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句习得的个案研究——基于对韩国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追踪调查

2014-08-15 00:50朱文文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偏误例句

○朱文文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速成学院,北京 100083)

“是”字句是汉语的一个基本句式,它的结构形式比较简单,也比较易于被外国留学生掌握,是留学生使用频度较高的一种句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除简单的“是”字句,还有一类“是……的”句式对留学生而言,习得难度较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个案研究,结合对现有语料的描写和研究者自身的教学体会,为韩国留学生“是”字句的习得研究提供一些线索。由于受到研究时间和所选语料的限制,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作为一项前导式研究,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手段及范围

吴伟英(1999)认为“个案研究具有五大优点:首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第二,一个个案研究可以代表不同观点,并为不同解释提供证明;第三,提供的数据资料还可以供将来的研究者重新阐释;第四,研究结果对具体工作有很强的启发性;第五,研究数据较易为人了解”。施家炜(2002)认为“对个别或若干被试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其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决定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使用一位韩国留学生的书面语料作为研究材料,主要考察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是”字句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习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选取汉语“是”字句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语料的限制,我们将学生作文中符合要求的“是”字句语料分成五类:(1)“是”+名词性成分类;(2)“是”+形容词+“的”类;(3)“是”+动词+“的”类;(4)“是”+长宾语、小句、复杂成分及其他。此外,还有一些例句属于“是”字句,又不好归入上述四类的,我们把它们归为“‘是’的缺失和冗余”。

二、研究对象及语料收集方法

我们于2012年9月17日~11月30日,对一位韩国留学生(女,以下称S)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跟踪调查。S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C+班的学生,汉语水平比较高。本次跟踪调查在时间跨度上、学习者第二语言水平的发展跨度上和语料类型及数量上都不太尽如人意,我们仅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是”字句的教学、研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的个案研究采取单一的书面作文语料收集方法。研究者在此期间,要求被试平均3天按照新HSK(五级)要求写一篇书面命题作文。共收到作文21篇,每篇作文长度在400~450字之间。总共使用汉语句子411句,平均每篇使用完整的句子19.6句。使用“是”字句共计132句,平均每篇6.3句。根据上述数据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对“是”字句的研究在本个案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我们将21篇作文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三个阶段,每7篇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观察、描写。其中9月17日~10月12日为第一阶段,10月13~11月2日为第二阶段,11月3日~11月30日为第三阶段。

三、韩国留学生汉语“是”字句的习得研究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共收集到“是”字句132句,其中出现偏误的句子有54句。我们根据“是”字后面出现成分的类型,将语料进行分类,希望通过下面的描写,大致看出学生习得“是”字句的情况。

(一)“是”+名词性成分

根据统计,这类“是”字句数量最大,共66句。学生掌握情况最好,出现有偏误的句子11句。而出现偏误的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语和宾语不匹配,例如:

(1)⋆我看过的电视剧大部分是互相爱的恋人。

此类偏误在第一阶段出现2次,在第二阶段出现1次,在第三阶段出现1次。这类偏误出现的比例不大,我们觉得不是由于学生对于“是”字句结构掌握不够造成的,而是由于句子过长造成的。特别是在第三阶段出现偏误的那句话:

(2)⋆在山顶看到的智丽山的峰峦和神秘的日出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事。

这句话共有28个字,并且学生有意识地在主语和宾语位置都使用了名词性成分,因此可以认为学生对于这类“是”字句掌握情况良好。也可以说,对S而言,这类“是”字句在其习得过程中不是难点,属于最早习得的内容。

另一类出现偏误的句子是状语成分与“是”的位置错误,例如:

(3)⋆最重要的是当然爱。

此类偏误在第一阶段出现1次,在第二阶段出现4次,在第三阶段出现2次。这类偏误出现的比例也不太大。但与第一类情况不同的是,此类偏误比较集中出现在第二阶段前后(66个例句中,20~50句里出现了5次此类偏误)。根据我们研究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是”字句中出现状语的情况较少,因此出现偏误的情况也较少,可以认为是学生还没有理解“是”字句加状语的用法;在第二阶段“是”字句中出现状语的情况增多,但出现偏误的情况也增多,可以认为是学生开始有意识的使用“是”字句加状语,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在使用时还不能正确表达。在第三阶段“是”字句中出现状语的情况比第二阶段略有减少,但出现偏误的情况也较少,如:

