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集校》引《管子杂志》的对比浅析

2014-08-15 00:50何和平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异文用字同源

○何和平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266071)

王念孙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和校勘家,《读书杂志》是其代表作之一,而《管子杂志》就是《读书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校讹误在训诂、校勘方面影响深远,甚至被后世学者直接引用,典型代表就是郭沫若的《管子集校》,其引王氏父子观点共559例,除7例外,其余552例引自《管子杂志》,并校出了一系列的讹误。然而,《管子集校》引《管子杂志》校勘讹误,也有自己的特色,引文与原文之间并不完全相同。

一、引用特色

从体例上来说:(一)与《管子杂志》原文相比,《管子集校》的条目已是校改后的完整句子,而不再是未校的零散点,且用双行小字随文注出原版之误;(二)其句首已是“王念孙说”(1例)、“王念孙云”(435例)和“王引之云”(123例),而不再是【念孙案】和【引之曰】;(三)其正文已是统一的字号,并加括号以区别出原双行小字;(四)同条之中若有多个关键点,则全部拆开,逐一分说;(五)同条之中同段之后有时附加“沫若案”;(六)绝大多数情况下,郭沫若赞同王氏父子,但也偶有反驳之处。

例如《法法篇第十六》“民力不(本作必)竭数也”条,沫若案:王(引之)说非是。“竭民力”与“民竭力”不可混同。“竭民力”,所竭者民力,竭之者上也。“民竭力”,所竭者己力,竭之者民也。民竭其力,出于自愿。上竭民力,出于暴政。故言“国无常经,民力必竭”,谓人民疲于奔命也。此言“民力必竭”,并非“民必竭力”,王说之误在未审“民力”为竭之宾词,而以力为宾词,民为主词。尹《注》迂回言之,殆亦有故。疑唐时亦有如王说,谓“必竭”为“不竭”者,故尹斥为“非理之言”。如原书为“不竭”,则《管》书为“非理之言”,尚值一注乎?[3]P384

从变法上来说,除直接引用(一字未动、一句未改)的386例外,间接转引的有166例,包括“增”6例、“减”86例、“换”33例和“杂合”38例,另有注文入正2例、全句皆换1例,可另算在“换”中。所谓的增,就是指增加《管子杂志》所无字句;所谓的减,就是指抽取核心,删减字句;所谓的换,就是指更换用字,或重组句子(注文入正、全句皆换);所谓的杂合,就是指多重变更的混合。

二、版本异文

从异文上说,根据陆宗达、王宁先生《训诂方法论》中的通假理论和王力先生《同源字典》的论证过程,在字音通假,并有古文献佐证的前提下,以字义、字形为参考进行再次划分:若固有字义完全无关,则是同音借用字;若固有字义部分相同,则是同源通用字。古今字是同源字的常例,但有三点缺一不可,即造字或用字有先后;声符不变而义符或增或换;后起字的本义是初文的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本无其字)之一。而异体字也是同源通用字的一种,只因情况特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略有不同,故而单独列出罢了。

具体说来,根据王氏父子的方法论,共校出《管子集校》所引《管子杂志》的异文36条38例,占559例引文总数的6.9%,包括间接引用中“异字相替,同义转述”的“同义异文”9条9例和直接引用中“音义相近,互相通用”的“版本异文”27条29例。

前者例如:“相似而误”与“相似而讹”[3(一)]P519、“牛马”与“牛羊”[3(一)]P524、“事之必然”与“理之必然”[3(一)]P384、“不解其所以不能”与“不解其何以不能”[3(二)]P104、“读如”与“读为”[3(三)]P23、“当作”与“当为”[3(三)]P259、“声”作“音”[3(三)]P325、“不知古字”与“古字不识”[3(三)]P445等。(一对版本异文中,前者俱是《管子集校》用字,后者俱是《管子杂志》用字,下同)

后者例如,“箭、葥”[3(三)]P362、“量、重”[3(三)]P479(同音借用字2对);“丘、邱”[3(一)]P457、“摩、磨”[3(一)]P266、“厓、涯、崖”[3(一)]P282、“构、搆”[3(一)]P367和“政、正”[3(一)]P532(古今字类同源通用字5对);“修、脩”[3(一)]P125、[3(三)]P262、“筴、策”[3(三)]P476、[3(三)]P491、“考、攷”[3(一)]P197、“饬、饰”[3(一)]P200、“证、正”[3(一)]P280、“辞、词”[3(一)]P285、“府、俛”[3(三)]P167、“惟、唯”[3(三)]P356和“间、閒”[3(三)]P463(非古今字类同源通用字9对);“争、爭”[3(二)]P49、“ 、淳”[3(三)]P23、“並、幷”[3(三)]P40、“兹、茲”[3(三)]P232和“並、竝”[3(三)]P325(异体字5对)。其中,版本异文“修、脩”的重复率最高,而“丘、邱”、“筴、策”次之。

三、引用存疑

从问题方面来说,有若干存疑之处。(一)“王念孙”、“王引之”主语迥异,亟须辨别,共3条,即“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条[3(一)]P476、[1]P440、“耕者农(本重农字)用力”条[3(一)]P478、[1]P441和“毋折(本作拊)萼(本作竿)”条[3(三)]P234、[1]P475。经比较发现,郭沫若俱作“王引之云”,而《管子杂志》俱作“念孙案”,孰是孰非,此处存疑。而采用古字,与王念孙不同,亦是也。

至于“强”与“強”、“決”与“决”,两组字之间俱是异体字关系,可自由替换。但其他地方俱用古字,如上文之舍“蒸”而用“烝”,而这2例则舍“強”而用“强”、舍“決”而用“决”,俱用后起之简化字,前后体例不一,且数量极少,故而存疑。

由上可知,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出现不同的版本。本文抛砖引玉,从《管子集校》看《管子杂志》所校讹误的价值时,运用王氏父子的方法论,重点探讨了异文中的版本异文,最后发现其版本异文较少,且《管子集校》多用古字,较为可靠,不过仍有若干存疑之处。

(二)烝[3(一)]P347、蒸[1]P432,强[3(二)]P381、強[1]P465,决[3(三)]P205、決[1]P488,同条之中,用字不一。经考证发现,从字音上来说,烝、蒸,俱是(古)章蒸[4]P265,故双声叠韵而通假。从字义、字形上来说,“烝”与“蒸”,两字“冬祭”、“衆多”、“国君”、“以下淫上”等义同有,而后起之“蒸”在初文“烝”的上面增加义符“艹”后,去皮的麻秸等从细柴等中独立出来,又引申出独有的熏蒸、尘、古器名等义,与初文不同,两字义最终成相交关系。[5]P2202、[5]P3273故烝、蒸是古今字,烝是古字,蒸是今字。郭沫若对比张佩纶的版本

[1]王念孙.读书杂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倪其心.校勘学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郭沫若.管子集校(一、二、三)[M].人民出版社,1984.

[4]郭熙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徐仲舒主编.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异文用字同源
容易混淆的词语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