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始祖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

2014-08-15 00:48高世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始祖天水黄帝

高世华

(天水市博物馆,甘肃 天水 741000)

先秦时期,天水拥有绵延长达4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传说中伏羲、女娲、黄帝的出生地;嬴秦西迁发展壮大并在这里建立秦国;早期道家始祖尹喜受教老子,著《关尹子》九篇,发挥道德二经;儒生石作蜀负笈东游,就学孔门,终为孔子弟子“授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之一。天水先秦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先秦史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以羲黄文化为起始的始祖文化成为天水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并且对这一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本文拟就天水始祖文化的内涵构成、特点价值,以及传承创新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途径做一些探讨。

一、天水始祖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每个民族、氏族、部族在其历史和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始祖及其创立的文化。根据文献记载,天水始祖文化有着多种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以伏羲、黄帝为代表的羲黄文化,秦人先祖开创的秦早期文化,老子、尹喜创立的早期道家文化和原始道教文化;其资源构成包括了与这些文化相关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寺庙等文物遗存和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形态。

(一)羲黄文化影响深远

羲黄文化特指在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地区,以伏羲、黄帝为代表的先民们创造的早期文化。汪受宽先生对羲黄文化的概念和价值已有论述。[1]以天水为中心,是因为天水是伏羲、女娲、黄帝的主要出生地和活动地,汉代以后的文献对此多有记载。《河图·稽命徵》:“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牺于成纪。”《水经注》也说:“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昊疱牺所生处也。”《续汉书·郡国志》称:“成纪,故帝疱牺氏所生之地。”成纪的具体位置,司马贞《三皇本纪》在自注中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在古代文献中,伏羲的出生地还有陇南西和县仇夷山、仇池说,其地均在古成纪的地理范围内,因此,伏羲生于古成纪,即今天水一带,似无争议。黄帝的出生地有河南新郑说、陕西黄陵说、甘肃清水说等多种说法,清水说与黄帝生于上邽轩辕谷的记载有关。《水经注》卷17《渭水》:“泾谷水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甘肃通志》:“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帝生轩辕之丘,名曰轩辕。今清水县东南七十里,黄帝诞此。”学界一般认为,汉代上邽县治即今天水清水县,轩辕谷水在今清水县东。[1]天水羲黄文化积淀深厚,有专门祭祀伏羲的庙宇——明代建筑群伏羲庙,最具象征意义的三阳川卦台山;秦安县自古被称为“羲里娲乡”,遗存有女娲祠、羲皇故里砖刻、白蛇匾、风沟、风台、风茔等文化遗迹;清水有“轩辕故里”之称,遗存有轩辕谷、轩辕丘等黄帝活动的遗迹。此外,天水周边地区的陇南、庆阳也有一定数量的羲黄遗迹,如西和县有伏羲出生的仇池山、伏羲崖,礼县有黄帝洞,成县有轩辕庙,庆阳正宁县有黄帝得道处、轩辕庙和黄帝冢,泾川有与黄帝交往密切的西王母石窟,庆城有黄帝太医岐伯故里,等等。可见,以天水为中心的甘肃东部是以伏羲、黄帝为代表的先民长期生活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大量史前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地区早期文化的丰富和发达。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经历了十个阶段,即:大地湾一期文化(前6200~前5400年)、师赵村一期文化(前5300~前4900年)、仰韶早期文化(前4800~前3800年)、仰韶中期文化(前3900-前3500年)、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前3800~前3200年)、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前3400-前2700年)、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前2500~前2000年)、齐家文化(前2100~前1900年)、辛店文化(前1400~前700年)、寺洼文化(前1400~前600年)。时间跨度从距今8000多年一直到距今2000余年,长达约6000余年,基本涵盖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铜石并用时代和商周时期。[2]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天水师赵村遗址、西山坪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武山付家门遗址的正式发掘,有了许多十分重要的发现。如: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刻画符号、最早的半地穴式房屋建筑、最原始的水泥地面和地画、大型宫殿式建筑,在付家门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卜骨和祭祀坑,在师赵村、西山坪遗址获得了更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实物资料。经过研究,可以发现,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和文明成果与广为流传的伏羲、女娲、黄帝创制传说大致相吻合。尤其是地处古成纪中心地区的秦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迄今所知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发现遗存、出土文物之丰富在同类遗址中极其罕见。有学者认为,大地湾遗址与伏羲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吻合,体现了在同一地方,人类文化持续进化和发展的轨迹和领先的水平。[3]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在我国史前考古研究上,对阐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有关学术问题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对探索中国农业、彩陶、建筑的起源,研究七八千年前人们的精神生活、意识、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帮助和启示。”[2]这种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完全有可能孕育出以伏羲、女娲、黄帝等传说形式为载体的发达的史前文化,并向更高形态的古代文化过渡。[4]因此,以伏羲、黄帝为代表的羲黄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早期历史,也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依据。

