易并更快的理解,接受。

3.强调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同样,文字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两变成那流畅而有规则的方块字。教师的教学,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就是把文字的东西幻化成语言,汇聚成情感注入学生的心里,开讲作为教学过程中“打基础”的部分,直观性是尤为重要的,学生面对陌生事物时,形象的东西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潜伏的情感。教师在开讲时就应注意,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一种情景。例如,图画的展现就能让学生亲眼目睹,录音的播放就能让学生亲耳听到,语言的描绘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这样学生从“形”入景入情,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气氛。

4.强调启发性,突出一个“导”字 所谓开讲,就是为正式讲授开辟一条路,就是一个“导”的过程,也是一个“启”的过程。在针对性中就已谈到,开讲针对的是即将讲授的新课,基于这一点,开讲的启发性要求是开讲的一个重中之要,没有启就没有发,没有导就没有入,进入新课就成为不可能,也就不能称之为开讲了。相反,如果启发得好就进入得好,导得好就跑得顺。开讲中的启发性做好了,学生进入新课时就自然而然的兴致勃勃,和教师一起走入了一堂真正的好课之中。例如,《庄周买水》我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文学上有“庄周梦蝶”这样一个成语,它的具体涵义有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略)这位同学讲得很好,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一日做梦,梦见自己化为了蝴蝶,当梦醒时,他问自己是作为人的庄周变成了蝴蝶呢?还是作为蝴蝶的庄周化成了人,因此通常用来比喻分不清梦境和现实。其实关于庄周的典故还有许多,请大家看着文下注释,就是成语“濠梁观鱼”的典故。从上面两个典故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周是一个心境愉快、自得其乐的人,然而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后退,新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我们的庄老先生在潮流中又演绎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请看寓言故事——“庄周买水”。这则开讲的设计充分依据课文的内容和特色,启发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新课中来。

5.强调趣味性,突出一个“奇”字 开讲的作用之一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入,学生有了兴趣就会随着教师走,进入课堂,过了一关斩六将,也在所不“息”。要使学生感兴趣,开讲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奇”是一个绝招,正所谓“喜新厌旧”。奇人,奇事也就成了奇趣。对处于求知欲强、精力旺盛的中学生来说,奇趣是最好的“领头人”,所以在开讲设计和实践中应当充分重视这一要求。例如学习《钱塘江》一文,一位老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领入到钱塘江浪潮的盛况中,使学生在进入课文之前就为钱塘江的景观所震撼,从而带着这份情感进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去。

6.强调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开讲虽然是教学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它所花的时间也仅仅在短短的几分钟里,所以开讲必须具有概括性。怎样概括呢,教师应注意一个字“精”。每设计一个开讲时,教师就应找出一个最佳突破口,在针对性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形式,把不必要的旁枝末节都删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开讲艺术的具体方法

1.简介开讲

(1)背景法

指以简单介绍文章的作者和文章写作时的背景来开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从而产生同作者一样的感情,又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简介开讲可以通过对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该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更有利于文章的学习。这一开讲法是中学语文教学开讲艺术中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一些带有鲜明历史烙印的文章。

曾上过一首诗歌《使至塞上》,我是这样设计开讲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那大家知道诗佛是谁吗?(同学一阵茫然,都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诗佛就是王维,也就是《使至塞上》一诗的作者,王维最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画曾被苏轼评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诗人一样,早年的王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开元25年,王维一度被贬,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奉命以监察御史身份离开京都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在途中触景生情,有感而作《使至塞上》。这首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王维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我们由作者时代背景来开讲就能让学生“知人论世”,再谈其诗。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2)释题法

指教师从解释文章题目的来源和所代表的意义来开讲的方法。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涵义的结晶,有的题目能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十分隐晦,却有它自身的深刻意义。如果说文章是一条龙,那么文章的题目就是龙的眼睛,透过它,读者一下就能抓住作者的情思和文章的中心。例如,《归园田居》一诗,我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我们生在都市,长在都市,也许你们曾游览过无数的名山大川,但是否到过真正的农村乡下呢?亲自体验过农民伯伯的劳作生活呢?我想没有吧!今天就请大家随着老师走入几百年前的乡村,请打开书页。诗人陶渊明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晋代的乡村劳作图——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诗人从什么地方归来安居于乡村田野的生活?从预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诗人是从官场中归来。诗人早年曾一度进入仕途,终究由于不满官场的黑暗和那种尔虞我诈的环境,毅然弃官回家。那他在家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他有否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设疑开讲

