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8-18 03:36罗兵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风建设高校教师

摘 要:针对个别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本文从加强教师学风建设的角度,归纳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建设、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和加大惩处力度是当前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 学术道德 学术不端 学风建设

高校是知识汇聚与创新的来源地。高校教师是高校开展科学创新、传授知识的主体,其在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学术道德与学术风气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审视。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学术不端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私利,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单位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违反学术道德、缺乏学术诚信,为了成绩、名誉、地位、利益不惜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欺骗舞弊、剽窃抄袭。二是缺乏实事求是、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三是滥用学术权力产生学术腐败,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课题评审、职称评审、成果鉴定和评优结果等。

2013年8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10年以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受理的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处理情况,将发现的科研不端行为分为:信息弄虚作假、重复发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违反评审规定等几种情况,并指出:“我国科技界科研诚信的主流是好的,但科研快速发展期科研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伪造、篡改、剽窃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浮躁、学术失范也有所滋长。科研诚信问题特别是不端行为,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1]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有悖于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还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背道而驰,其后果十分严重。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科学成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而且更加严重的危害还在于腐蚀了科学赖以依存的信任基础,玷污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伤害了社会公众对学术界的信心和责任。[2] 同时,学术不端行为给我国高校整体的学术声誉和师德风范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和师德形象,如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挫伤那些潜心研究、甘于奉献、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教师的信心[3],而且还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更严重的社会“诚信危机”。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缺乏严谨治学精神而引起的不当行为,但从深层次看,这些行为的发生还受到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社会环境和学术道德实践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1.教师的学术道德观异化是引发学术不端行为的思想根源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而利益是各种经济关系的实质内容[4]。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实践中,将个人或所在集体的劳动成果形成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学术成果。一方面,教师的学术追求是要将其成果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服务;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这些成果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教师的学术名誉和地位、职务晋升、工资奖励等利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根本原则。因此,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在完成教书育人、知识创新等本职工作的同时,肩负起弘扬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守学术道德和保证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等社会责任。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形成了片面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追求个人价值的错误价值取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防范,这些不良思想和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将会向学术界漫延。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劳动成果等现象不仅是违反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而且还是一名教师不能越过的学术道德底线。如果一名教师在思想上只追求个人价值、缺少社会责任感,就容易产生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

2.在学术研究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引发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发展历史中是能动与被动的辩证统一[5]。高校教师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校以及教师与社会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高校教师在进行考试考核、学术研究、学术评价、成果鉴定等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级管理部门、企业、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等人员打交道,可一些人为了获取利益而使用的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不良行为方式会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术资源分配上,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高校对教师的学术研究资源分配体系和考核指标比较单一,大多以文章和获奖等学术成果为主。在学术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评审材料信息化程度和透明度不高、评价程序不完善、学术评价结果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在学术评价标准上,还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效果等不合理现象。在教师业绩考核上,学术成果中的论文和获奖是硬指标,教师的学术道德等师德修养是软指标,易形成考核体系“硬业绩、软道德”的局面。一项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教师认为社会风气是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6]。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接受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正面教育,又看到他人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但未得到惩戒还获取了不当得利,加上功利思想、侥幸心理所驱使,就容易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甚至产生权钱交易等更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因此,教师的学术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工作环境和社会风气。

3.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不能有效扼制学术不端行为

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步完善的过程。2009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学风建设制度文件,大多数高校也逐步建立了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学风建设得到加强。但是,从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来看,高校学风建设仍然要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不足。这不仅指针对教师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问题,而且还包括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问题[7]。二是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完善。教师是开展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责任者,需要严格自律并主动接受师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如有学术不端的行为就要受到惩戒,不能以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为由推卸责任、不了了之;同时,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学风教育、学术行为规范、监督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等方面承担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而目前很难说清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应追究哪个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三是监督惩戒制度不健全。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处要有制度作为保障,但在这方面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不足、执行不力的情况,需要在学术不端事实认定、调查处理程序、责任追究和处分决定等方面有具体可行的规定。四是监督的手段和渠道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高校内部监督力量薄弱和渠道单一致使许多学术不端问题未能及时发现而反被媒体揭露,给学校工作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之,有效扼制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决心和宣传教育,而且还需要较为完善的学风建设制度和工作机制。

加强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建议

教师的学风是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道德观念和学术行为准则。优良学风的形成既需要每位教师的严格自律,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他律。研究表明,“加强学术道德培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与查处等方面”是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8]。因此,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加大惩处力度等多方面统筹推进,常抓不懈,从而使教师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氛围。

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使教师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学术道德缺失,对学术规范的无知和意识薄弱是导致学术不端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样的形势下,高校更应该重视并加强对教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师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要把诚信教育、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教师业务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教师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要深入开展廉洁学术文化建设,消除投机取巧、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对师生的影响。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夯实教师抵制不良学术风气的思想基础,筑牢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思想防线。

2.完善高校学风管理制度,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人内心的信念形成的一种规范,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在加强教师道德自律的同时还要用制度强化他律,才能标本兼治。一所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建设和积累的过程。制度可以规范行为、固化风气,因而建立共识度高、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和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学校通过建立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及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和定期宣讲制度,强化学风教育效果;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引导教师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建立申报信息公开、异议材料复核、投诉受理等学术评价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同行学者、学术团体和社会媒体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监督作用;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处与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偿失。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的管理规章制度,是有效制止违规行为的根本途径。

3.加强协调与配合,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工作机制建设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源于学术实践,高校学风建设应围绕教师的学术活动与实践展开,其建设内容涉及学校的思想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养与考核、执纪问责等多项工作,而这些职能由多个部门承担,这就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形成分工明确、运行通畅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因此,抓好学风建设首先要明确内容、落实责任,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管用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治学功能,加强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行使监督、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力,协助学校查处学术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大力宣传学术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事迹,鼓励教师做遵守学术道德的表率,注重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学术道德文化精华,形成学校的优秀学术文化;要坚持教师晋升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严肃查处学风建设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协同各方力量,常抓不懈,才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风环境。

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高尚的学术道德和良好的学术风气是影响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注重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逐步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始终坚持抓好师德修养教育,不断强化对学术行为的监督,努力培养优秀学术文化,用优良的学风校风,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珺.基金委通报近年科研不端投诉举报处理情况, 科学网,2013-8-1 13:19:07,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0693.shtm?id=280693.

[2] 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专家笔谈加强学术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 ,(4):22-23.

[3] 时云.高校教师学术诚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J].华章,2011,(6):64.

[4]卢黎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3,(5):4-7.

[5]万光侠.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探析[J].理论学刊,1999,(6):58-62.

[6]罗兵.高校教师学术风气调查与分析报告 (内部报告).

[7] 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72-74.

[8]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报告,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工作简报,2012年第5期(总32期)2012年8月10日.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纪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学术不端学风建设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的构建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高职教育类期刊学术不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