(二)秦早期文化积淀深厚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商末,秦人西迁,“在西戎,保西垂”。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庄公始称大夫,秦仲称为西垂大夫,直至襄公始国,均在今天水渭河上游、西汉水流域一带。秦人在陇右的崛起,奠定了秦人、秦族、秦国强盛根基,秦国自此东向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建立了强大帝国,将古代中国推向了一个政体合一、统一发展的新时期。1919年出土于天水西南乡秦岭村的秦公簋铭文就明确记载了秦人12位先公在天水的历史功绩。二十世纪,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容庚、冯国瑞等都对秦公簋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考释,尽管对“十又二公”确指何公有分歧,但均认为“十又二公”“保业其秦”,记录了秦十二个先公开疆创业的宏伟功绩。[5]近年来,这一地区秦早期遗存的大量发现为深入研究早期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2004年以来,经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调查,渭河上游的秦安、张家川、清水等县发现了31处秦早期遗存。2012至2014年,甘谷毛家坪遗址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近2000件,这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极大地丰富了甘肃东部早期秦文化的内涵,对进一步探讨嬴秦西迁的时间、路线提供了实物资料。清水李崖遗址经发掘,证实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秦族墓葬,有可能是非子的封邑。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发掘,出土了多座墓葬,墓葬大多随葬以髹漆、金银饰件、铜饰件以及料珠等装饰的车辆,还出土许多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随葬器物,为进一步研究秦国早期文化增添了新资料。还有麦积区放马滩战国秦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战国木板地图等。这些遗址、墓葬大多出土了精美的车马和青铜礼器,反映了秦早期文化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类型更加复杂。但要指出的是,这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晚于商代,可以认为它是中国有一个较早发明青铜器的地区,是周秦的老家。”[6]

(三)道家、道教始祖文化独具特色

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是我国道家早期传播和道教祖庭之地。周时,天水人尹喜在今陕西周至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后拜老子为师,老子授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著《关尹子》九篇,《庄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为:“以本为精,以物为祖,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吕氏春秋》谓:“老聃贵柔,关尹贵清”,将老子、尹喜并称。后老子西去,据说沿渭河到了天水一带。《水经注·渭水》载:“(渭水)又东经上邽城南……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北流,……盖李耳西入,往经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天水现存老子、尹喜的遗迹主要有:伯林观、尹道寺、尹道寺村、讲经台、教化沟、老君庙、老君山、老子炼丹的遗址——“赤峪丹灶”,另有与老子传说有关的地名牛头河、关山、散关、伯阳谷水、伯阳水、伯阳川、牛间里等,其印证了以上“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的记载,由此可见,天水是道家早期传播之地,是有其历史和实物依据的。据研究,这里也是早期道教的起源地,道家思想与道教之术的合一促进了早期道教的发端。《庄子·在宥篇》“黄帝问道广成子”的记载,详细记述了道家如何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对道家向道教的演变和道教的修炼之术产生了重要影响。[7]而黄帝问道的地方就在今陇东道教名山崆峒山。天水自古道教兴盛也与早期道教发源于此有关。早在唐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道教代表人物有道家的七真人,全真道士李志坚、董志希、马宜元、丘处机徒裔梁志通、陈志隐等。迄今天水玉泉观、花石崖香火不断,仍是道教圣地。这一地区众多的道观寺院及道家始祖遗存,共同构成天水珍贵的道家、道教始祖文化资源。

