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科普类载文统计分析

2014-08-18 10:09孙小莉任福君
现代情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科普

孙小莉+任福君

〔摘要〕综述了《科技导报》的发展历程以及该刊的内容、特色。以发表在《科技导报》10年间(2003-2012)有关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科普)类文章为研究对象,总结近十年来科普类文章发表现状;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局部,统计分析了科普类文章下载次数及被引频次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群分布、研究领域分布以及部分被引论文的引证文章分布情况,研究科普类文章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综合类科技期刊《科技导报》科普类载文特色及对科普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以期对科普事业及科技期刊的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下载次数;被引频次;科普;《科技导报》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156-04

科技期刊是科技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它承担着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术成果展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导研究方向、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等职责[1]。随着网络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期刊的传播模式正朝着网络数字化方向发展。期刊数字化是指依托传统的期刊内容资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它以方便快捷、受众面广、绿色环保、时效性强、成本低以及易实现编、作、读三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优势使得数字出版成为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潮流[2]。Springer、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国内外众多知名数据库已经向广大读者提供在线检索和下载功能,大部分学术期刊拥有自己的独立期刊网站和期刊数据库,实现作者在线投稿、修稿、校对,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读者在线阅读、查询等功能,极大程度地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所以对科技期刊的分析研究意义重大。以《科技导报》为例,苏青[3]、吴晓丽[4]等作者对《科技导报》的栏目设置及载文量均有研究,但对《科技导报》在科普类载文方面目前还没相关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及《科技导报》网站为资源库,查找并分析发表在《科技导报》10年间(2003-2012)有关科学技术传播和普及的文章,探讨《科技导报》期刊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1《科技导报》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特色

1980年由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科技导报》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中国办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科技导报》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它以发表国内外科学技术各学科专业原创性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以及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快速、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提供科技信息,力图展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在国内科技类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自2011年起,《科技导报》为旬刊,每月8日、18日和28日出版,96页/期,全刊彩色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卷首语、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学术争鸣、半月科技风云、本刊专稿、科技工作者建议、科技评论、主编心语、科技动态、走向职场等[5]。近10年来,《科技导报》每年的总期数变化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期刊的时效性逐渐加强,信息量也逐年加大。从近十年的刊出的主要栏目来看,栏目逐年整体向丰富化、特色化发展,栏目的设置从学术专业化逐步转向综合化发展,2003-2006年间的栏目设置偏重于学术专题,但每期栏目的多少及形式较为灵活,自2007年起栏目的设置逐步走向统一的模式,其范围广、特色性鲜明。

科技期刊以前多是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或机关的附属单位,由于种种不利因素限制其发面,影响了科技的传播。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科技期刊慢慢开始转型,成立了独立的传播机构,以适应市场化进程。而《科技导报》有其专门传播机构——科技导报社,它是学术期刊编辑与出版的专业化机构之一,具有学术权威性的编委会、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以及高质量的编辑加工和出版技术[5]。

2本文研究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及《科技导报》网站为资源库,查找并分析发表在《科技导报》10年间(2003-2012)有关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的文章。针对本刊的特点,将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文章定位为科普类文章:(1)以关键词为科普、科技传播、科学普及、科学技术传播及公众理解科学定位的文章;(2)与科普相关的科技评论、科技信息、科普创作、科技人物、科学知识、科研及工作指导以及科技传播综述类文章。通过资源库查找得到586篇科普类文章,占《科技导报》十年间刊登文章总数的7%。具体有:科技评论310篇、科技信息100篇、科学科技传播综述类92篇、科研及工作指导72篇、科技人物7篇及科学哲理5篇,其中根据条件(1)定位的科普文章有29篇。因文章定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这些结论难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本文对查阅的586篇文章采用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1)从下载频次、被引频次及被引论文百分数等指标上,分析该刊在科普领域的关注度以及对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的启发和借鉴作用;(2)通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的相关性分析,力图发现被引频次与下载频之间的规律性;(3)对文章内容的定性分析,挖掘相关文章的作者群概况,分析开展科普工作及其研究的单位分布;(4)对相关文章所属学科及发文年份分布梳理,分析科普工作的概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3分析指标及结果

3.1下载频次分析

从2003-2012年科普类文章的数量总体呈逐年增多趋势,由于2003-2012年每年的总期数不断地加大,以及期刊栏目设置的不同,每年文章总篇数变化的分布规律性不强,近十年科普类文章数所占百分比见表2。

下载量这个指标在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载量在网络时代可以作为审视科学发展科学评价的早期指标,下载量与引用量不同,它的优势是可以实时获得,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文章的情况做出反应,下载量也是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6-7]。表3及表4列出了10年间下载次数的总体及局部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下载次数≥50的文章约占总数60%左右,其在历年来的分布情况与表2中数据有一定的关系,整体规律性不强。endprint

