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品位 促进专业成长

2014-08-15 00:49昝大明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品位习惯

昝大明

让阅读成为教师享受闲暇时的幸福时光吧。读书,只有读书才是教师充实自己、才能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已经送给了学生一份人生的最珍贵的礼物——终生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一个志存高远的教师,是绝不会满足于一辈子皓首穷经,只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的,他应该创造,也有能力创造。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书籍。并在阅读中养成比较和鉴别的习惯,能够在阅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书中丰富的营养,化作自己的血肉,使自己多年的阅读成为涓涓的溪流,内化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不竭动力。

诚然,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是绝对谈不上什么高雅的气度的。“气”是包装不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学到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何况当今社会,新知识在不断涌现,知识的陈旧率和淘汰率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不经常读书和加强学习,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

一、读书是提升职业品位的需要

一个有追求,有激情,有品位的教师,不但具备强烈的责任感,道德感,同时还需要具备好学,有理想。这样才会视教育孩子为终身事业,才会为创办适合孩子的教育,优质的教育事业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首先是让他们成为善良,有爱心的人,其次才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和担当的人。

教师读好书是理念更新的需要。厚重的文化底蕴是高尚师德产生的良好基础。中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充分说明,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休戚相关。

教师读好书是示范引领的需要。新时期的教师,其思想和素质只有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才能赢得大众的尊敬和爱戴。教师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职业,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的素质。

二、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教师应以一种古典的心情,以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从容地、沉静地对待读书、对待学习。唯其如此,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了这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地从我们心底萌发、生长,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即使默默无语,也能让身旁的人感受到博大与深厚的师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在旧有基础上进行人格的重新建构与自我提升。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但这个决非一日一夕之功,需要教师不断熔铸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能力,才能经得起大浪淘沙。

三、教师应该读怎样的书

教师应该读怎样的书?我认为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要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把脑袋变成了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工作中的动力。

总之,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教师,在人们面前显得气质高雅、谈吐大方,学生引为楷模。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气质上就高人一筹。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精练准确,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听这样的教师上课,实在是一种享受。教师应通过读书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提升语言素养,增强课堂魅力。每一个教师都要树立终身读书的理念,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去点燃孩子们求知的火花。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品位习惯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上课好习惯
提升阅读品位 培养阅读素养 阅读使人充实 坚持成就梦想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浅析编导的文化底蕴与舞蹈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