通过以上分析,天水始祖文化起源较早、种类丰富,除此而外,还具有源流共生,关联性强的特点。根据文献记载,伏羲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肇启了炎黄、周、秦早期文化的发展,并且这种源流关系在甘肃东部史前文化中有着充分的反映。其一,从族属源头上看,刘尧汉先生曾详论羲、炎、黄、夏、周、秦与羌戎的关系,认为伏羲、炎帝、黄帝、夏、周、秦“都属羌戎”或“出自西戎”。[8]汉应劭《风俗通义·四夷》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以为号。”渭水源自甘肃渭源县,东流经天水入陕西,为古羌水,即古羌居地。[8]天水甘谷县古称“伏羌县”就曾是古羌的聚居地。“从有关文献材料上所反映的古代羌族人长达182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秦以前的活动区域基本上在陇山以南、以西,岷山以北,宁夏以南和青海湖以东的洮、岷、河湟广大地域里生息、繁衍和发展起来的。当今用现代考古手段,用地下实物所揭示了的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出现的以上多种文化现象,正是文献上所记述的羌戎民族活动的史实。换句话说,就是以马家窑、齐家文化为代表的西北新石器、青铜文化,就是早期的羌戎文化。”[9]“从宏观上考察,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诸遗存可视为是古代羌人的遗存。从这些文化遗存所分布的区域和文化特征等方面均能找到古羌人的踪迹。”[2]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在天水地区积淀深厚,分布广泛,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即是首次发现于天水武山县石岭下而得名,其考古学文化直接来源于当地仰韶文化晚期,结合此地广为流传的伏羲、黄帝的传说和文献记载,有充分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证实天水可能是古羌族早期聚居生活的地方。后来羌人历经迁徙,春秋战国以后,羌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据有今甘肃省大部与陕西西部,西到今新疆南部帕米尔高原,西南直抵四川省北部及南部等地。直到汉晋时期,羌氐仍然是该地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二,从经济形态上看,甘肃东部地区是我国原始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根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伏羲作历度、定节气、治田畴、繁草木;神农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播种五谷;黄帝冶铜凿井,种桑养蚕等等,这些均与农业起源有关。天水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则表明,以渭河流域为中心,我国原始旱作农业起源较早。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就发现了最早的黍、粟和油菜籽,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刀、石斧等农业生产工具。“这里应该是原始农业起源地之一,大地湾原始农业发展的历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显示出这个地区农业起源的模式与规律。”[10]“新石器早期,在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西和宁家庄发现了7000年以前的农业文化,说明甘肃东部是我国远古农业的发生地之一。”[11]以此为开端,农业经济一直是这一地区先民的主要经济形态,直到周秦在此以农耕兴国,从而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小农经济的基础。其三,从文化形态上看,羲黄文化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源头。“(道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夏商之前,伏羲、炎帝、黄帝时代的原始宗教,可称之为原始道教。战国时,庄子缀拾民间遗留原始旧事轶闻,祖述羲、炎、黄思想,完成道家思想体系。”[8]伏羲始画八卦,其阴阳哲学成为先秦道家和东汉以后道教的理论基础,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成为千古佳话,这些都为这一地区早期道家学说的传播和道教的初兴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由上可见,天水始祖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联性很强,从发展的历程上呈现出一脉相承,共存共融的特点,以伏羲文化为源头,衍生出的其他始祖文化,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天水丰富的始祖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旅游价值。近年来,甘肃省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突破口,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战略目标,推动了这一地区始祖文化的研究。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各地市围绕各自始祖文化特色,加强了对相关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等文物遗产的保护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以羲黄文化为主,天水开展了太昊伏羲祭奠、秦安女娲祭奠、清水轩辕黄帝祭祀礼仪、麦积区卦台山民间祭祀伏羲礼仪等保护项目和传承活动,其中太昊伏羲祭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今保存着一年三祭的历史传统,这些传承活动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始祖文化的保护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综上所述,天水始祖文化起源之早,种类之丰富,学术价值之高都是其他始祖文化所无法相比的,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开发潜力,应该成为天水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打项目。

