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磨圆中国“南珠梦”

2014-08-16 23:49邓卉蒋志敏肖健
人事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药用珍珠海水

邓卉+蒋志敏+肖健

人物简介

林江,博士,自治区首批二级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学科群带头人,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主任。林江积极投身珍珠等海洋药物的养殖、深加工技术创新、壮药民族药研究及临床应用领域,在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星火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取得实质性突破,多项成果经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先后三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一次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林江在中医药产业领域承担了国家软科学、自治区软科学等项目,完成多项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研究成果被《中国医药报》等国内医药行业的主要媒体广泛转载,提出的在中医药国际交流过程中,要建立中医药原产地规则的政策建议及论证,为我国的中医药产业推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

林江入选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科技之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而你 / 脱胎于平凡的细胞移植 / 却有着超凡脱俗的浪漫与美丽 / 在今生痛苦的包裹中凝聚 / 在永恒的璀璨中传递”——这是写在《珍稀濒危道地药材珍珠养殖与加工》一书扉页上的小诗,也是一位女专家历尽20年心血磨圆中国“南珠梦”的真实写照。

从1992年起,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林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员开展“珍稀道地药材珍珠的养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的自主开发,12年风雨无阻,潜心研究,2004年该项目入选国家星火计划,2006年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资助,2011年研发成功。在漫长而艰辛的20载时光中,林江带领科研团队苦心钻研药用珍珠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药用珍珠养殖及深加工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率先实现了运用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并结合天然海水养殖海水无核珍珠零的突破,将插囊育珠成珠率由不足5%提高到40%以上;

阐明了珠母贝外套膜上皮细胞及组织培养的适宜条件;

制订了海水无核珍珠养殖操作规程并解决了鉴别海水珍珠与淡水珍珠、有核珍珠与无核珍珠的业界难题;

建立了天然酶低温水解珍珠等海洋中药的新工艺,建立了“视产品开发的要求决定养殖规模,避免滥市”的有效推广模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鼎鼎有名的“南珠”故乡合浦,我们探寻千百年来珠农养珠的旧事,我们更想剖开珠贝,去探寻林江的“珍珠梦想”和赤子情怀。

800年过度捕捞,北部湾曾经无珠可采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珍珠最早的国家,首次记载珍珠可以药用的古代文献是三国时代的《名医别录》,距今约1800 年。此后,从晋代的《后备急方》直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记载了珍珠的药效。在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珍珠的功能与主治为: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含有珍珠成分的中成药有六神丸、镇惊丸、安宫牛黄丸等。

世界珍珠市场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语,“南珠”正是中国南海所产的珍珠,而我国珍珠的道地药材也恰好就指水温适宜、水质清净的合浦海域出产的珍珠。考诸传世文献记载,“合浦南珠”的极品地位无可动摇,中医处方中的廉珠、白龙珠指的就是合浦出产的天然海水珍珠,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合浦南珠”实施原产地域保护。

我国采集海水珍珠的历史十分悠久,6000年前的商朝《海史·后记》就有禹帝定“南海鱼革玑珠大贝”为贡品的记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鼎盛时期,过度的开采,使得南珠的天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清朝时,康熙、乾隆多次诏令采珠进献朝廷,但由于宋、元、明三朝近800年的过度捕捞,北部湾已无珠可采。

1955年,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对合浦沿海珍珠进行调查。1957年,周恩来总理对合浦地委指示“要把几千年落后的捕珠改为人工养殖,一定要把南珠生产搞上去”。1958年,科技工作者培育出中国第一颗海水人工养殖珍珠、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海水珍珠人工养殖试验场。1965年,广西合浦珍珠养殖场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在我国首次获得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成功,实现了珍珠育苗、养殖全人工化,使当时天然珍珠贝面临灭绝的情况得到改善,从此,珍珠养殖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20年静心钻研,填补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空白

国务院从2003 年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海洋生物医药作为主要发展的海洋产业,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逐步开发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这些都为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品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也喻示着珍珠应用更加广泛。

