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野下共青团与公共外交

2014-08-15 00:47陆冠儒陈鸿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梦共青团外交

陆冠儒 陈鸿佳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130;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510631)

一、“中国梦”视野下共青团与我国公共外交的关系

(一)公共外交与共青团

公共外交通常指在某国政府主导下,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多边对话交流,充分实现涵盖经济、教育、人文、传媒、科技、体育、军事等多方面、宽领域的深度交流。同时,其深程度的交流决定其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持之以恒。此外,公共外交的主体是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社会精英及普罗大众,国家形象与国家未来既由他们塑造,也由他们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来推动国家更好地发展,政府只在宏观发展的大方向上予以组织和推动[1]。因此,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公共外交事业中大有可为。“助手”,是着眼当下,要求共青团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完成党在每个阶段的重大任务做贡献。“后备军”,是着眼未来,要求共青团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梁启超先生撰写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2]81。先贤认识如此,现实情况同样证明,我国青年对外形象影响中国形象。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年运动员、青年学生在国际赛事、活动中展示出的谦虚秉性、勤勉个性正逐渐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外友好人士的认同与尊敬。而共青团也在自己的行动中践行着公共外交的使命:团中央按照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部署,自2012年开始牵头组织中越青年大联欢,越南青年走进中国农村,中国青年走进越南青年内心,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了解中越两国源远流长的“一衣带水”情谊,传递着青年人热烈而友好的情感,推广着奋进中的“中国梦”。

青少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上时代的舞台,一方面是青年人自身极具活力的发展需求,无论时间早晚都会承担起公共外交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是塑造国家形象、推广中国价值观念的需求,要求广大青年发挥主人翁作用,同时接受公共外交带来的考验,在经历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中淬炼思想品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责任。而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在个人、团体或组织形象影响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的公共外交工作中,对推动国内外青少年交往工作责无旁贷。

(二)公共外交与“中国梦”

2009年,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号召力[1]。这意味着公共外交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增长点和新着力点,在我国外交事业上的全局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社会形成强烈反响,成为世界阅读中国的关键词,反映了中国人民期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心声,被视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新主题。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王义桅指出,中国新公共外交,当下首要任务就是讲好“中国梦”,抓住向世界传播“中国梦”和谐理念这一契机,让国外民众和政府理解和认同中国期盼,“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中国梦”不仅是实现自己国家的梦,更是追寻一个开放、和谐、包容、共享的“世界梦”[3]。

(三)“中国梦”与共青团

共青团的主体是青年,共青团的事业是青年的事业,共青团的梦想是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共青团的荣耀是发挥组织独特优势、引领团员青年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共青团要面向最大多数的青年,因为“中国梦”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立足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共青团工作要适应青年特点,尊重其主体地位,团的活动要符合青年意愿,特别是要着力关注共青团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运用新媒体和文化时尚手段引导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走向世界舞台,展现时代青年风貌;共青团要找准服务实现“中国梦”大局的服务点,团结带领青年在“中国梦”伟大实践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建功立业、锻炼成长,创新工作思路、开拓工作领域,从为公共外交事业做贡献的目标出发,结合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承办国际赛事、活动的机会,培养优秀青年,发展先进青年,成就潜力青年。

二、“中国梦”视野下共青团在我国公共外交工作中的意义

(一)共青团在我国公共外交推广“中国梦”的工作中彰显政治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甚至世界政治格局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由此,一些西方政要和学者在以一种警惕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的复兴,甚至质疑“中国梦”。但“中国梦”内在的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世界观[4]决定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正呼唤着公共外交的推广与传播。这有利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发展,有利于和平和谐的世界潮流的加强,有利于团结和引导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国内外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地为世界和平和中国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青年人必须向时代交出自己合格的政治答卷。这同时要求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为主业的共青团要坚持在思想上与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不仅要在传统领域的各项工作中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无缝对接”,还必须认识到共青团组织在公共外交中以青年人的优势推广“中国梦”的政治优势和政治价值,结合中越青年大联欢等已有的对外联络探索经验,发挥独特作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不懈奋斗、大力创新,争做“中国梦”公共外交推广工作的先行者。

