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势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2014-08-15 00:4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优势产业天水经济区

王 琼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之后,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第九大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通达的交通网络,是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创建了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如何处理好优势产业内部、优势产业间以及优势产业与区域外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协调发展模式道路,是关系到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理区位及经济战略价值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重点经济区。从地理区位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横跨陕西、甘肃两省,以陕西省西安(咸阳)为核心,以陕西省铜川、渭南、商洛(部分区县)、杨凌、宝鸡和甘肃省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为节点,辐射陕北、陕南和甘肃陇东南地区,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2842万,辖60个县区,437个建制镇,是我国主要的内陆型经济区之一。[1]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承东启西、联接南北,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道。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遍布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线、管线网络,基本实现了交通和通讯信号的全覆盖。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支撑和带动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显著的经济战略价值。

二、产业布局模式理论研究

(一)增长极布局模式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长速度较快的主导产业或创新产业会在某些特定区域优先集聚,然后通过强大的辐射作用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就被称为“增长极”。增长极理论适用于经济发展初期,整体经济尚不发达的区域。

(二)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点轴布局模式中的点就是增长极布局模式中的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点(增长极)逐渐增多,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点与点之间通过各种管道连接成轴,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不同于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一种带状开发,集聚效应更强,能够辐射轴线两侧区域。点轴布局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处于中间阶段、经济相对密集的发展中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布局就是单增长极的点轴布局模式。

(三)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模式是点轴布局模式的延伸。网络布局模式通过强化并延伸点轴系统,提高点与点、点与轴、轴与轴间要素流动的广度和密度,使区域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再通过网络外延,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能够调动更多生产要素。网络布局模式适用于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密度大的地区。这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区域开发模式,它标志着区域经济开始走向成熟。

(四)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

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是前苏联曾广泛采用的一种产业布局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前苏联学者H.H.科洛索夫斯基的生产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产是利用原料和燃料,按照生产过程所组成的稳定的、重复的生产体系进行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工业枢纽组成,它们一般不可能覆盖整个区域,而是在区域内呈斑点状分布,具有某种经济联系。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以开发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形成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围绕主导产业(群),发展关联产业。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然资源必须丰富,且集中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区域,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增长极布局模式。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可以考虑选取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地域生产综合体,通过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带动经济区的发展。

(五)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区域梯度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经济技术梯度,而产业的空间发展规律就是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因此,在进行区域开发时,我们应遵循梯度推移理论,按照各区域现实梯度的分布状况,优先发展高梯度地区,再逐步向中梯度和低梯度地区推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实践证明,区域梯度开发是国土开发和产业空间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势产业分析

关中—天水经济区依托陕西、甘肃两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形成了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并构筑了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从产业布局层面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属于点轴布局模式,单一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还未形成以轴促面的网络布局模式,优势产业的关联效应较弱。从产业结构一体化进程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传统行政区经济模式下的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等弊端还很明显,成为制约经济区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探寻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协调发展模式道路,了解和掌握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很有必要。

(一)航空航天业

航空航天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对专业化和分工的要求较高。关中—天水经济区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飞机制造等主干产业、航空零部件制造和维修等配套产业、以及机载系统等分支产业,形成了以蒲城、阎良、咸阳和宝鸡为轴线的产业经济带。西安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唯一的核心城市,集中了全区76%的科技资源和47%的生产要素,城市首位度更高达0.77.[2]科技资源配置首位度过高、创新中心单极化和生产要素过于集中、系统功能失调成为制约航空航天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

(二)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不仅能够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具备关联效应强、产业链长等适合集群式发展的特点,有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关中—天水经济区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装备制造业定位成主导产业,试图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辐射和带动经济区内外其他产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区的整体发展。以电子及通信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特种专用设备和太阳能电池等产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分布在西安、咸阳、宝鸡、天水经济带上。关中—天水经济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划,通过优化重组,打造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我国西北腹地,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机制不健全,区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多是依赖于土地、资本、劳动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投入,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科教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等方面。除此之外,经济区内装备制造企业的组织模式依旧是“大而全”,发展相对封闭,缺乏有效沟通,还未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装备制造产业群。

(三)现代农业

关中—天水经济区所处的关中平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源地,农业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物产富足,自古就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从地理地形来看,位于我国腹地的关中平原是由黄河、洛河、渭河冲击而成,涵盖了平川、台塬、山地、丘陵等地形,地势平坦,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关中—天水经济区凭借区位和技术优势,依托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破传统束缚,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寻求新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到目前为止,关中—天水经济区已在生态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形成了粮食、蔬菜瓜果、林特花卉、畜禽养殖和都市农业观光等五大农业产业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凭借特色农业构建的体系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更为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区内农业产业仍然存在着农产品附加价值低,缺乏原产地形象和统一的农业区域品牌等问题,是制约经济区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的瓶颈因素。[3]

(四)文化旅游业

陕西关中和甘肃天水一带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这里是伏羲、女娲诞生地,是炎黄故里,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所在地,也是我国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关中—天水经济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历史、宗教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区和精品旅游路线。例如:咸阳的秦始皇陵、秦兵马俑,西安的大慈恩寺、大唐芙蓉园、大小雁塔,宝鸡的法门寺,天水的伏羲庙,平凉的崆峒山等精品旅游区和西安大慈恩寺—宝鸡法门寺—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宗教旅游路线,华山—翠华山—太白山、天水—陇南—九寨沟自然生态旅游路线,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路线,西安—延安—榆林红色旅游路线等精品旅游路线。[1]关中—天水经济区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过统一规划部署,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业。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势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探析