但几十年来,在我国人工养殖珍珠领域,海水养殖珍珠是有核养殖、淡水养殖珍珠是无核养殖,因为养殖海水无核珍珠成珠率太低,而有核淡水珍珠的养殖一直存在植核蚌成活率低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广西海洋研究所进行体外培养珍珠囊试验,但插囊育珠的成珠率仅为4.05%,加上原有人工插核养殖的海水珍珠不适合药用或药用价值低、广西沿海一带天然珍珠每万贝收获珍珠不足10克,根本不可能实现产业化,市场时常出现其他代有品假冒的海水药用珍珠。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以珍珠入药的新药每年递增十多种,即使按每人每年消费l克珍珠计算,仅在我国,全年珍珠的需求量即达1300多吨。

解决海水无核珍珠的产业化养殖技术,使海水药用珍珠获得相对高产、优质地可持续利用,成为横在我国珍珠药业与保健产业面前的一座“珠峰”,也是中医药领域的热点问题。

林江临危受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她领导海水药用无核珍珠项目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挥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在原产地域开展对珍稀道地药材——合浦海水药用无核珍珠的养殖技术研究。

项目组经过长期观察,认为在海水天然环境下,如能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有效珍珠囊的形成,既可养殖无核珍珠,亦可在同等时间内提高有核珍珠的珍珠层厚度,从而提高海水养殖珍珠的质量。但是,项目组寻遍市场上各种类型的培养基,均不能用于研发。培养基成了项目组挺进“珠峰”的“拦路虎”。

林江镇定地告诉项目组成员:“科学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当前,更能发散我们的研发思路。”她带领项目组一头扎到实验室,模拟珠母贝的生长环境,分组筛选,终于自主研发了适合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并发明了珍珠贝外套膜细胞悬液注射法、珠母贝外套膜组织体外培养珍珠囊弯头吸管植入法两项养殖海水无核珍珠的技术,使成珠率提高到40%以上、育珠期缩短1/3。同时,项目组还对有核与无核珍珠同贝繁育进行试验,为广大珠农提供了一种“一贝双收”的创收模式。

经过国家级鉴定,海水药用无核珍珠的药用功效、成分与天然珍珠一致,但价格远远低于天然珍珠,使自古昂贵的药材平民化,进一步推动珍珠药用产业化,同时可广泛应用于珍珠保健品、珍珠化妆品等精细化工业。该项技术同时为提高有核珍珠养殖的产量及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促进我国海水珍珠养殖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新技术在保证珍珠药用的基础上大大缩短育珠期,为珠农提供了“一贝双收”的技术,可使养殖珍珠每亩增收节资超过万元,仅在广西沿海就可以带动数千户养殖户,安置劳动力就业数万人,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海水药用无核珍珠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获得2011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卫生适宜技术一等奖,在技术上实现了第二次“合浦珠还”,并提升广西特产——“中国南珠”的国际品牌地位。

“珍珠标准”和“珍珠专利”背后的赤子情怀

海水药用无核珍珠研发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林江停步不前,相反,她细心查核发现,现行药品标准中珍珠的化学鉴别项下只有对CaCO3的鉴别,并无对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海水珍珠与淡水珍珠的鉴别。此外,现行药品标准未指明珍珠存在有核珍珠与无核珍珠的不同,并且人工插核养殖的有核珍珠不适合药用或药用价值极低等特点。为保证药用珍珠的质量,避免市场出现以淡水珍珠冒充海水无核珍珠、以人工有核珍珠代替无核珍珠的乱象,有必要制定新的珍珠鉴定标准。

由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提出制定《海水药用无核珍珠》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项目计划,指定广西中医药大学、北海宝珠林珍珠保健品有限公司、广西药用植物园、北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起草,林江勇挑重担扛起编制标准小组的旗帜。

编制小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均未查到与药用无核珍珠有关的技术标准。编写小组对大量的实验室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确定鉴别检测的指标。而此前,林江带领广西中医药大学研发团队与北海宝珠林珍珠保健品有限公司通过执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细胞培养法养殖珍珠技术开发”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珍稀道地药材珍珠的养殖技术创新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检测数据,并通过咨询相关权威专家,为海水药用无核珍珠评价标准制订打下良好基础。

