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理论探析

2014-08-15 00:48张军谋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观理论

张军谋

(兰州文理学院 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理论的产生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理论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旅游业在三十余年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和变化。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在对传统自然旅游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响应了国际社会一致认可并推崇的“生态旅游”,其目的是想在促进我国传统旅游继续发展的同时,通过对旅游者传统旅游行为和方式的改变,达到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能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尽量不受破坏,或者最好能够做到完好无损地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进而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相关的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伦理科学、规划科学等便有机地融入到这一新兴的理论之中,使传统的旅游活动成为一种在适度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的产物。如我国近年来在特定场所和地域内出现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实践层面,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理论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而严格的国家标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多样性:包括生态旅游系统的完整性;旅游生态系统的本土性;生物多样性;生物因子植被良好,物种的生境类型众多;示范区内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出售野生动物制品。

(2)丰富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结构合理,具有较大的丰度,生态旅游资源的规模效益显著。

(3)独特性:主要是指生态旅游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或较高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或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景观价值较高;生态资源游憩价值较高;示范区内的人为干扰较少,大部分为自然区域;特定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影响。

生态旅游研究理论的产生,催生了旅游者全新的生态旅游意识,这种意识也是目前我国所倡导的生态旅游理论核心主旨。广大生态旅游学者均是希图基于科学、现实、道德的一致性及其长期利益,把“天人合一”、“保护自然”等思想观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旅游活动当中,从而将自然与人们旅游活动提到一个全新的认识高度。

因此,生态旅游研究理论为确立旅游者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开展旅游活动的同时能够保持自然持续、稳定、谐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合理恰当的理论支持体系。

二、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理论的来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科学术语明确提出并给予系统地阐述是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组织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对环境保护和大自然生态化高度重视的同时走向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步发展,并要求人们调整“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相平衡的产业化路线。传统旅游虽然也讲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但多数情况下只是注意了这三者之间的横向关系,缺少近期和远期效益间的纵向对比论证。而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是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在本质和内涵上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不但重视对三大效益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的比较研究,且能够把长远的可持续旅游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生态旅游可以通过操作性强的措施方略保证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国内学术界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亦可以说这一观点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立论正与否的标识。在这样一个共识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我国的生态旅游进行了海量的补充式论证说明,典型的有:卢云亭通过分析生态旅游资源的可利用特征,明确指出了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1]郭来喜在具体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潜力后认为:生态旅游不仅能形成强大的旅游引力场,并能有效地促进环境美化与优化,同时又可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2]康云海、宁苹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专门论述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后认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准则,肯定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3]

(二)生态环境伦理理论

在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继信息文明之后,目前人类进入了文明的第4个阶段,即现代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形式下,我们要处理的关系也随之追加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于是,生态环境伦理作为新的伦理观便逢时而生。简单地说,生态环境伦理就是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道德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它包括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事实上,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如《易经》、《老子》、《庄子》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代儒家倡导的“时禁”①《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龟鳖虽多,网罟必有正。《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行为和“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等主张均将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视为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究其本质,上述观点与今天的生态伦理观可以说是同宗本源。与国外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生态旅游也是伴生于传统旅游,从追求的核心目标来看,两者必然在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会形成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因此,生态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排除传统旅游的干扰和影响,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准则和行为规范。所幸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参与生态旅游事业的人已经接受了生态思想,基本形成了生态思维,他们也习惯并适应了用生态化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方法去观察旅游、分析旅游、感悟旅游、实践旅游。另外,对于我国进行生态旅游研究的群体,通过综合其思想观点和道德倾向,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伦理已经成为其基本的思想意识和伦理素质,他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倡导并践行着旅游的生态道德和发展使命。[4]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

国内学者对于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又得到了进一步加深。[5]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该理论主要以空间研究为特色,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它是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其中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理论可以对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结构规划、旅游设施设计等提供理论支持;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及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对塑造和控制原有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及旅游设施的视觉美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生态位理论和景观变化理论为确定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监测点的设立及调控游客流量与空间分布提供指导。[6]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就开始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由于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7]一方面,具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可以构成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景观”。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强调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强调在生态学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和适度的旅游活动。[8]基于该学说既强调空间地域研究,又考虑生态学的思想和原则,与生态旅游研究的对象、方式、方法、基本思想十分接近。于是,国内学术界的诸多研究便以景观生态理论作为生态旅游研究的切入点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论证,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景观布局规划和管理领域,该学说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应用。[9]