(4)⋆这次旅行是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

所以我们还不能说学生在研究期间已经掌握了“是”字句加状语的用法。但从学生使用正确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她从一开始就掌握了“不是”、“就是”、“也是”这样较简单的用法,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已经意识到状语的存在。

总的来看,“是”后面加名词性成分的用法,对S不是难点,是她在本研究之前就已基本掌握的内容,可以认为此类“是”字句是学生最容易,也是最早习得的部分。

(二)“是”+形容词+“的”

根据统计,这类“是”字句共25句。学生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出现有偏误的句子14句。9月17日~10月12日,共出现“是”字句12句,出现有偏误的句子6句。10月13日~11月2日,共出现“是”字句7句,出现偏误句子4.5句。11月3日~30日,共出现“是”字句6句,有偏误的句子3.5句。所有出现偏误的14个句子全部是形容词后应该加“的”而没有加的情况。三个阶段的错误比例基本相同,后期略有上升。而后两个阶段使用这个句式的情况略有减少,可能是学生认识到这类句子容易出错,可又未完全掌握,而选择的一种回避策略。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学生还没有把“是……的”句式和形容词作谓语情况区分开来。

在学生使用正确的11句话中,使用的形容词包括“对、不固定、正当、冷、很重要、简单、(不)一样、肯定、客观、很多、具体、绝望”,而使用出现偏误的14句话中,使用的形容词包括“很简单、对、(不)简单、正确、(很)新鲜、(不)一样、(不是)一样、善良、阔、主观、少、各色各样、(很)特别”。从现有的语料看,否定形式不是S使用此类句型的难点。而对于同一形容词使用的正误不同,可以看作是S在使用时的随机性行为,特别是其中一篇文章出现了两次“对”字,但使用情况一对一错。

(5)到底谁的想法是对的呢?

(6)⋆第二个推销员的想法是对。

我们可以认为S在初期还没有真正习得“是+形容词+的句式。而随着习得进程的推移,虽然S在使用该句式的数量和正确率上都没有明显进步,但是11月22日和11月30日连续出现的两个例句可以清楚地表明S习得的进展。

(7)⋆我对北京的环境问题想法不是客观的,而是我个人的主观。

(8)⋆我20岁的时候,想做的事是真的很多(的),可是能做到的事是很少。

例句(7)中,学生使用了“客观”和“主观”这样一组词,在使用时一对一错,我们认为这是学生在使用这一句式中的一个中间过程。她已经意识到了正确用法的存在,可是并不是很深刻。而例句(8)更清晰地表明了学生在使用此句式时的心理过程。第一次写完“多”的后面并没有“的”,而后学生意识到“是+形容词+的”句式的存在,就在“多”的后面添上了“的”。可惜的是S对这种句式的印象并不深刻,结果和“多”同处一句,有同一性质的“少”的后面就没有加“的”。

我们认为,在本研究期间,S并没有能够掌握“是+形容词+的”句式,但她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句式的存在,并在一些时候可以正确使用。只是随意性较大,并且存在反复情况。可以认为此类“是”字句对于S存在难度,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习得。

(三)“是”+动词+“的”

根据统计,这类“是”字句共24句。学生掌握情况很不好出现有偏误的句子17句。9月17日~10月12日,共出现“是”字句9句,出现有偏误的句子8句。10月13日~11月2日,共出现“是字句8句,出现偏误句子5句。11月3日~30日,共出现“是”字句句,有偏误的句子4句。所有出现偏误的17个句子全部是动词后应该加“的”而没有加的情况。而且在使用正确的7个句子中只有第三阶段的一句话是真正在动词后加了“的”字。