最终由林江主持制订的《海水药用无核珍珠》广西地方标准通过评审,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12年12月发布实施,成为海水无核珍珠(包含天然和养殖)的检验标准,该标准为海水无核珍珠提供评价体系,确保海水无核珍珠道地药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药用“南珠”的质量并有力提升“南珠”品牌影响力。

多年来,林江取得了多项与海洋中药有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她还克服种种难关,完成了海洋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操作规程的制订。现在,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海洋医药研究与开发”特聘专家岗位上,带领团队从事着北部湾医药资源的挖掘、整理、筛选;北部湾特色海洋中药养殖与深加工技术研究;北部湾海洋医药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等工作。2014年,她的研究团队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医疗机构制剂批文一份。

从珍珠故里走来,林江收获了珍珠一样可贵的业绩。但林江依然恬静生活,依然在热爱的讲台上授课、依然在热爱的诊室里出诊。

万里之外的英国皇家医学院,却向林江伸出了条件优厚的“橄榄枝”。对此,林江平静回应:“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的事业与祖国同在,离开了北部湾,我很难有所作为。”

引领团队把基础医学院建成中医“诺亚方舟”

广西中医药大学原名广西中医学院,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学府,基础医学院是学校最大教学单位,现有广西规划和建设博士授权点学科2个、硕士授权点学科7个,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等“先天优势”。

从2012年起,林江接过院长之职,她决心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优势与特色;加强团队建设,培养领军人物;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内涵建设;强化创新意识,促进科研工作,全力引领团队把基础医学院建成中医“诺亚方舟”。

由此,林江带领团队打破常规,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及传统中医应用优势领域基础研究方向的中医基础理论与经典系、方证关联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包括海洋医药研究)方向的中医论断方药系及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病种的广西优势医药资源挖掘、综合利用及其机制研究方向的中医文史与各家学说系,并明确西医学人体形态学系、人体机能学系、公共卫生系全力围绕以上三个大方向开展工作,有力地推进学院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成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及广西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研发的重要基地,成为广西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传播的中心,成为中医药民族医药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科技“老编”力捧“银牛奖”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列为广西新兴的11项优势产业之一。林江作为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产业化研究学科群带头人,在中国与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领域承担了国家软科学、自治区软科学、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项目,完成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海洋生物制药的合理开发研究及“广西海洋生物制药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发表相关论文18篇、CSSCI收录7篇,出版专著《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珍稀濒危道地药材珍珠养殖与加工》。

林江主持的“广西现代化中医药(含壮医药)产业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被《中国医药报》等国内医药行业主要媒体广泛转载,她提出的在中医药国际交流过程中,要建立中医药原产地规则的政策建议及论证,为我国中医药产业推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

除了科学家、教授、医生的身份,林江还有一个特别身份:杂志主编。

作为《广西中医药》杂志执行主编,林江在广西科技期刊出版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多年来,她将科技出版、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较好结合并相互促进,还满腔热情地帮助年轻编辑及青年学生、一丝不苟地指导基层作者,并承担繁重的三审工作,在杂志出版中起到政治把关、学术把关、编校质量把关的重要作用。

林江任执行主编的《广西中医药》杂志曾获评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及广西第六届、第七届优秀期刊,她获得中国科协与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组织评选的“银牛奖”,并获得“改革开放30年全区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林江还是广西期刊协会自然科学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工作成绩得到同行的肯定。

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称:“凡珍珠必产蚌腹……经年最久,乃为至宝。”20年与珍珠的不解情缘,成就了林江入选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科技之星”行列,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她还先后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年与珍珠的不解情缘,将林江磨炼成一颗“珍珠”。

猜你喜欢
药用珍珠海水
“小珍珠”
酒酿搭配药用最养生
为了喝到珍珠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试论药用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配置中的应用
海水
蕨类植物在利尿通淋中的药用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