另外,有学者基于不同学科基础进行了其他角度的研究:包括生态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哲学理论以及人地关系理论、旅游科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共生理论等。[10-12]也有学者将生物学、地理学、环境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与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相结合,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应用。这些领域的相关理论充实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

三、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基本理论

最初,当生态旅游进入我国学者研究视野后的十年时间,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在探讨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普遍是在吸收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将生态旅游置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主体行为和旅游资源价值观之中考虑,并从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贡献等角度出发,力求对其进行全方位和客观准确的阐释。由于生态旅游具有复杂性和动态发展的特征,直到今天,国内学术界对这些理论的研讨依然没有停止。而且,学者们在认识这一问题时的视角更加多元化,[13]他们从生态价值理念、当地社区受益、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生态旅游 活动、内部矛盾等角度出发,希图架构起完整、丰富、客观、权威、统一的生态旅游基础理论框架。14-15]

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层面有所扩展和深化,生态旅游研究也从以前的内涵争论开始转向了对我国生态旅游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如就中国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生态旅游消费和行为方式、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等问题,国内学者和专家都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研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取得共识的观点是:生态旅游的发展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作为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实践也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究,并从以下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保护生态环境,增强人们环保意识;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整理和保护;鼓励当地居民的直接参与,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立足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实践已经从当初的试点转至全面具体操作阶段。

近年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社区因旅游不断产生负面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反而要由被忽视的社区来承担。这时,社区如何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走向生态化又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新课题。[16-18]尽管社区生态旅游的模式以及定义内涵等还在探讨和发展中,但国内学术界研究认为:社区生态旅游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防止经济漏损和保护当地传统文化。[19]另外,一些学者还致力于对我国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20]生态旅游开发评价、[21]生态旅游经营管理、[22]我国生态旅游现状与进展等不同方面问题的研究。[23]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有学者在生态旅游研究领域已经深入到了对生态环境因子层次的定量研究。如旅游对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水、噪声、大气等的影响,使生态旅游研究更具精确性和专业性。[24-25]

四、结 论

通过综合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体上,绝大部分研究内容一直热衷于对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规划、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评价等单项目、单时点的研究,截至目前,依然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都较强的有关生态旅游模式与方法的综合性、深层次研究,这也正是未来我国生态旅游基本理论构建过程中应当重点加强和突破的课题之一。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2]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3]康云海,宁苹.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J].生态经济,1997,(6):36-42.

[4]梁少棉,张杜尧.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文明[J].生态科学,2003,22(2):183-185.

[5]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4):76-79.

[6]杨絮飞,丁四保.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4):84-89.

[7] 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5-36,194-202.

[8]梁留科,曹新向.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3):55-59.

[9]刘忠伟,王仰麟.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10]赵建春.关于生态旅游的哲学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6,23(1):51-52.

[11]周璐.中国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之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06:29.

[12]刘雁,石丹,李秀霞.中国生态旅游泛化:现象、原因与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11(6):131-134.

[13]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E.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6,21(2):56-61.

[14]鲁小波,李悦铮.从内部矛盾的角度探讨生态旅游的定义、条件和发展阶段[J].经济地理,2008,28(3):513-515.

[15]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67-71.

[16]黎洁.西部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就业与旅游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农村社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3):18-22.

[17]唐晓云,吴忠军.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J].经济地理,2006,26(5):879-883.

[18]张禹.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以太湖源白沙村为例[D].浙江大学,2008:5-6.

[19]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21(4):84-88.

[20]薛玉梅.从旅游动机中再看生态旅游[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1-114.

[21]李小梅,张江山,王菲凤.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EIA)与实践——以武夷山大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5,24(9):1110-1114.

[22]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20(4):25-29.

[23]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13(2):14-16.

[24]杨桂华,文传浩,王跃华.生态旅游的大气及水环境效应——以滇西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2,20(6):752-756.

[25]黄建武,陶家元.空气负离子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2):257-260.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景观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景观别墅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火山塑造景观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