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机制研究

2014-08-15 00:45梁章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丹霞世界遗产管理机制

梁章萍

“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机制研究

梁章萍

捆绑型“中国丹霞”地貌作为旅游开发模式的一个新领域、新方式出现,它是将几个有着相同性质但又不在一起的丹霞资源联合起来,这样就存在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特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机制构建进行了研究。

中国丹霞;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制

梁章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茂名525000)。

丹霞旅游在中国不断升温,作为有着丰富丹霞地貌的大国——中国,非常看好这次机遇,正准备全力开发。而开发一个新的旅游项目,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以新的方式兴起的旅游景观,怎样发展下去、怎样进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概述

丹霞是指一种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有重要的美学和科研价值。2010年8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中国六大丹霞地貌(广东的丹霞山、贵州的赤水、江西的龙虎山、湖南的崀山、浙江的江郎山及福建的泰宁)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丹霞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填补了世界遗产在地貌类型上的空白[1]。“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是指这六大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特性的丹霞地貌合并起来,然后赋予一个整体的名字——中国丹霞。沿用这一概念,可将系列遗产归纳分为联合型、捆绑型。而本文重点探讨“中国丹霞”地貌的跨区域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模型。

二、“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特点

1.突出“系统”概念,资源整合性强。与其他的世界遗产相比,“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系列遗产”概念,它是由六大单体资源组合而成,这些资源单体特色各异,有机整合,共同彰显整体资源特性。而捆绑更突出了其“系统”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中国这六大丹霞资源的整合,并赋予其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中国丹霞”。而近年来丹霞地貌的名气足以充分证明这次资源整合的成功。

2.突出重点,高度概括地域风貌。“中国丹霞”是由一个资源单体(广东丹霞山)起带头作用,这可以充分突显出丹霞山在这个群体中的主体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整体项目的凝聚力,也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使各丹霞地貌突显特色,突出重点,这样可以高度地概括各地丹霞地域风貌。因此,“中国丹霞”是以丹霞山为首,拉开了中国六大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序幕,并赋予“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一个统一的名称——“中国丹霞”。

3.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六大丹霞地特色鲜明,各有风骚。广东的丹霞山是面积最大的、名气最显著的,而且是丹霞的发源之地;而湖南崀山是地貌发育最完整、景色最优美的、也是最有特点的;江西龙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其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历史悠久的古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其崖墓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文物丰富及造型奇特也是中国之最有影响的;浙江江郎山则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的美称;贵州的赤水是个体形态最典型、齐全的,并具有丰富的生物群;福建的泰宁有“碧水丹山大观园”“峡谷洞穴博物馆”的美称,并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专家评价其为“中国地质公园的样板”。可以说六大丹霞资源个体鲜明,所以在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中要十分注意突出资源的地方特色,突出资源“唯我独有”的鲜明个性。

4.地域跨度大,管理难度大。“中国丹霞”地貌中包括六大丹霞景区,而这六大捆绑丹霞分布六省七市,其地域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广东的丹霞山、浙江的江郎山、福建的泰宁)、中部(湖南的崀山、江西的龙虎山)和西南部的贵州赤水,从中国的东部跨到了西南部。由于地域的间隔跨度较大,地域风情的差异,加上各地方政策的不同及管理方法上的差异,使得其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在管理上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这样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带来了后续共同管理与保护的困难。

三、“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存在的管理问题

1.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从我国目前的遗产管理现状来看,关于“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的与旅游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有《环境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为保护国家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具体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问题上,还未出现一套完整的专门的法律体系,也还没有一部专门为“中国丹霞”而颁布的法律法规,甚至对其管理的立法目标也不是很明晰,更不用说管理上的操作性了,在遵守与之相关的基本法中,也没能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2]。

2.管理模式陈旧,品质得不到保障。“中国丹霞”是旅游界的新型代表,起初的管理模式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的以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代表国家统一管理,然后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省市自治区政府及其主管机构对遗产地实施具体管理。根据政府采取的管理方法,中国丹霞在准备阶段会设置一个专门负责申报和协调的管理小组,申遗成功后,这个小组将转变为协调机构,负责六地间的协调和管理工作起着桥梁的作用,从这来看,管理上有一定的突破,但整体上的管理机制还有待提升,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在景区的开发上也是粗放的模式,缺乏创新。在对自然遗产的管理上,“中国丹霞”缺乏应有的科学理性和现代自然伦理为基础的遗产标准及其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统一的遗产管理体系;在科学的规划与决策上也没有突出“中国丹霞”的管理新思路和新模式,没有适度利用的宗旨来指导旅游开发,对于管理者的“管家定位”更是有待提升,对于跨六省七市的“中国丹霞”缺乏系统的管理。

3.管理任务分工不明,宣传推广整体性不强。管理方法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在“中国丹霞”地貌的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应属国家管理范围内,但也存在多部门的管理现象,由于遗产涉及面广,行政机关中就有数十个部门能与它产生关系,如“中国丹霞”自然遗产可由国家环保局、林业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建设部等多个部门负责管理,自然就会造成管理的重复,实际上,中央一级管理单位的是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处,但主要管理权利都下放到了地方政府,而由地方政府部门管理有很大的局限:一是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考虑的比较多,在其宣传推广的管理上过多重视单体资源的宣传,而忽视了整体丹霞的宣传[3];二是这些自然遗产会处在一个低端的政府管理保护中,而导致管理机构的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管理任务不确定、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对于那些可以赢利的项目,管理部门就相互争着去管,对于那些对自身没有利益可言的项目就置之不理,甚至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

