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自然哲学中的整体论思想

2014-08-15 00:53王振嵩
关键词:整体论怀特海粒子

王振嵩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整体论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在希腊哲学之后分析还原的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科学领域更是支配性的。而在近代分析还原的方法大行其道的年代,首先在心理学与生物学领域遇到困难,从而导致整体论在科学领域又被重新提及。而在20世纪初,新旧科学范式转换的洪流中,在欧美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思想的背景下,随着整体论思想在哲学领域的逐渐复兴,怀特海首先以深刻的具有远见的哲思反对分析哲学把哲学科学化的激进观点,同时吸收柏格森、亚历山大等人的观点,主张有机整体的自然观。而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哲学,是以复杂性为研究对象新兴学派,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与不可还原性特征。由此看来,过程哲学与系统科学哲学在形成之初是站在同一立场之上的,都是强调有机整体性而批判分析还原性。这就必然导致系统科学哲学与过程哲学在精神上的相似性。

如今,整体论思想作为一个基本的系统思想,已经在科学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讨论中被广泛接受。由于过程哲学最终走向形而上学与神学,本体论又早已不是当今哲学界的主流话题,其整体论思想便少有问津。而怀特海被认同的主要哲学成就在于其后期的过程形而上学体系,其前期的思想多被看作其后期思想的雏形而很少被专门地论及。在国内,学者对过程哲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形而上学与神学的领域。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前期,其自然哲学时期的思想还并没触及形而上学领域,且具有反分析认识论的整体认识论特征。因此,本文分三部分就怀特海过程哲学早期自然哲学中的整体论思想做一浅析:首先,追溯怀特海的整体论思想的来源;其次,介绍其如何批判科学唯物论;最后,笔者对其自然哲学是新经验主义的整体论的断定做一论证。以试图找出其在认识论上与系统科学哲学的联系,期望两者在统一的基础思想上相互融贯、各汲所长、寻找新的发展思路,而不只是各自把守着自己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领地。

一、怀特海整体论思想溯源

数学家出身的怀特海,在向自然哲学转向的过程中受到一些自然科学思想的启发。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怀特海自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也是其整体论思想的科学来源。这两个理论对牛顿的宇宙论体系发起了挑战。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被实验所证明的光速不变原理为基础,否定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在狭义相对论中,宇宙被描述为一个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的四维宇宙;在这个空—时系统中最小的单位是世界点,就是一个事件。爱因斯坦说:“人们谈论空间上的点和时间上的时刻就好像他们是绝对的实在 (absolute realities)。人们没有认识到确定时空 (space-time)的真正元素是那些由4个数x1、x2、x3、t所确定的事件。”[1](P31)爱因斯坦认为具有物理实在性的是事件本身,而其所发生的空间中的点和时间上的时刻都是抽象的元素。事件之间并非仅是空间的关系或时间的关系,而是四维整体的绝对时空关系;因此,把时空分离的观点并不符合逻辑。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物质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相对于三维宇宙中恒定不变的物质粒子,在狭义相对论的四维宇宙中,时间的流逝导致事件的不断消逝与发生;整个宇宙是由具有四维坐标的事件连续体构成的。爱因斯坦把先验的时空观拉回到经验中来,强调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更符合我们的实际经验,这一观点启发了怀特海。

与经典物理学不同,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科学图示。首先,在量子力学中,由态叠加原理所导致的量子纠缠现象瓦解了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则。量子力学所支持的是粒子间非定域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在同一物理过程中生成的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着超距作用,所谓超距作用就是无论这两个粒子距离多远,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存在着超距作用的两个粒子不能被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这种纠缠现象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消失,也就是说空间并不能把有纠缠现象的两个粒子分离开。所以,量子系统是以整体性而存在的,这种整体性是不被空间所限制的。其次,在经典物理学的粒子图示中,所有的因果关系被还原到微观粒子层。而量子场论提出的是一个永远没有结束的活动的连续性,这便是怀特海所说的过程。量子力学怀疑粒子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所谓的粒子是由数学语言描述的抽象化本体。也就是说,人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到粒子,而不可直接观察并不是不可知,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抽象性描述。粒子是量子场的粒子化结果,量子场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量子场的过程。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过程的组织,并没有被所有事物所依附的,并且是其副现象的最终粒子层。所以,在量子场理论提供是一种的整体的自然观。

