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与考查

2014-08-15 00:49谢蓉殳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情古诗词新课标

谢蓉殳

语文高考自设专题考查古诗词以来,古诗词教学受到了一线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对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确实是一件好事。然而古诗词的教学与考查,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材编排与学习需要脱节,二是考试内容与学生学情脱节,三是课堂教学与研读体会脱节。

一、教材的编排与教学需要脱节

人教实验版教材共选录了21首古诗词,兼顾了各个时代的名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备战高考提供了可能。然而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文编排缺乏连贯性。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中,必修一和必修五没有编排古诗词,课文内容缺乏连贯性。第二,问题设计有随意性,这反映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以安排古诗词内容最多的必修四为例,设置的问题都集中在“感情”和“意境”上(诗词知识固然需要强化训练,但过于集中在某几个知识点上,却忽略了同样值得鉴赏的问题,比如表达技巧的运用等),于是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需要,也就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第三,教学内容的设定犹欠科学性。诗词鉴赏中常提到意境、意象和表达技巧这些术语,教材却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一个没有带过高三的教师可能连表达技巧包括哪些类别都不熟悉,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方面,笔者还是更认可老版本的编排方法,把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在单元之后或是附录部分作补充介绍,这就能使知识一体化,同时也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二、考试内容与学生学情脱节

纵观几年来的语文高考诗歌试题,笔者以为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得不紧密,甚至是脱节的。

表现之一,能力层级定位不准,试题设计有误。《考试大纲》上关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主要表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说,对于“古代诗文阅读”,考纲上能力层级的定位为“D”,即“鉴赏评价”。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的是晏几道的词《思远人》,第8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前一问显然是在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后一问则是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两个问确是在体现“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但是第9题呢?题干也是两问:“‘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仅从题干的表述中可知此题立足分析而并未对应“鉴赏评价”的能力。再仔细分析这两问,更可确认,两问实际上重在考查考生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B)、分析和概括(C)上。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鉴赏评价”重在要求考生赏鉴诗词作品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而“理解、分析和概括”等却重在要求考生解说懂不懂,懂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一份高考试卷,呈现的考查内容毕竟有限,考查内容所对应的能力层级应该精准才好,需考查什么能力,就考查什么能力。这样,既是准确检测考生的必然要求,也是严格遵循考纲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体现。再看第9题的赋分,考“理解、分析和概括”为6分,而第8题考查“鉴赏评价”的赋分却只有5分。有些考生,不太清楚这是在考“理解分析”,所以回答问题时还是用鉴赏评价的语言来作答,如作品用了夸张、对比、侧面描写、烘托渲染等手法,表现出词中主人公的伤怀之情,等等。我们看到,其实考生回答的“路径”是指向鉴赏评价的,因为他们经过训练,知道“古代诗文阅读”考的应是鉴赏评价,答案要的也是“鉴赏评价”的语言。

2013年的新课标2卷,考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借,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怎能说其是咏物诗?因为题型的误导,大多数考生把表现手法写成了托物言志。

可见,对于考纲,命题者应遵循;对于学情,命题者也需掌握。

表现之二,命题人手握各种鉴赏辞典,常拿诗评家的鉴赏来考查考场上“手无寸铁”的考生。如2005年上海卷《望庐山瀑布》(李白)、《庐山瀑布》(徐凝)比较鉴赏。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要求考生“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考生看到这样的题必定会感觉“头晕”,前两首诗还没读懂,又增加了一段难解的文言文,岂不“雪上加霜”?据笔者所知,像这种用诗评家的评论考学生,是脱离学生学情的。

表现之三,所选诗作或者是名家的非名作,或者是非名家的非名作,命题者这样安排,是出于回避热点,反押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公平竞争,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有其合理性。但非名家的作品,却要考生体会其思想情趣,我以为这就不是一般的为难考生了,因为好多看似应该能回答的问题,其实是无从体会到的。如2011年的新课标卷,考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010年的四川卷,考向子諲的《减字木兰花》,要求考生回答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2009年宁夏、海南卷考名家非名作——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要求考生就“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案是:“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这样的答案,“手无寸铁”的考生如何回答得出?就算是名家,学生对其身世经历也不一定全然知晓。2013年新课标2卷,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第9题要求考生就“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这一道题,答案是“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类似的答案,考生也许能答出个大概,但是肯定想不到“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因为高中语文教材并未对朱熹及其文学成就给予应有的介绍,考生了解的朱熹“是一个理学家,他在哲学、经学、教育、文学、地理、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而至于其“痛恨大宋朝廷用人不明,哀叹中原落入敌手,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思想”等,或许全然不知,题后又没有帮助考生理解诗作的必要注释,这样的试题就和学情严重脱节了。鉴赏的前提是知人论世,考生对大多数诗人如此陌生,叫他们如何体会得出呢?而此类题甚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题得分低的原因。

三、课堂教学与研读体会脱节

现在课堂上的诗歌教学,不少老师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不注重从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而是从应试作答的角度指导所谓的诗歌鉴赏。具体说,先教术语,比如意象,“菊花”表示清高脱俗,“杨柳”表示惜别怀远,“梧桐”表示凄凉悲伤……让学生熟记这些意象代表的含义,然后应试时对号入座;再教学生熟记常用赏析语言,什么“豪放飘逸”“清新明快”“沉郁顿挫”等,甚至把这些诗评语言和具体诗人结合起来,考试的时候要求学生套用,以为此法会给阅卷老师一种“鉴赏在谱”的感觉,以博得分数。然而,学生往往连诗都没读懂,不知诗的内容。这种自以为教了“方法”的教学,其实不是生搬硬套,便是削足适履,所写的答案往往是只见术语,不见对作品的真正理解。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在古诗词鉴赏中,实际上对知识、能力的关注都不够,或者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训练。这显然是不行的,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每一首古诗词,积累了大量的实词和一定量的虚词,才能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否则,学生只会用思乡、爱国、归隐、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来套答每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必定牵强而空泛。

猜你喜欢
学情古诗词新课标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我爱古诗词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