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德育隐性课程 提高幼儿品德教育实效性

2014-08-15 00:45阮素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隐性品德

阮素莲

阮素莲/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要把握住幼儿的特点,尊重幼儿主体性[1]。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幼儿时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道德基础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奠定的[2]。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初步时期,儿童个性的核心构成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当今家庭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存在很多个性上的问题,比方说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合群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幼儿道德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来看,提高幼儿品德教育实效性是教育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最重要的教育者,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使命,老师要对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品德教育,对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把握,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对社会性道德情感进行培养。

一、德育隐性课程的涵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者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对幼儿教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出要将德育隐性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3]。学校在教学环境中通过对非公开性教育经验有意无意地进行传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与显性课程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道德隐性课程,就是在幼儿园中间接地对幼儿的品德发展进行开发与影响。德育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有所表现[4]。

1.德育隐性课程在道德认识上有引导作用。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和意义上的认识。学生在人际关系、物质环境、文化传统、集体规范等方面对道德认识进行感知,引导学生对道德认识进行了解、运用道德知识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从而做出对人、事的道德性评价。良好的情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幼儿园与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教师的言行、幼儿园的气氛都会对幼儿的思想产生影响,幼儿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地使心灵得到净化,幼儿的品质除了可以在幼儿园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陶冶。

2.德育隐性课程在道德情感上有熏陶作用。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另一种内心体验[5]。反映了人对道德任务的憎恨、喜好等。德育课程在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功能一方面适应了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也提供了现实的情境。

3.德育隐性课程在道德意志上有磨砺作用。所谓道德意志就是人克服在自觉执行道德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时表现出来的良好意志品质。在德育隐性课程开展中可以通过幼儿园规定等精神形态的刺激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还可以通过学校的相关制度等强制方式使学生形成对不良的动机进行克服的强大内驱力,使幼儿对不合规范的动机进行自觉、果断的抑制,坚强的自制力就这样形成了[6]。

4.德育隐性课程在道德行为上有规范作用。道德行为表现为在道德认识的支配下具有道德意义的行动,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意志的外在表现。无论是物质环境设置、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等都无处不在地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可以通过暗示、期望等心理机制对幼儿制造隐性的压力与动力,时时刻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品德结构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之间应该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对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磨砺、道德行为的规范,使幼儿的品德结构逐渐得到稳步发展。

二、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深入开展针对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基础。幼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可以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幼儿的道德意识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只要养成了好的习惯,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会更加容易。幼儿时期是人逐渐走向自我行为的阶段,同时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在实践活动中,成年人要主动与小朋友进行游戏,鼓励小朋友之间进行集体游戏,在盥洗、进餐等日常生活实践中都可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将品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融于实践活动中。

1.帮助幼儿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人为什么会争吵?怎样解决争吵?”在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必然会调动自己的一些道德原则,然而在发现规则之间也会存在冲突的时候,就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属于自己的规则体系,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内容。

2.教师要适时地和幼儿进行对话。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经验世界,在这样的经验世界中,他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时候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对话,通过交流透视幼儿的心理世界,洞察他们的经验世界,从而做出相应的引导。

3.要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在教师的思想世界应该储备一些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例子,在教育的过程中从这些例子中进行有效的选择,用具有说服力的榜样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使榜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能够被幼儿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举一些负面的例子,通过对负面例子的批评和讨论对负面形象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及时注意家长和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品德教育。

(二)积极营造幼儿品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在实践中积极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合理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可以从不同年龄的幼儿的特点出发,在室内布置出适于幼儿实际操作的角落,根据幼儿自己的需要进行实践活动,以表现出幼儿的个性。比方说可以建立动植物养殖区,让小朋友自己观察动植物的成长变化。在这样自由的天地里,幼儿可以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组织纪律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隐性德育对幼儿的影响会是非常巨大的[7]。

(三)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幼儿品德教育网

幼儿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和家里度过的,家庭对幼儿独立性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就不仅是幼儿园的事情,家庭和社会也有相应的责任。要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进行良好的教育需要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如果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观点得不到统一,那么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无从开展。现在的家长普遍对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8]。还有的家庭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比方说单亲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消极环境中长大,孩子的品德教育是不健全的。另外,如果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保持同步,那么很容易会使孩子向两面性发展,所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幼儿品德教育网非常重要,要做到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相互一致。为了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品德成长的环境,家长与老师之间要加强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实现道德教育的同步化。

三、优化德育隐性课程,提高幼儿德育实效性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个构成成分。从对幼儿的影响角度来说,隐性课程的作用要更大,因为其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隐性课程应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起来,对幼儿教育施加影响[9]。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对隐性课程的研究普遍不够深入,如果想加强隐性教育的建设,使幼儿教育实效性得到提高,主要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促进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之间的结合,在教学课堂中开发潜在的隐性德育课程。显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与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不能相互否认、排斥,反而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道德认识水平对品德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虽然在幼儿德育过程中显性德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忽视隐性德育课程,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德育过程中,老师不能将德育的内容直接灌输到幼儿的头脑中,应该通过趣味性的活动激起幼儿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透过兴趣的引导,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这种知识将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象,最终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级形态。只有通过特殊的心灵体验和领悟,才能更好地转化为道德理念,从而对他们的言行起到约束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在德育教育中要将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发挥作用,德育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2.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使德育环境得到优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构成了幼儿受教育所能接触到的环境。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和家里度过的,所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社会与家庭的义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置要兼顾到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最终构建起一个以幼儿园道德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幼儿品德教育体系。家庭和幼儿园要为幼儿的品德成长与发展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在少量的外部实践中,家长要注意他们在活动中的探索和体会,对正面或负面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引导,使他们在接触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增强抵抗力,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隐性课程对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起到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可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在隐性课程的进行中,要充分利用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懂得消除或者化解它存在的消极影响。这也正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中,也要加强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不断开拓德育课程研究的新视野,使隐性德育课程在幼儿期、儿童期、中小学以及高校学生群体中能够有效得以运用,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1] 程小玲.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教育艺术,2010(6).

[2] 高伟.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型问题新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 董晓丽.探究家庭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幼儿品德养成策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 金兰.优化德育隐性课程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

[5] 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6] 文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 孙晓艳.品德教育滋润童年,优良品德伴随一生[J].考试周刊,2012(88).

[8] 周丽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隐性德育课程开发[D].广州:广州大学,2007.

[9] 吴丽.试析幼儿园隐性艺术课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12).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隐性品德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