4.“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制的构建。捆绑型世界遗产项目既有世界遗产项目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构建一个合适的管理机制,既要克服以往世界遗产项目管理机制的局限,又要符合国际化的要求,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地政府有着共同的利益纽带,也面临着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针对捆绑型世界遗产的管理问题,最主要是协调好各级的关系。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为适合“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管理机制是:由建设部领导、多部门参与的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管理,担当一个“管理协调者”的角色,并从资金保障、规划统筹、法制监督、纵向合作、横向合作等各方面配套建立的管理机制,它分别由资源保护机制、品质保障机制、宣传营销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四个子机制来构成[4]。

资源保护机制。“中国丹霞”这一珍贵且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是现代人的资源,也是后代人享有的资源。保护自然遗产是世界各国的重要职责,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资源保护机制主要由保护规划、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和维护经费、旅游教育与宣传和科研课题研究五项要素构成。政府在遗产的保护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自然遗产管理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专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通知》,这个通知对“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保护过程中,将“严格保护”落实到“有效保护”。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并确保其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维护其资源的原真性,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继续做好“中国丹霞”地貌的科学研究[5]。

品质保障机制。品质保障机制是“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关于品质保障机制的构建主要分为两方面:品牌构建和质量提升[6]。品牌构建主要包括:设立品牌口号(如海尔的品牌口号是真诚到永远)、树立品牌文化和确立品牌定位(如可以打造“中国丹霞”为探险游、学术探究游等)。质量提升的措施可以由旅游交通、优质服务、安全卫生、景区环境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对于遗产项目整体和各成员的质量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旅游交通是树立品质的首要条件,主要表现在旅游区内外的可进入性和通畅性;优质服务是游客感受遗产旅游品质最直观的方面,提供好的旅游服务能够弥补其他品质方面的短板,这里具体指遗产旅游中人的服务;安全和卫生是两组最基本的品质保障内容,没有良好的安全和卫生条件,任何遗产旅游品质建设都无从谈起;景区环境包括区内的建筑物及设施与景观的协调性两个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能够为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此外,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影响着遗产旅游的完善程度,这里主要指提供购物、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和邮政、通信等基础服务。

宣传营销机制。要想让世界知道并了解“中国丹霞”,就必须做好宣传营销合作工作,注重整体宣传推广。对于“中国丹霞”的宣传营销体系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方案制定和人员配置。为了实现共同的旅游营销目标,可按照此项目的成员比例来分摊整体的营销宣传经费,并可以各自派遣自己的营销人员共同组建一个新的营销团队,制定相关的营销理念、口号、品牌包装和宣传等来树立整体的旅游形象。提高“中国丹霞”旅游地形象的整合推广策略有: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设计宣传口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要推广目的地品牌,就要在传统的促销手段如印发宣传单、媒体广告、公共关系、销售促进的基础上,运用更加多样的旅游目的地宣传推广手段(如打造“中国丹霞”的品牌形象代言);提高旅游地的文明程度,当地居民形象也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旅游大环境要发动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倡导人人参与旅游地形象建设,帮助居民了解旅游资源,增强主人翁意识。

监督激励机制。监督激励机制承担着监督跨区域捆绑型世界遗产各成员管理运行状况、奖励先进和激励后进等职能。因此,通过监督、奖励两个方面来对各个项目成员实施激励与约束性管理,本文选取人员监督、网络监督、资源信息的数据分析和奖励制度四项要素构成[6]。“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监督激励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行:一是使各管理部门形成相互监督的体系,如负责“中国丹霞”地貌自然遗产的管理部门有环保局、国土资源部及建设部等,可从这些部门中派遣人员组成新的监察小组负责监督工作,并可以临时组建适合其需要的网络监控体系,通过这些体系可以掌握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丹霞地貌的管理运作水平,这也为奖励机制提供了依据。二是通过网络监督,让人们共同参与到管理监督中来,这样就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也有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考虑到不是每个人都会使用网络的情况,可以实行比例制或代表制,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加大投入。三是对那些为“中国丹霞”地貌的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奖励,如学习机会、带薪休假或其他的奖励。对于景区的规划也可以采取分区管理,将其划分为禁区、有限利用区和缓冲保护区,并构建以管理分区、管理中心、管理站点为层级体系的管理系统。

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丹霞”地貌捆绑型世界自然遗产这种新模式的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使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形成适度的管理分工,这种分工主要表现在高层管理者应该强化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职能,而基层则应该直接强化市场的管理职能。形成合理分工之后,在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总体原则下,各得其所、各施其政,并不断培育规范和发展旅游业市场体系。

[1]彭华.中国丹霞的世界遗产价值及其保护与管理[J].风景园林,2012(8):63-67.

[2]刘水良,吴吉林.我国世界遗产管理危机与对策研究[J].旅游经济,2010(1):45-47.

[3高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8.

[4]梁明珠,鲍春晓,徐晓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世界遗产项目开发保护与国际经验借鉴[J].经济地理,2009,29(1):141-146.

[5]冷志明,麻先俊.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经济地理,2009(4):668-672.

[6]梁明珠,王伟.跨区域捆绑型世界遗产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1,1202-1206.

K92

A

1671-6531(2014)13-0032-02

责任编辑:贺春健

猜你喜欢
丹霞世界遗产管理机制
A New Bamboo Variety from Danxia Mountain and Morphological Supplement to Dendrocalamus pulverulentoides
中国的“世界遗产”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岁月有痕,最美丹霞——陕西波浪谷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