关中—天水经济区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创建的优势产业,是支撑和带动经济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探寻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协调发展模式,不仅关系到优势产业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全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经济区面前的首要任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布局模式理论为依托,以政府适度引导为支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是确保优势产业科学、合理发展的总原则。

(一)统筹资源,统一部署,构建优势产业合理布局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布局是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自主决策形成,比较分散。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和价值规律,自发地选择最优区位进行布局。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微观布局行为经常与区域的宏观整体利益不一致,而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布局调整又是事后调整,不仅具有滞后性,而且一旦调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会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由此可见,单纯的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能够保证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目标的实现。产业布局实际上是政府对产业空间发展的一种干预行为,不仅能够弥补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局限和缺陷,还能够保证区域的整体利益、加速产业的空间演变过程和及时地纠正不合理的产业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布局是各国政府干预产业分布的通用手段,所不同的只是干预的方式和程度而已。[4]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七市一区中,除天水归甘肃管辖外,其他六市一区均处在陕西地界,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虽对甘肃不利,但却有利于经济区统一思想,从全局层面构建优势产业合理布局。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现已形成的优势产业状况来看,布局还算比较合理。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拥有不可比拟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关中—天水经济区以西安为中心,创建了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经济带,并凭借各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创建了城市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带。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专业化与分工的要求必将进一步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适当引导,统筹资源,统一部署,通过更加精细的专业化与分工提高优势产业效率,通过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优势产业内部、优势产业间以及优势产业与区域外部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技术关联,并最终促成优势产业合理布局的实现。

(二)提升优势产业链水平,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进程

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够维持生态平衡,是由于有生生不息的生物链在维系,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稳定发展,依靠的正是上下关联的产业链。[5]产业链是以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前提,由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组成的纵向关联结构。产业链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取决于产业链中企业关联的紧密程度。低级产业链中的企业仅因产业间的内在关联而被组织在一起,属单纯的市场交易关系,联系比较松散;而高级产业链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产业链中的企业是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无论是在战略供需领域,还是在核心业务领域,各企业都能像单一公司一样运作。产业链反映的是企业更深层的内容,如经营战略、竞争优势等。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由于同处于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既存在共性又具有互补性联系的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集聚体。[6]产业集群因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的地理空间集聚,形成了柔性的专业化分工,进而结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并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产业集群是比产业链更加系统和完善的产业结构。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四大优势产业带(链)都是单一增长极模式,且单极化趋势有增无减。[2]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带(链)均以西安为核心,通过极化效应、支配效应、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带动铜川、渭南、商洛(部分区县)、杨凌、宝鸡、天水等次核心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带状分布的点轴布局模式,产业链长度较短,功能也还不完善,远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成熟产业群。关中—天水经济区可通过重新打造优势产业链,或依靠整合、重构已有产业链,延长原有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功能,来达到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的目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也可通过加强优势产业群内外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优势产业群向成熟的集群模式发展的目标。

(三)细化分工协作,增强优势产业群内部经济主体间互动

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从分工协作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7]在产业集群的核心网络层中,存在着两种分工模式:一种是横向分工,即针对集群的主导产品,在集群内部按档次、品种、款式等横向组织生产,以获取外部范围经济;另一种是纵向分工,即集群内企业之间沿生产链垂直分解形成上、下游关系,纵向组织生产,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横向分工是一种扁平分工层系结构,能够减少集群产品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纵向分工是一种垂直分工层系结构,形成了大量的工序型企业,在提高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增强了企业之间的依赖性。产业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以分工协作为经济基础,形成了与横向分工相对应的水平互动关系和与纵向分工相对应的垂直互动关系,具体互动关系表现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垂直互动关系多发生在互补性企业之间,企业主体合作的需求比较强烈,诚意比较可靠,能够实现相互受益和自我强化,因此合作关系比较稳定、牢固。水平互动关系则多发生在竞争性企业之间,虽说增强水平互动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但企业主体之间的水平互动关系却相对复杂和脆弱,企业主体随时面临着受机会主义困扰而陷入“囚徒困境”的危险。总的来说,垂直互动和水平互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发达的产业集群内部,这两种互动关系是同时存在的,并以此为依托,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网络体系。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群虽然已经初具雏形,但仍处在发生和发展阶段,群内的专业化分工网络也还处在形成和成长的中低级阶段,需要通过不断的细化分工协作,增加企业主体的互动频次,促进分工网络和优势产业群的发展。

(四)扩大开放,加强优势产业群的外部互动

产业集群是开放的地方网络系统,除地方网络的支持外,产业集群的成长和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与外部网络的联系与融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更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加强与外部区域经济主体的互动与合作,不断调整自身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成为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生产要素,这些关键生产要素的外部流动,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开放性。[7]

关中—天水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境内贯穿多条铁路、公路、航线和管线,是全国信息、交通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1]也是我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发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市场开放程度不高,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还未实现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区与外部区域的互动与合作,不利于经济区优势产业(群)的优化升级。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应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加强与外部区域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优势产业(群)协调可持续发展。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R].2009-06-10.

[2]王兆宇.关天城市群资源配置空间结构的经济学分析[J].人文杂志,2012,(6):68-71.

[3]李安周.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建设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0):12524-12526.

[4]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39.

[5]刘贵富.生态产业链研究——产业链基本理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

[6]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7.

[7]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6,116.

[8]樊卫宾,王光庆.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经济融合的路径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1,(7):121-124.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天水经济区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
区域优势产业判别及发展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个案的研究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宁夏海原县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