(9)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而例句(10),学生想写“成功了一半”,还是没有加“的”而例句(11)、(12)“是”后出现了助动词“不会/不能”+形容词“完全”+“的”。例句(13)也是“是”后出现了助动词“不会”的情况。

(10)⋆有了梦想就好像是半成功。

(11)⋆我觉得人是不会完全的。

(12)⋆所以法律是不能完全的。

(13)实习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是我们老师不会给我们的。

我们认为上述情况表明学生在研究期间始终没有掌握“是”+动词+“的”句式,可能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句式的存在。在研究最后,出现了一个有“的”字的情况,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可惜由于条件限制,我们不能判断这次使用“的”字的情况是否表明学生已开始意识到这一句式的存在。

虽然本研究还不能对学生习得此类句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比之上两种“是”字句,“是”+动词+“的”句式对S更难。可能是所有“是”字句中最难习得的部分,也可能是留学生最后才能习得的内容。

(四)“是”+长宾语、小句、复杂成分及其他

根据统计,这类“是”字句共9句。出现有偏误的句子4句,9月23日两句,属于学生对“觉得”的位置不清楚:

(14)⋆二十代是觉得“很乱”,三十代是“明白”。

(15)⋆这样不好的结果是我觉得出自否定的思想。

11月3日两句,例句(16)是长宾语中状语位置错误。例句(17)属于学生对代词“这样”在“是……的”格式中的用法不清楚:

(16)⋆旅行是对我来说从灰色的城市中呼吸新鲜空气。

(17)⋆我的旅行是这样,……。

此类“是”字句比较复杂,从学生使用正确和出现偏误的句子看,我们觉得学生已经基本具有在“是”字后面使用较复杂结构的能力,只是由于对某些词使用的不当或是句子较长,才造成偏误句子的出现。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学生已经有了“是”字后面可以跟长句或复杂成分的意识。

(五)“是”的缺失和多余

根据统计,这类“是”字句共8句。与前面4类不同,这组句子都是对“是”使用的不当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句(18)、(19)和(20)属于学生对“(好)像”的用法不清楚。

(18)⋆爷爷是跟我哥哥很像。

(19)⋆现在这里是好像老家一样很亲切。

(20)⋆最近这里是好像冷冰冰的冬天。

例句(21)和(22)属于学生对疑问词“怎么”、“怎么样”的用法不清楚。

(21)⋆这怎么回事?

(22)⋆大邱是怎么样?

例句(23)可能是因为句子较长,致使学生漏写了“是”字。

(23)⋆这个方法也,我觉得省点儿水的一种方法。

例句(24)、(25)都是不该用“是”而使用了“是”的情况,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问题就是在这儿。

(25)*北京也不是例外。

四、对于“是”字句教学的一点想法

虽然本个案研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上面的论述中对于留学生习得“是”字句的情况初见端倪。而对于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是”字句教学,这也是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或是习得难度很大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着力注意、强调的地方。对此,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在给学生讲解“是”字句用法之前,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一个预先的判断。比如:学生对于状语的位置可能不清楚,我们就应该在第一次讲的时候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使用“是”字句时,主宾可能出现的不搭配现象,我们也应该在一开始就予以重视。不能只告诉学生“是”字前后都是名词性成分,还要告诉学生这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

此外,既然“是+形容词/动词+的”对于留学生习得“是”字句有很大难度,我们可以考虑分阶段学习。对于加形容词的情况,可以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形容词谓语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可以使学生对两种句式进行比较学习。而对于加动词的情况,我们觉得可以放到最后再教。当然,对于为什么有的动词可以不加“的”,有的动词必须加“的”的本质问题,也亟待我们做出可操作的解释。

[1]Huang,Hatch (1978)A Chinese Child’s Acquisition of English,In E.Hatch (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bury House.

[2]江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3]刘毅.个案研究法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2(7).

[4]施家炜.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2(4).

[5]宋雪冬.个案研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

[6]唐晓娟.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及撰写研究报告[J].山东教育,2002(6).

[7]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5).

[8]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吴伟英.个案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9(4).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偏误例句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