除了深刻的科学思想渊源,在哲学领域,怀特海深受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在他特别强调时间的根本性、空间的衍生性这一点上与柏格森一致。同时,他们都反对把时间空间化或把时间视为可逆可分析的对象,都认为绵延与过程是世界的本质。但柏格森认为自然的创生过程可分为两个相互对立抵消的部分:一个是生命的生长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另一个是衰退死亡归于沉寂的过程。怀特海则是通过以事件的创生演化形成自然来综合两者的对立。布德利 (Bradley)的内在关系说也是怀特海的整体论思想来源,怀特海在其事件内在关系论中借鉴了这一思想。“布德利则认为自然是一有机的系统,其各部分彼此内在交错关联,非透过整体不足以了解其部分,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2](P33)。可以看出布德利把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怀特海也吸收了亚历山大的“创化综合论”的观点,后者是以整体突现论的观点讨论生命的进化机理。

由此可见,怀特海在提出自己的自然哲学之前,受到来自科学与哲学两个方面的整体论思想的启发。怀特海对整体论思想的倾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传统分析还原思维所带来的困境。

二、对科学唯物论的批判

传统的科学唯物论构造了一个由无目的、无意义的、相互分离的、做机械运动的物质粒子构成的机械宇宙,同时认为自然知觉中的声音、颜色、味道等只是心灵的表象。心灵被动地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零碎的知觉反应。这样的科学唯物论导致一个自然的二分:一个作为原因的独立于心灵之外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表象的心灵附加的可感世界。原因的世界不可知,但它能作用于心灵,从而心灵输出了作为原因世界属性的可感世界。怀特海认为科学领域中这样一个“自然二分法”是违背经验事实的。而这样一个错误源自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的影响。他说:“我们还应当撰写物质学说史。这是古希腊哲学影响科学的历史。这种影响已经造成了对自然存在物的形而上学状况的长期误解。自然存在物从作为感觉—意识的目标的因素中被分离出来。它变成了因素的载体 (substratum),而因素被降低成为存在物的属性。这样,人们就把一种区别强加给实际根本没有区别的自然。自然存在物仅仅是在自身中被考虑的事实的因素。它从事实的复合体中分离出来纯粹是抽象的结果。它不是因素的载体,而是在思想中显露的因素本身。于是,在感觉—意识转变成推荐知识的过程中,仅仅是心灵过程的东西已经变质为自然的根本特征。这样,物质就作为自身性质的形而上学载体出现了,自然的过程被解释为物质的历史。”[3](P14)

而怀特海对于这种由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所导致的科学自然观的二分法,表达了其立场鲜明的态度:“我主要反对的东西是把自然二分为两个实在的系统……我反对这种理论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把自然二分为两个部分,即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和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自然作为在意识中理解的事实,在自身包括了树的绿色性质、鸟的歌声、太阳的温暖、椅子的坚硬性和天鹅绒的柔软感觉。自然作为意识的原因,是推测的分子和电子的系统,这一系统深刻影响心灵以致产生了显现自然 (apparent nature)的意识。两种自然的汇合点是心灵,作为原因的自然是流入物,而显现的自然是流出物。”[3](P25-26)

由上可见,他认为正是这样的一个“自然二分法”导致现代科学所遇到的困境,即科学把作为原因自然的物质粒子预设为自然的本质,一切自然现象源自这个粒子层的内部相互作用。怀特海认为这种二分的自然观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一个只能推测却不能感知的粒子世界的存在。而所谓的物质粒子,只是高度抽象的科学概念。而我们犯了这样的错误:“把抽象当作具体,把假定当作真实经验,即把具体性置放错了地方。”[4](P36)怀特海认为科学唯物论中的实体概念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它并不是现实经验中真实存在的。事件才是自然的唯一最终实在,粒子只是高度抽象的科学对象。这种把抽象概念作为具体实在的错误,就是怀特海所批判的“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由上可见,怀特海所批判的正是科学唯物论所引起的分裂的自然观。所以,怀特海提出了自己的整体自然观,他的自然哲学正是致力于描述这样一个直接经验感知的整体自然。

三、对自然的整体经验

怀特海在反对分裂地看待自然的同时,从经验主义的立场指出我们通过感官知觉到的自然就是真实的自然。他说:“自然是我们通过感官在感知中所观察的东西。”[3](P2)而且 “自然对心灵是封闭”,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怀特海进一步解释:“它的意思是,在感觉—知觉中,自然是作为复合的存在物而被揭示的,其相互关系无须参照心灵即无需参照感觉—意识或思想就能够在思想中得以表达。更进一步说,我不希望人们这样理解我的意思:感觉—意识和思想只应该被归因于心灵的活动。”[3](P4)怀特海认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是“同质的”想到,而非“异质的”想到。就是说不是通过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感知而间接地思考自然,而是直接把自然作为感知和思想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怀特海的自然哲学是新经验主义的整体论,说其“新”在于与传统经验主义有所区别,而其“整体论”体现在其对关系的把握。

