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性和语文味比翼双飞
——例谈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2014-08-18 00:36刘玲玲
文教资料 2014年5期

刘玲玲

(新昌县礼泉小学,浙江 新昌 312500)

让科普性和语文味比翼双飞
——例谈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刘玲玲

(新昌县礼泉小学,浙江 新昌 312500)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习掌握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功能。小学阶段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儿童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这类课文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往往在讲授时容易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因此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教学时应注意科普性和语文味二者的紧密结合。

科普性 语文味 学科特点 教学策略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习掌握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功能。小学阶段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儿童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这类课文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往往在讲授时容易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因此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教学总是显得那样枯燥,学生听得乏味至极。那么这类课文到底该教些什么、怎样教,才能使教学更具“语文味”呢?

一、点燃科普热情,挖掘语文之趣

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是一篇语言活泼、行文有趣的科普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书籍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对恐龙这一远古生物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即可以此为触发点,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1.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恐龙的灭绝》,导课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在学生看得投入时戛然而止,引发阅读期待。揭示课题后,用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恐龙的庞大,思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强大的物种的灭绝?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恐龙王国,激起强烈探究欲,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这样带着解谜的欲望进入文本的学习的方法,无疑是高效的。

2.字词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是关键。在本文教学中,在识字释词的同时,如通过“尘埃”一词引导学生发现同类词语内部的秘密,帮助学生总结构词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找出文中的 “躲避”、“枯萎”、“死亡”等是同一种构词类型的词语,从而使学生牢牢记住生字,提高识字兴趣,感受识字乐趣,切实强化识字效果。

3.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设计利用“恐龙奖章”激发学生当小小解说员的欲望。学生兴致勃勃地争当解说员,解说恐龙的灭绝,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二、围绕科普设问,抓紧语文之脉

由于科普文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弄清课文内容,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问,课堂显得零散,缺乏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且有些问题问得太大,学生阅读时无从着手,课堂显得空而散。怎样做才恰到好处呢?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以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1.提炼要点的设问。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这篇课文认为‘恐龙能演变成飞向蓝天的鸟类’,你相信吗?为什么?”为了顺利解答此题,学生需要在文章中提炼两个事例的要点:赫胥黎发现鸟类和恐龙的骨骼相似和中国科学家发现保留有羽毛印记的恐龙化石。学生通过此问题不仅很快读懂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还学会了提炼文章要点这一技巧。

2.揭示方法的设问。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巧妙众多,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这类课文必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在体会“列数字”的妙处时提问:恐龙演变成鸟类经历了( )年。一个简明的问题即可推动学生不断阅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进行推理演算,最后算出是二亿五千万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课文的第4、5自然段描述了恐龙的演变过程,还复习了说明文要素之一的说明方法。

3.梳理层次的设问。

恐龙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如何让学生既能梳理出层次又习得科普文语言的精确性呢?“小组合作,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设计一个表格,有条理地展现出恐龙进化的历程”。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有的”、“其中”、“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等进行分层梳理,有条理地理清演变过程,完成任务,习得语言。

4.见微知著的设问。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美插图,文本加上插图也会成就很多非连续性文本,《飞向蓝天的恐龙》就是这样的文本。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插图与文本进行比较是否一致后,教师提出:课文的插图准确吗?为什么?此时,一些同学会挑文本的刺,而另外一些同学必然要找出文中相应的语言进行反驳。在两种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就会更深入地体会到一些关键词语的妙用,如“一些”、“一支”、“一种”等。

三、品味科普精彩,守住语言之根

虽然科普文的文体简洁通俗,但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此类课文时还应力求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住学科的课程本位。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就是很好的例子。如何处理识字、阅读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关系呢?

1.务实字词学科普。

本文中的“册”就具有典型性。在教学“册”这一古老的象形字时,教师一边用图片演示“册”字从古至今字形的演变,一边口述“册”的字义相应的变化,使学生在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字形美同时充分感受汉字的神奇,挖掘文化内涵,品味汉字意蕴。

2.加强朗读品科学。

本文对话较多,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通过角色扮演、变式朗读、看图背诵等方式学习反问句、学习句序调换,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再通过看图依托文本句式积累语言。让学生在科普文中与文本亲密接触、潜心会文。

3.自主阅读悟科学。

在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中,逐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演变过程,再联系上下文,借助文本中的句子了解化石的成因,并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使科普文的课堂也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四、适时运用多媒体,闪耀科普之光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早已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科学概念和科技名词比比皆是的科普文中,更不能离得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那么在不同的科普文中应该怎样最恰当地实际使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优化科普文教学呢?

1.多媒体前置,让“陌生点”熟悉化。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都是率先关注那些没有教学过的生字、生词,关注那些表达新颖的句式、段落,因为这些带有新鲜感的内容容易激发探究兴趣。对于一篇科普文而言,这样的“陌生点”更是随处可见。如四年级上册《蝙蝠与雷达》一文,需要学生了解蝙蝠这种特殊动物及雷达这一科技产物,显然,这些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比较遥远,因此需要在课前用课件详细展示这两种事物,以期通过理解文本内容达到良好的效果。

2.多媒体同步,让文本情景具象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单凭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或者用投影、学具操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例如,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在学生的思维中往往只会说空气新鲜了,人不会生病了,等等,大家只是认识到灰尘危害。而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立即明白了灰尘的重要作用,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

3.多媒体后置,让“熟悉点”陌生化。

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不能给人以新鲜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忽略旧知识里的新内容,更何况学生。科普文教学要把“熟悉点陌生化”,就是要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内容,产生新冲突,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进而产生欣赏和品味的兴趣。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由雨点的脚印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想象波痕,再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印证猜测。这样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问题,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课堂教学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普教学的课堂,在于把复杂的知识讲授得浅显易懂,把高深的道理表达得透彻明了,把枯燥的事物描述得生动形象;把一切远离儿童时间的东西拉到儿童的眼前,净化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让科普文中的语文味和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如翩翩蝴蝶般比翼双飞,荡漾在孩子们的心田。

[1]高兴志.说明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2(01).

[2]张祖庆.例谈科普说明文语感训练要义[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5(12).

[3]赵雪琴.有效把握 上好科普说明文[J].教育科研论坛,2009(05).

[4]洪爱娟.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05).

[5]肖兴国.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