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应避免的若干误区

2014-08-18 00:36马先锋
文教资料 2014年5期
关键词:灌输理论政治

马先锋

(皖西学院 学生处,安徽 六安 2370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魅力,富有艺术性的一门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的教育者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除了其他原因外,其中的奥秘就是在于我们是否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一位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定是善于吸取有关学科知识,选择恰当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得到美的感染,善的诱导和真的启迪。[1]P3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最具实效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有:说服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后进转化法、冲突缓解法、心理咨询法等。它们构成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先进示范、后进转化、疏通矛盾、咨询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的七个实施环节。[2]P239以上几种方法,大多数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都曾遇到或采用过,效果却千差万别。往往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实施方法的理论根据,没有真正贯彻其基本要求,没有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没有恰当运用具体方式,而是陷入工作误区,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体现在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第一趋势或总趋势。在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往往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将“以人为本”混淆为“人本主义”,二是将“以人为本”视为“以情为本”,三是将“以人为本”误解为“宽容主义”。突出的表现有:重个性,轻共性;贩卖人情,有制度不执行或降格执行;以宽容心理、回避心理、同情心理对待违纪学生。造成的不利后果往往就是学生自律性差,视规章制度为纸老虎,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大大受损。之所以产生以上工作误区,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厘清“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解“以人为本”内涵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把握“以人为本‘中”人“的本质。马克思早有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60因而,我们贯彻“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将学生视为单个的“自然人”而忽视其作为社会人的功能。就一个班级而言,我们尊重个别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的发展,但当他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影响甚至阻碍了班级全体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我们就不能任由个体的需求和发展。2.对利益的理解。“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利益”是指正当的利益、合法的利益、合乎规范的利益。当学生的利益违背了规章制度或者是不当利益,我们不能维护,更不能纵容。3.尊重、理解、关心不等于同情、纵容。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实践点。但我们在工作常以一种同情心行事,对学生考试作弊,旷课等违纪行为,担心给学生处分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因而,大多采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内部处理的方式加以解决。现在作弊较为普遍,不能不说是与我们的同情心和纵容心理有关。这种心态绝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坑害学生,是好心办坏事。

二、关于理论灌输

理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也叫理论教育[4]P118。在理论界,对理论灌输的实质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认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原则。列宁创立的灌输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第二种理解认为,灌输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灌输主体、客体以思想、知识等为中介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双回路动态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集合主义上的灌输概念。因此,灌输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方法。第三种理解认为,灌输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教育实体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知识等理论教育,通过较系统的学习,逐步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方法。这三种理解[5]P118,从本质上讲并无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作出的理解。但从实质内涵来看,我认为理论灌输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理论指导和目标。理论灌输不仅是一种方法、过程或者是基本原则,更是一种理论指导,即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当代,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进行理论灌输。同时,理论灌输也是一种目标,即要确立和提高政治意识,使工人运动脱离自然趋向。在新时期,就是要使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从而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长期以来,某些人认为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是针对当时工人阶级普遍的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受到制约的情况下而提出来的解决理论武装工人阶级思想的一种手段,当前,虽然仍可以对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理论研究能力的人群进行理论灌输,但对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没有必要的,对当代大学生应当用自我教育取代理论灌输,从而否定灌输理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是与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实质的理解没有得到厘清有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灌输”简单地视为一种方法,即注入式、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强制方法,从而在骨子里排斥“灌输”,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理论灌输依然适应,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加强。理论灌输从其实质上理解,更强调的就是一种理论指导,一种目标,因而要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离不开理论灌输,同时,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的多变性及个人意识的增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可能在他们中的头脑中自然形成,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方式才能被掌握,才能增强接受的自觉性,理论灌输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

三、关于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一根链条上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古文字学家杨树达说:‘余恒谓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其人必庸;不温故而欲知新者,其人必妄。’”[6]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大误区:1.照搬照抄自己原先老师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方法;2.奉行“拿来主义”,不考虑地域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突出的表现为:心态方面:靠学生自律,无需太多关注,一个月与学生不见面很正常;工作方式方面:忽坐忽右,一会对学生放任自由,出现问题,又进行严看死守。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教育者总认为自己的方式是科学的、正确的,学生总认为是不可理喻,错误的,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育效果。造成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辩证地对待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中,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同样,继承必须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进行创新。在我们自身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值得我们继承,比如:激励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身体力行法、传统文化引导法等。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现状及诸教育要素的深刻变化更要求我们进行创新,必须重视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作用,必须理解大学生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困惑,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必须强调公正。关于继承与创新,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1.任何继承和创新的东西都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矛盾的思想。一方面自律性较差,另一方面要求很高。一方面想获取更多,另一方面又想不劳而获。一方面希望公正,另一方面在问题出现时又不希望公正处理。因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应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2.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方法既不能过左又不能过右。要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因人、适当、适宜开展工作。

四、关于“两头”、“中间”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中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抓 “两头”、促“中间”。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常有的误区就是只抓“两头”、不促“中间”。突出的表现就是工作重点只放在班级的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不闻不问,特别突出的是没有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也没有注重后进学生的转化和在班级的警示作用。造成的后果就是优秀永远是那些少数学生、落后也永远是那些落后的学生,中间也还是那些学生。班风开始好则一直好,班风开始差则永远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被动,常常是有了先进才表扬。有了问题才解决,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整体性。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分层次教育的原则。把握分层次教育的原则应注意把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加以区别,对最高层次、一般层次、低层次要分类教育与指导,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中间。二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明白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工作重点是大多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2][4][5]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齐世荣.学术的生命力[N].人民日报,2002-7-27.

猜你喜欢
灌输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