下面从文章的下载次数入手,着重考察下载次数≥500以及排名前20文章的分布情况。将本文所研究的586篇文章统计得知,下载次数在500次以上文章共计38篇。从所属学科来看,科学研究与工业技术这两个学科的文章篇数位居前列,分别是10篇和7篇。分别将此38篇多学科文章及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两学科文章的下载次数分布数据绘图,希望得到一些具有共性的规律。将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如图1所示(下载次数与其占论文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图)。研究发现多学科与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两个学科具有共性的规律,拟合结果与幂函数分布较为吻合,且拟合指数R2均大于0.9,其中x和y分别为下载次数和相应学科文章数所占百分比。

对高下载次数排名前20文章分析可知,排名前20的文章集中在2004-2010年间,其中2004-2007年出版的文章占排名前20的75%。因下载次数所呈现出来的统计性质受到论文自身的学术价值、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考察的时间范围以及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截止于2004年,知识信息资源网络出版在技术与实践上的相对成熟[8],所以排名前20的文章中75%分布在2004-2007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综述类文章是主流,共11篇占55%,值得《科技导报》发扬光大;另外专题文章也是本刊的一大特色,共6篇,其中环境保护及能源专题各2篇,分布在2005-2006年,从该刊载文特点分析可知,这些专题论文的研究方向除了与刊物的栏目设置有关,还与该年度科技聚焦热点有很大关系。

3.2被引频次分析

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发布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一篇好的原创论文对后续研究能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甚至能孕育出一个新的学科,并且每年都有一定的被引次数。期刊被引频次是由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构成的,期刊的论文被引频次越多,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9]。在没有更好更准确的客观标准时,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相对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客观标准[8]。

本论文所研究的586篇科普类文章,有301篇被引用,被引率为51%,这些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章的被引频次集中在1~5次、6~10次、11~20次和21~30次4个区间段,这4个区间段的文章数分别占总文章数的37.2%、6.3%、3.9%和1.5%。被引频次低于10次的文章占总被引文章数的85%,因科普类文章在本刊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所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刊载文的被引情况。

将文章的被引频次排列,发现被引频次在10以上的文章仅有51篇,这是最近10年来本刊发表的科普类重要文章,下面以此51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分析被引频次与对应频次文章数所占百分比之间关系(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在10以上的文章数仅占8.7%,将被引频次与其所占论文数百分比进行分析拟合,发现被引频次分布趋势与幂函数分布吻合,且拟合指数R2达0.9,拟合曲线见图3。

文章的高被引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至关重要,本文所研究的高被引排名前20科普文章具体情况如下:(1)从被引时间分布来看: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文章集中在2004-2010年间,其中2004-2005年出版的文章占前20的90%,这与文章出版后2~5年被引次数达到峰值有一定的关系[10]。高被引的前20篇与高下载的前20篇文章情况类似,综述类文章也占主导地位,共10篇。而专题文章也有6篇,其中艾滋病专题文章3篇,集中在2005年。对比高被引/高下载的前20篇文章,发现高被引/高下载的前20文章中仅有6篇是相重的,也就是说70%的高被引文章未被高下载,通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之间的相关性差,相关系数R2小于0.5。(2)从作者机构分布来看,8篇高被引文章作者来自科研院校,12篇来自其他单位,一方面表明科普类文章的来源相对比较广泛;另一方面,与一般科技论文比较来看,科研院校应该加强科普的力度。(3)从作者的地区分布来看,16篇文章的第一作者集中在北京地区,仅有4篇分布在其他地区,一方面因为北京是科研院校集中地及刊物的发行地,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刊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也应加强约稿力度,在稳定本地优秀稿源的同时,逐步吸引了外部地区的优秀稿源。(4)从基金论文比来看,高被引的前20篇的基金比占40%,有8篇文章具有国家基金或者省科技基金支撑,就一种学术期刊而言,基金论文能够较好地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有助于发挥科研导向作用,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对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综合质量有积极效应,但不宜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11-12]。

3.3以关键词定位的29篇科普文章分析结果

从发文单位来看,29篇文章中,中国科协及其直属单位发文17篇,而中国科普研究所发文11篇,占38%,表明以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单位的科普工作专著度是非常显见的。而从本文研究的586篇科普类文章来看,发文主要集中在:科技导报社、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单位,而科技导报社发文量为177篇,占总数的30%,这主要来源于本刊编辑在科技评论及科技信息等栏目的发文。科技期刊编辑虽然不是信息的拥有者,但却是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他们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信息中介,对作者和读者起着导向作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3],当前期刊需要编辑角色逐步转变,主动出击成为信息采集者及传播者,不仅可以提高了稿件的质量,提高刊物的可读性,同时也可以缩短科技期刊出版周期。

