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模式对比

2014-08-15 00:50史双双薛金梅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特质权利文化

○武 洁 史双双 薛金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0)

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一种文化的各个文化特质丛(内容)相互联系整合成为协调一致的系统(整体)的结构状态。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渊源。”文化模式,通常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累积的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联系而成的系统的文化结构表现。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指出:“文化行为同样也是趋于整合的。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为的模式。”“所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诸如谋生、择偶、战斗和神明崇拜,都依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规范而被融合到了统一模式之中。”夸扣特尔人喜爱心醉神迷,追求个人荣誉、大胆、虚荣、傲慢,祖尼人追求安宁、恬静、适度、和谐;多布人则以阴险、嫉妒为美。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是由不同的心理特点、集体无声意识决定的。

各种文化特质通过整合才能成为协调一致的模式。各种文化特质能不能实现整合,决定于这些条件:第一,这些文化特质、要素的发展水平近似。第二,以现实的民族文化各要素和特质为整合基础。第三,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文化追求,如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趋利避害等。

文化模式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特殊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如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及传统权威的崇拜等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工商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城市生活为主导,个人主义,总统制等互相联系而形成美国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文化模式内部必然具有自己的一致性,否则各种文化特质、文化集丛便不可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多数学者认为,形成这种一致性的原因是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也有学者认为是一个社会中的人共有的潜在意愿。普遍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个部分: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本文以中美两个民族为例,对其不同的文化模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对比: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它指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其主要内容是在权利和机会均等的基础上,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同时强调个性的张扬。它是“美国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一切活动的指导思想”,美国人更多地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个人,胜过把自己看成是某一家庭或社会团体的成员,崇尚个人权利不受侵犯,人人享有选择的自由。在家庭关系上,美国人对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几乎没有什么责任。而个人主义在中国则曾被当作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团结与合作,在数千年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国家、社会、家庭利益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是在家庭关系上,中国人讲究孝敬和赡养父母;学校教育学生也强调要热爱班集体,维护班集体荣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样的集体主义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的个性,从而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思维形成极大反差。

二、平等与权利差距

有学者研究指出,文化模式差异的特征之一是权利的大小,即一个社会的成员接受机构或组织中权利分配的程度。在一个大权利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接受一种等级制度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无需证明这种位置的合理性;而在一个小权利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寻求权利的公平,要求证明现存权利不平等的合理性。美国属于小权利跨度的国家,其文化更具民主思想,认为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认为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认为契约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而契约的本质就应该公平合理;在社会生活中,最先考虑“法则和法律”。因此,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不是服从关系,而是平等关系;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也有朋友似的感觉,教师并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被看作是教学的中心。而中国属于大权利跨度的国家,在绵延四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即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孔子的学说,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儒教提倡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就一直为中国人遵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人们首先要服从权威和长辈;其次,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强调严密的等级身份制,每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荣誉、社会地位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取决于这种身份。

三、直言快语与人际关系和谐

“坦率”是美国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价值观和理想的交际方式,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诚实和值得信赖的重要标准。人际交往中,美国人在简短寒暄几句之后就直接切入主题:“There is what I want to talk to you……”(我找你谈话的目的是……)如果你的谈话有点离题、观点不明确或解释有些烦琐,美国人会打断你的谈话:“Let me see if I understand your main point……”(你的意思是……)美国人认为间接或迂回式的话语方式会使自己的要求缺乏力度,使自己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境地。而且,坦率的交际风格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人们往往把它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联系在一起。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反对“过”和“不”,在中国为了保持家庭和社会的和睦,个性受到限制,和谐意味着保全脸面和自尊。因此,中国人言谈伊始总要花些时间寒暄一番;人际交往中,最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保全彼此的面子。故而,在向别人提出批评、建议、请求、陈述观点时,尽量做到间接委婉,不提倡心直口快;在表示不同意见时,很少说“不”,而是用“考虑考虑”、“再说吧”等等婉言拒绝,或用“大概”、“或许”等词语回避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以避免引起争论或对某事表态。

四、正式与非正式

文化也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中国文化比较正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尊祖先,孝父母,崇权威”,这一点体现在称呼上,就表现为将个人的职位放在姓后,称某人为“李处长”、“王局长”等以示尊敬。而美国文化则不太正式。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从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在美国文化中则是“人人平等”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彼此尊重,彼此包容,旨在促进两种文化更好的交流与融合。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秦德君.中国国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J].学术界,2010(02).

[3](美)爱德华·斯图尔特,密尔顿·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M].卫景宜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特质权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我们的权利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谁远谁近?
权利套装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