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主体失重的认识与思考

2014-08-15 00:49邓育柏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主体课堂教学课堂

邓育柏

一、高效课堂的质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而高效课堂的质点在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保证学生主体的不失重,就能够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让学生“生命狂欢”。

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等内在需要,反对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过程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性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其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它对传统教学的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教学方式做了否定和扬弃,这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为我们寻求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

二、学生主体失重的现象与弊端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颁布了近十年,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也有了相当的改变,但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不够高效,突出地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失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备课环节,无论个人还是备课组,大多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无论个人还是备课组备课,都较多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制定“导学稿”“学教案”,不太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学会、有没有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学生的主体就已经失重了。如果我们的备课一直只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思考上,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是低效的了。

2.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依然存在或变相存在

由于升学的压力,分数成为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尺,教师不敢做课堂教学改革这场自己没有把握的实验,就依然守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阵地。有些课堂虽然没有了满堂灌,但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看起来学生是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但实际上,学生还是任由教师操纵,被牵着走,在教师的设问中,慢慢地进入预设好的答案里,而这些答案又大多是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同时,教师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舍不得留给学生思考的充实时间,对于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够重视,造成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失重。

3.滥用小组讨论,追求表面的时新和热闹

这种讨论常常外热内冷,流于形式。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进行讨论,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品味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小组内分工不明确,使得一些学生不知所措,无所事事;四是小组讨论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暂时落后的学生永远处于听众的角色,导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这些泛主体行为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失重。

学生学习主体失重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即使教师有着极好的才华与极高的授课艺术,但重视的只是知识目标,而在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的培养上却是缺失的。

(2)学生成为一个听众,一个看客,上课是轻松的,但是课后却要辛苦地完成大量的作业,课后负担重。

(3)学生课堂上吃的是“大锅钣”,表面上学生都在听,实际上认真听、听懂得的不多,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学生根本消化不了。

(4)教师课前、课上、课后疲于奔忙,身心的疲惫,极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其结果是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三、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失重的方法

1.唤醒学生主体内在的学习动机

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学习的需要和愿望,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学生就能迸发出活力,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同时,心理学家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他们的成就动机以及与此相联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去诱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抱负水平,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就能够唤醒学生主体的内在学习动机,就能让课堂的一定时间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课堂的高效。

2.构建教与学的良好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的系统,在高效课堂里学生主体虽然作为质点,是课程学习最活跃的因素,但教师的“教”对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要让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失重,课堂教学才能优质高效。

高效课堂里的“教”是一个“导”的过程。学生是一个需要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基础,有个性,教师决不能视学生为器物,随随便便就往里扔东西,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内心需求的基础上,往里输送学生必需的东西,这就是“导”。导学习内容,导学习过程,通过“导”,导出学生追求科学的激情,导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导出学生的质疑精神、创造意识。

高效课堂里的“学”,不是学生把教师讲的内容照录,而是自动、自觉、自主的行为。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满乐趣,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在自己的书本上写下自己的所悟、所思、所想,写下与他人研究后产生的成果,写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的成果。

高效课堂里教与学的关系,是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教导学,以学论教,以学研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只有保持了学生主体与教的“平衡”关系,不让学生主体处于失重状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走上优质高效的大道。

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教育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坚决转变教学的观念,转变学的方式,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还给学生”,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成就学生的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主体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