从发文时间上看,2010-2012年发文21篇,占72%,表明近几年来科普工作力度提升显著。从科普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层科普问题研究、科普人才、科普创作、科普文化及有关科普理论探索性的相关问题,其中对科普理论相关问题的探索研究共11篇,是科普研究工作的热点。目前国内科普研究体系不太完善,对科普理论探索性的研究,也是科普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分布的栏目来看,29篇文章集中在学术聚焦、论文、科技评论、科技工作者建议、科技工作大家谈、卷首语及本刊专稿,其中论文6篇、科技评论14篇,呈现出以评论性文章为主、研究性论文次之的现象,也表明目前科普研究工作在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研究较少。endprint

从被引用文章来看,仅有8篇被引用,仅占28%,发表年份集中在2004-2011年。因引证文章是学术论著撰写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术著述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文章被引证的次数越多,此作者的文章越有价值。对此8篇被引论文的所有引证文章按照单刊引用次数由高到低排序,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引证文章共计23种,其中引用1次的文章有14种、引用2次的文章有5种、引用3次的文章有2种、引用5次的文章有1种。引用次数最高的是《编辑学报》,其次相关度较高的是《科普研究》,这与刊物的栏目设置及发表相关的科普研究论文较多有很大关系。

4结论

本文以发表在《科技导报》10年间(2003-2012)有关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的586篇文章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分析了科普文章分布情况,剖析《科技导报》对科普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下载次数≥50科普类文章约占总数的60%左右,其在历年来分布的整体规律性不强。被引频次低于≤10次文章占总被引文章数的85%,表明低被引文章占科普类文章的主要部分,这也是一般期刊载文的普遍现象。

(2)高下载次数≥500的38篇文章及被引次数≥10的51篇文章的分布情况符合幂函数分布。

(3)高下载及高被引的前20篇文章仅有6篇是重复的,即70%的高被引论文而未被高下载,高被引频次与高下载次数之间的无相关性。作者机构分布表明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分布广泛,但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表明该刊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部地区的优秀稿源。

(4)以关键词定位的29篇文章分析表明,最近几年科普工作得到重视,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以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单位的科普工作专著度是非常显见的。从其引证文章分析得知,引用次数最高的是《编辑学报》,其次是《科普研究》,这与刊物的栏目设置及科普类载文较多有很大关系。

(5)《科技导报》科普类载文虽然较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普事业的发展,也能反映出科普工作发展的一些概况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玉,赵新力,潘云涛,等.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状况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1):1-4.

[2]佟金凤,张明霞,惠红.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编辑的应对对策[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152-157.

[3]苏青,黄永明.科技期刊科技评论栏目的设置——《科技导报》“半月科技风云”栏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2-135.

[4]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2006-2010年《科技导报》载文计量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88-792.

[5]《科技导报》期刊介绍[DB/OL].http:∥www.kjdb.org,2013-12-10.

[6]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7]郭强,赵瑾,刘思源,等.下载次数与被引次数的统计关系研究[J].信息管理与信息学,2010(9):30-35.

[8]郭强,赵瑾,刘思源,等.科技论文下载次数的齐普夫分布特性研究[J].信息管理与信息学,2009,(12):20-24.

[9]权丽桃.《情报科学》2006-2010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4):559-562.

[10]张学梅.引文分析方法应用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11]严燕,顾冠华.“基金论文比”:一个欠科学的期刊评价指标[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122-125.

[12]夏朝晖.基金论文比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13]陈汉忠.大众传播与科技期刊编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99-103.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从被引用文章来看,仅有8篇被引用,仅占28%,发表年份集中在2004-2011年。因引证文章是学术论著撰写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术著述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文章被引证的次数越多,此作者的文章越有价值。对此8篇被引论文的所有引证文章按照单刊引用次数由高到低排序,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引证文章共计23种,其中引用1次的文章有14种、引用2次的文章有5种、引用3次的文章有2种、引用5次的文章有1种。引用次数最高的是《编辑学报》,其次相关度较高的是《科普研究》,这与刊物的栏目设置及发表相关的科普研究论文较多有很大关系。

4结论

本文以发表在《科技导报》10年间(2003-2012)有关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的586篇文章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分析了科普文章分布情况,剖析《科技导报》对科普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下载次数≥50科普类文章约占总数的60%左右,其在历年来分布的整体规律性不强。被引频次低于≤10次文章占总被引文章数的85%,表明低被引文章占科普类文章的主要部分,这也是一般期刊载文的普遍现象。