二、天水始祖文化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研究

摸清始祖文化资源构成要素是搞好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目前,甘肃省市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对始祖文化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过于强调伏羲文化的保护利用,忽略了其他始祖文化的挖掘整理,致使对资源的认识不到位,不全面;学术研究的滞后亦直接影响了学术成果的转化,所造成的后果是已有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措施脱离当地始祖文化资源的实际,严重地影响了始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进度和深度。

(二)缺乏整体规划

始祖文化资源分布地域广,文化关联性很强。从目前工作进展情况看,市县区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各自为政,联系不深的问题比较严重;从各地制定规划或实施意见看,仍然存在着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具体等倾向,缺乏对整个区域始祖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没有形成以始祖文化为重点的资源保护、传承、创新的大格局。通过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创新发展,做好始祖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资源整合、合理配置、适度开发,形成独立性与关联性和谐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互动的大格局,这是该地区始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文化旅游产业布局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缺乏保护机制

从调查的情况看,与此相关的文物保护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盗掘古墓、古遗址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盗掘倒卖文物等违法行为得到了一定遏制,但受利益驱使,盗掘古墓,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仍有发生;二是野外文物保护的“四有”工作落后,有些新发现的先秦古墓葬、古遗址没有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有些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没有划定绝对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没有明确管理机构,有些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是文物保护设施建设普遍简陋,始祖文化资源保护传承面临巨大困难。如: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的文物保护设施因资金问题,至今以大棚遮挡,设施简陋,缺乏达标的安全防护和科技防护设施。文物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仍然薄弱,严重制约着始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深度开展。

(四)投入机制滞后

由于天水属于国家六盘山重点扶贫片区,经济总量低,扶贫任务重,自身财力弱,在资金投入上难以适应文化资源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始祖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资金需求量大,很多保护利用的重点工作受到影响。一是有些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受到影响。如:马家塬墓地的保护发掘因资金问题受到影响;二是多数始祖文化景区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除了天水伏羲庙景区得到较大发展外,其他始祖景区如天水卦台山、秦安女娲庙等景区规模小、设施差,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旅游发展都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三是部分重要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滞后。如:甘谷毛家坪遗址是一处重要的秦文化遗址,目前发现了独特的春秋时期车马坑和墓葬群,初步判断为中国最早的冀县治地,但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与陕西对秦文化的开发利用相比,天水秦人始祖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严重滞后。

(五)缺乏区域合作

天水与陇南、庆阳、平凉周边地市、关中地区在始祖文化资源上有着共同的文化积淀,在空间分布上同属一个文化区。但是与关中地区相比,天水始祖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有着巨大的差距。如陕西黄帝陵黄帝文化、秦始皇兵马俑秦文化和楼观台道家文化等已成为著名文化品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陕西经济发展中贡献率大,远远高于天水始祖文化对当地的贡献。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两地在文化资源的发展合作方面取得了共识,达成了合作协议,但是,在共同整合始祖文化资源,共铸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合作深度不够。如:在秦文化方面,天水、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有许多重要的文物遗存,宝鸡也有很多秦文化遗存,陕西秦公四大陵园与礼县西陲陵园更是渊源极深,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更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由于合作保护开发不够,旅游者只是从其中看到了一种文化的结果,却不知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区域合作深度不够造成的。

(六)缺乏项目支撑

始祖文化品牌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带动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国家层面上的大项目的支撑,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旅游业的融合不足,很多文化遗迹有史无景、有迹无景的现象突出,没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文化企业,以文化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致使文化品牌的整体效应没有显现。

三、天水始祖文化传承创新途径

(一)构建区域始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做好规划是构建始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先导和基础。2009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方案,这两个规划和方案是指导天水区域始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省市相关部门要在认真研究始祖文化内涵,摸清资源要素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规划要将对接《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的具体要求作为主要方向,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建设思路,以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为主线,确定与始祖文化有关的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板块上的建设重点,按照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的思路,以资源保护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发挥始祖文化的核心带动作用,形成以天水为中心、联系关中地区,引领陇东南地区的区域始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实现这一区域始祖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始祖文化资源不仅是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从政治和文化的高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始祖文物资源保护发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投资、信贷、土地核准和备案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扶持始祖文化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的形式,大力支持重点始祖文化产业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积极投入始祖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建立始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项目建设,吸纳海内外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从多种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三)启动始祖文化资源保护工程