可以看出怀特海主张科学知识和感觉经验紧密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感知所能认识的自然世界。在这一点上,怀特海与英国经验论者观点相同。但洛克和休谟等传统经验主义者认为,心灵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产生消极反应的知觉;这些立即的经验知觉并不涉及自然事物的关系。知觉完全取决于外部世界,且独立于思维。怀特海则不同意洛克、休谟等传统经验论者所认为的知觉是独立于思维的,且仅仅是对外在世界刺激的消极反应;他认为感官知觉也不免包含思想的成分,自然知识是对知觉有组织、有系统的思维。和传统经验论中关于消极知觉的观点不同,怀特海特别强调对自然的经验是对自然事物相关性的经验,即对自然的认识主要是对关系的认识。因此,怀特海主张的是一种认识论上的“整体论”。在这一点上,怀特海提出了“意义”的概念,“意义就是相关性”。当我们说自然中的某事物是有意义的,就是对其相关性的把握。而自然中的相关性,是指组成自然的成分的相关性。

怀特海认为自然的组成成分是“事件”和“对象”。“事件”是怀特海自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事件是构成世界的最终实在。以事件为核心,怀特海勾勒出整体经验的自然观。怀特海以“事件”概念取代“物质”概念作为自然的最终实在。也就是说,自然是由事件组成的,而不是由物质粒子组成的。事件具有转瞬即逝、永不重复的特性。而自然的整体是由延绵不断的事件之流构成的。而事件构成整体的自然,也并不是机械的叠加,而是通过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机地结合。怀特海认为,事件与事件之间有延展涵盖的关系,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更大事件的一部分又同时包括另一个小的事件,或者两个事件具有相同的部分。而时—空概念正是抽象于事件之间的这种延展关系,时间与空间不能独立于“事件”而存在。也就是说,事件是时—空关联者,时—空关系是自然中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对自然有意义的感知主要是对其时—空关系的感知。

事件构成了整体自然,但事件是一去不复返的,瞬间发生又瞬间消失的,人们无法认识转瞬即逝的事件。因此,怀特海引入了“对象”的概念来表示自然界的恒常性。相对于暂时的“事件”,“对象”是变迁的自然中恒常不变的因素,存在于时空之外,是永恒存在的自然成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首先是对对象的认识。他说:“‘对象’是自然中不流变的要素。关于对象——它不分有自然流变的某种因素——的意识我叫作‘认识’(recognition)。我们不可能认识一个事件,因为一个事件在本质上不同于任何别的事件。认识是对同一性的意识。”[3](P118)

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事件是暂时的,对象是恒常的;事件是具体的,对象是抽象的;对象要依附于事件而存在,对象的实在性要靠事件来实现;而没有对象,我们也不能体会到事件,事件是对象的关联者。怀特海认为对象是事件的特征:“对象是某一事件的特征中的成分,事件的特征是对象借以进入 (ingression)事件的方式。于是,对象理论就是事件的比较理论。事件之所以可以比较,只是因为对象象征永恒的东西。每当我们可以说‘它再次出现了’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比较事件中的对象。对象是自然中的‘可以再次出现’的要素。”[3](P118)怀特海在这里提及了“ingression”的概念,即摄入的意思。怀特海认为对象是摄入到事件当中才获得实在性,多个对象可以同时摄入同一个事件,一个对象也可以同时摄入多个事件之中,以此方式对象成为事件的特征。摄入便是事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此外,不同的对象之间也具有复杂的关系。而上述的这些不同的关系之间也同样具有关系。

怀特海认为对自然的相关性的经验,便是对这些关系的经验,其中对时—空关系的经验最为根本。而这也体现了怀特海的关系比实体更重要的整体论思想。自然是事件的结构,但单个事件并不具有整体自然所具有的时—空关系;同时,对摄入关系的把握,使我们对自然有了个性化的认识。怀特海自然哲学中的整体论思想正是体现在其复杂的关系论当中,并且,这一思想在其后期的机体哲学中得到延续和加深。

[1][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作者译言[M].郝建纲,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2]俞懿娴.怀特海自然哲学—机体哲学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自然的概念:作者译言[M].张桂权,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陈奎德.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整体论怀特海粒子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Conduit necros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An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桥式起重机模糊PID控制
基于粒子群优化极点配置的空燃比输出反馈控制
一封“安慰信”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向的自洽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漫画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