(2)高下载次数≥500的38篇文章及被引次数≥10的51篇文章的分布情况符合幂函数分布。

(3)高下载及高被引的前20篇文章仅有6篇是重复的,即70%的高被引论文而未被高下载,高被引频次与高下载次数之间的无相关性。作者机构分布表明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分布广泛,但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表明该刊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部地区的优秀稿源。

(4)以关键词定位的29篇文章分析表明,最近几年科普工作得到重视,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以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单位的科普工作专著度是非常显见的。从其引证文章分析得知,引用次数最高的是《编辑学报》,其次是《科普研究》,这与刊物的栏目设置及科普类载文较多有很大关系。

(5)《科技导报》科普类载文虽然较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普事业的发展,也能反映出科普工作发展的一些概况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玉,赵新力,潘云涛,等.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状况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1):1-4.

[2]佟金凤,张明霞,惠红.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编辑的应对对策[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152-157.

[3]苏青,黄永明.科技期刊科技评论栏目的设置——《科技导报》“半月科技风云”栏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2-135.

[4]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2006-2010年《科技导报》载文计量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88-792.

[5]《科技导报》期刊介绍[DB/OL].http:∥www.kjdb.org,2013-12-10.

[6]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7]郭强,赵瑾,刘思源,等.下载次数与被引次数的统计关系研究[J].信息管理与信息学,2010(9):30-35.

[8]郭强,赵瑾,刘思源,等.科技论文下载次数的齐普夫分布特性研究[J].信息管理与信息学,2009,(12):20-24.

[9]权丽桃.《情报科学》2006-2010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4):559-562.

[10]张学梅.引文分析方法应用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11]严燕,顾冠华.“基金论文比”:一个欠科学的期刊评价指标[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122-125.

[12]夏朝晖.基金论文比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13]陈汉忠.大众传播与科技期刊编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99-103.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从被引用文章来看,仅有8篇被引用,仅占28%,发表年份集中在2004-2011年。因引证文章是学术论著撰写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术著述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作者的文章被引证的次数越多,此作者的文章越有价值。对此8篇被引论文的所有引证文章按照单刊引用次数由高到低排序,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引证文章共计23种,其中引用1次的文章有14种、引用2次的文章有5种、引用3次的文章有2种、引用5次的文章有1种。引用次数最高的是《编辑学报》,其次相关度较高的是《科普研究》,这与刊物的栏目设置及发表相关的科普研究论文较多有很大关系。

4结论

本文以发表在《科技导报》10年间(2003-2012)有关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的586篇文章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分析了科普文章分布情况,剖析《科技导报》对科普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下载次数≥50科普类文章约占总数的60%左右,其在历年来分布的整体规律性不强。被引频次低于≤10次文章占总被引文章数的85%,表明低被引文章占科普类文章的主要部分,这也是一般期刊载文的普遍现象。

(2)高下载次数≥500的38篇文章及被引次数≥10的51篇文章的分布情况符合幂函数分布。

(3)高下载及高被引的前20篇文章仅有6篇是重复的,即70%的高被引论文而未被高下载,高被引频次与高下载次数之间的无相关性。作者机构分布表明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分布广泛,但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表明该刊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部地区的优秀稿源。

(4)以关键词定位的29篇文章分析表明,最近几年科普工作得到重视,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以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单位的科普工作专著度是非常显见的。从其引证文章分析得知,引用次数最高的是《编辑学报》,其次是《科普研究》,这与刊物的栏目设置及科普类载文较多有很大关系。

(5)《科技导报》科普类载文虽然较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普事业的发展,也能反映出科普工作发展的一些概况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玉,赵新力,潘云涛,等.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状况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1):1-4.

[2]佟金凤,张明霞,惠红.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编辑的应对对策[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152-157.

[3]苏青,黄永明.科技期刊科技评论栏目的设置——《科技导报》“半月科技风云”栏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2-135.

[4]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2006-2010年《科技导报》载文计量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88-792.

[5]《科技导报》期刊介绍[DB/OL].http:∥www.kjdb.org,2013-12-10.

[6]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7]郭强,赵瑾,刘思源,等.下载次数与被引次数的统计关系研究[J].信息管理与信息学,2010(9):30-35.

[8]郭强,赵瑾,刘思源,等.科技论文下载次数的齐普夫分布特性研究[J].信息管理与信息学,2009,(12):20-24.

[9]权丽桃.《情报科学》2006-2010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4):559-562.

[10]张学梅.引文分析方法应用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11]严燕,顾冠华.“基金论文比”:一个欠科学的期刊评价指标[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122-125.

[12]夏朝晖.基金论文比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13]陈汉忠.大众传播与科技期刊编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99-103.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