始祖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基础在保护。按照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构成,始祖文化资源保护工程由相关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两部分组成。一是做好文物保护。实施天水始祖文化资源普查评估工作,摸清资源家底,对资源进行科学分类评估,建立始祖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全力做好秦安大地湾遗址、秦州区西山坪、师赵村遗址、张川县马家塬墓地、甘谷毛家坪遗址、麦积区放马滩战国墓地、清水李崖遗址等重点文物遗存的保护发掘,以及伏羲庙、卦台山、女娲庙、玉泉观等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保护好文物本体原真性和文物遗存周边环境的自然风貌;二是实施大遗址保护。大地湾遗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另外,省上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将甘谷毛家坪遗址、张家川马家塬墓群等具备大遗址保护要求的秦人早期遗存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拟建项目。按照大遗址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做好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护、利用的能力,建立以考古遗址及其背景为主体,始祖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为核心,集科研、教育、休闲、观光与一体的文化民生工程;三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始祖文化产业。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实施羲皇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以“中华文明”的文化大理念,挖掘具有永恒性、普适性、有价值的始祖文化符号。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昊伏羲祭奠”和女娲、黄帝祭祀礼仪的保护传承,整合天水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祭奠,探索“三皇共祭”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逐步实现两岸三地“同祭三皇”的目标。建设天水始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园,实现始祖文化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重点挖掘民间文学、舞蹈、祭祀、民间工艺技艺、传统武术竞技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带动天水始祖文化、科技、旅游、商贸、会展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始祖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提升工程

始祖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发展。而整合始祖文化资源,着力塑造始祖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市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地市级博物馆建设的契机,通过始祖文化专题博物馆和始祖文化主题园区、景区建设两条途径,全力塑造以下三个始祖文化旅游品牌。即以大地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伏羲庙、卦台山景区品质提升,清水黄帝生态文化园规划建设为主体的羲黄寻根祭祖、文明探源品牌;以麦积区放马滩秦文化生态园建设、马家塬战国墓葬博物馆、毛家坪秦文化遗址博物馆建设为主体的秦人、秦族、秦国探秘旅游品牌;以玉泉观、伯林观、尹道寺、老君庙、花石崖等道教遗存为主体的道教养生旅游品牌。目前,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资源的整合、项目制定、景区建设、文化挖掘和对外宣传推介上,重点加强景区环形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展示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始祖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体系

天水与陕西关中地区在始祖文化资源上内容相近,相同的文化发展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天水为源,关中地区为流,两地共同开展史前文化、黄帝文化、秦文化、道教文化的比较学研究,共同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显得十分重要。要全面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合作:一是实现定期举办始祖文化合作论坛,突出两地始祖文化的个性特色和互补性,着力在文化的源流共生、连续发展方面做文章,扩大两地始祖文化资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段的合作空间,实现旅游产业链的完整对接,以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二是要积极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途径加强始祖文化保护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始祖文化传承创新的完整序列体系,增强“天水—关中经济区”对陇南、平凉、庆阳市的辐射效应;三是主动走出去与陕西文化旅游部门携手搞联合开发,力求实现两省始祖文化旅游景区“一票通”工程,联袂打造中国始祖文化旅游品牌。

[1]汪受宽.羲黄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意义[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张克非.论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四大特点及不可替代性[M].科学经济社会,2006,(1).

[4]邓慧君.论陇右文化的源与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6).

[5]丁楠,编著.秦公簋铭文考释[M].香港:中国时代出版社,2007.

[6]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7]刘永明,赵玉山.黄帝问道广成子对道家和道教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6).

[8]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8-33.

[9]李振翼.从地域分布上看马家窑诸文化的族属[J].西藏研究,1996,(3).

[10]程晓钟.大地湾考古研究论集[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始祖天水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炎帝: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