(二)共青团在我国公共外交推广“中国梦”的工作中彰显青年价值

共青团的根本工作是服务青年的发展,促进青年对外交流的目标是要培育国外知华友华的新生代力量,同时服务国内青年拓宽视野、打开眼界,实现更好的个人全面发展。在推广“中国梦”这一公共外交目标下,青年对外交流有利于树立崛起中的中国朝气活力的国民形象,盘活青年资源,凸显青年健康活跃、创造创新的品质,使世界目光聚焦到“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上,吸引更多的友好人士。

(三)共青团在我国公共外交推广“中国梦”的工作中彰显社会价值

以共青团和共青团指导下的全国青联等为代表的青年组织在多年来的对外交流工作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彰显了多重社会价值。这是因为共青团在开展对外交流中具有“三位一体”的多重身份优势,它既是中国政府青年国际交流担当部分,又是中国执政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同时还是群众性社会团体组织。这是近年共青团收获对外交流成果和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我国公共外交推广“中国梦”过程中,共青团的对外青年交流工作势必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共青团、全国青联为依托,以既有的“中俄青年友谊年”、“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越青年大联欢”等项目为抓手,延伸工作手臂,把握青年特点,将实现“中国梦”理想的内涵在公共外交中得到友好解读。

三、“中国梦”视野下共青团助力我国公共外交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立足全局,育人为本,重在交流

共青团助力公共外交事业推广“中国梦”理念要立足我国外交全局战略高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中国特色外交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坦诚开放的态度和行动塑造中国形象,增进中外青年了解和友谊。共青团要发挥青年组织引导青年、组织青年的传统优势,深入研究“中国梦”的内涵,以赢得人心为设计、开展青年交流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青年、走进青年地帮助我国青年人走出国门,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交好朋友。这是共青团助力“中国梦”理念推广的直接目标。一方面,要梳理以往积累的良好人脉,传递友好信息。帮助我国青年不断挖掘和积累友好人脉,促使国外友好青年能在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为中国表达自我客观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青年对外交流活动为依托,促进青年群体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认识,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二)青年主体,组织引导,形成合力

青年对外交流,青年是主体,要从活动的筹备、组织等方面大力加强青年的主体地位,近年来我国申请承办了多项各类国际赛事、活动,其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事迹感人、贡献卓越的青年志愿者,如广州亚运会上担任礼仪工作的“微笑姐”吴怡等,他们展现了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敬业精神,促进国内外青年交流;青年对外交流,要依靠组织,要建设平台,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是相对成熟的社会组织,可以此为平台吸引我国历年来出国留学的优秀人才回国就业创业,如全国青联主导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高知识青年回国报效;青年对外交流,要重视联系好、沟通好、发展好、组织好外国友好青年、友好青年组织,回访既往长期交流合作的境外民间组织、青年组织等,探索形成良好的互访机制,如越南胡志明共产主义青年团、国际青奥会等;青年对外交流,资源是关键,所以共青团一方面要依托各级团组织联动,与政府有关部委、学术界、传媒、企业积极合作,借力驻华使馆师团集中举办活动,集约高效形成多方合力。

(三)善用媒介,创新形式,拓宽路径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成本低廉和互动性强等优势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得到普及,共青团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鲜活生动地展现“中国梦”的真实内涵,新媒体是共青团开展青年对外交流工作的必然媒介。要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贴近青年人需求地去巩固实现“中国梦”的青年基础。同时,对外青年交流也要创新形式,拓宽工作路径。如文体娱乐活动等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走进基层、走进生活的又能够体验彼此的文化,从里至外地将情感、文艺、时尚等元素注入活动各个环节,促进交流的同时,创新团工作形式和手段,拓宽我国青年对外交流路径。

[1]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J].求是,2011,(4).

[2]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3]王义桅.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使者[N].人民日报,2013-03-22(5).

[4]艾四林.“中国梦”与中国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

猜你喜欢
中国梦共青团外交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