(1)巧设悬念法

指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勾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到正式的授课中来的开讲方法。悬念,运用学生渴求了解事物、事情真相或结局的心理,给课堂添加活力。开讲设置悬念,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运用教材设置疑团,促使学生解决疑团;一是从写作上看作者怎样解开疑团,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

悬念设置调动了学生急于知道下文的期待心理,诱导了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文的强大动力。

(2)直接提问法

指教师在上课之初就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的一种开讲方式。提问,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提问,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快速集中,围绕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而且思维的轨道不易脱离课文的内容。例如,《项链》一文,我是这样开讲的: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装饰,多用金银、珠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关于项链的小说,作者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工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的呢?她是否值得同情?曾有人说这篇文章中的“项链”就是“锁链”的意思,你同意吗?这些问题是学习本文的关键,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迅速的阅读课文!

3.形象开讲

(1)实物启示法

指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力的开讲方法。这样的开讲方法,大多用在事物说明文里。说明文里所介绍的事物一般都是离学生较远的,单单根据文中的文字和老师的介绍很难展开想象理解,在开讲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就更加的困难了。实物的展示就可以直接的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可以这样设计开讲:把荔枝展现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把荔枝“解剖”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荔枝,要求每一部分都介绍到,且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提起大家的兴致后,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已经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了荔枝这一事物,我们知道的还是荔枝这一种水果的一部分。想知道得更多吗?了解得更全面吗?让我们来看看贾祖璋的这一篇科普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

用实物作演示有两个好处,一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的想象更丰富也更准确。

(2)图示开讲法

指在特定的授课内容中为引起学生的情感而向学生展示一定的图画的开讲方法。眼睛所看到的是静的图画,心灵则可以感受到图画中的思维、情感。图画可以让学生看到形象直观的物,也能让学主充分发挥想象。要使学生进入情境,把书读到心里,可以作用于学生视觉的图像进行直观教学。

例如,教《图画》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渊源与特色,用大量的中国山水画,西洋画作“巧引”。教高尔基的《海燕》则以沈德伦的水彩画《海燕》为出发点,让学生观画想象。

(3)录音、录像开讲法

指用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形象的直接的传输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的一种开讲方式。录音,录像作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现在的录音录像制品有一部分和中学语文的教材有很大的联系,如得到恰当的使用,在开讲中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边播放诗朗颂边开讲: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朗诵,请同学们都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并在脑海中想象出你所听到的内容或者景物。相信每一位同学心里都已有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请三位同学给大家描绘描绘。接下来,师生共同走进这首诗歌。

4.趣味开讲

(1)诗词、格言、警句开讲法

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诗词、格言等作为开讲。中学生一般都很喜欢诗词、格言、警言,它们语言精练,含意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不仅有启迪意义,还能陶冶情操,这样的开讲,可以丰富学习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情感,创造相应的课堂气氛。例如,教育家于漪先生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满怀激情地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写春的呢?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样描绘的?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

这样一段精彩的开课,让学生在背诵中展现自我,并对春产生兴趣。当说到“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时,心里也许是点头,也可能是摇头,这样就对朱自清先生的《春》产生了兴趣,产生想要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的一股冲动。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看究竟的欲望,就自然而然地随着于漪老师进入到这“春天”的课堂。

成语的运用则是随处可见,例如《庄周买水》中的“庄周梦蝶”“濠梁观鱼”;《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开讲。

(2)故事、趣事开讲法

指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趣事的心理特点,在开讲时引入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典故,名人轶事、寓言、笑话,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三峡》一文,一位老师是这样开讲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著名的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对三峡风光进行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运用故事导入,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3)游戏、小品开讲法

指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把课文内容相关的典型场景编成游戏、小品,自己或学生进行表演,运用这样的形象化“语言”,即能充分激活学生的热情和思维,又能使学生牢牢记住这游戏、小品,从而记住这篇课文。

例如,在讲授《雷雨》时,可以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给课文来一段“课前曲”。在讲授《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亲自模仿阿Q的举止、神态,当引起学生一阵哗然时,趁机引入新课。

开讲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方法的组合、交叉,又可以产生新的开讲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必须在开讲的计划和实践的要求下,不断摸索前进。

猜你喜欢
项链课文同学
滋嘎嘎做项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背课文
真心假项链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