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2014-08-18 02:57刘志茹
文教资料 2014年5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成型

刘志茹

摘 要: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它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针对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能够通过人类的认知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认知语言学吸收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语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也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

关键词: 认知 语言学 成型 发展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身心合一说(Monism),也就是体验哲学,主要观点是:人的大脑(brain)和思想(mind)是无法分开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体验(embodiment)。正如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George Lakoff所说: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是基于认知科学的某些基本研究成果,如色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原型和基本范畴,Talmy的空间关系理论,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等。认知语言学的早期理论基础是生成语义学,这一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其认为语义无所不在,且促发所有的语言结构,即语义和语言形式密不可分,且语义影响语言形式。因此,“当今的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认知语义学基础上的一门研究语言、大脑和社会-物理经验之间密切关系的、具有多学科交融本质的较新学科”。

1.认知语言学的成型阶段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Langacker教授在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当时还仅仅是一个理论,之后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经验的关于语言研究的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认知语言学渐露雏形。其诞生的两个主要标志是Lakoff(1987)和Langacker(1987)两部著作的面世;1989年春,由Rene Diren组织在Duisburg举行了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会(ICLA),并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

这一领域中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理论框架主要有:Fillmore(1976;1982)的框架语义学理论(Frame Semantics)及其后来与其他人(Fillmore et al.1988)一道发展而来的建构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Talmy(1978,1988)的意象图式(Imaging Schemata)理论、Lakoff and Johnson(1980)的认知隐喻理论和Lakoff(1987)的认知借代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Langacker(1987;1990;1991)的认知语法理论、Fauconnier(1985)的心理空间理论及后来和Mark Turner(2002)一道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以及由Jeff Elman(1989)和Brian MacWhinney(1988)发展而来的语言处理联结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s),该模式的研究焦点在于运用联结网络研究模块学习(modeling learning),特别是语言习得。这些理论框架的描写机制虽然貌似大相径庭,但是本质上都是研究语言和概念结构的互动关系,且统一于一个共同的基础:语言是认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知反映文化、心理、交际和功能因素的互动,且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只能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概念化和心理处理(mental processing)语境中得到理解,其中以Lakoff和Langacker的理论影响最为深远。

2.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语言学独立分支的地位开始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众多的理论追随者。这些研究者的学术努力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深化了上述提到的重要理论框架,而且拓宽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Germany)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ICLA)。迄今,ICLA分别在德国、美国、比利时、荷兰、瑞典、韩国等国家召开了10届国际研讨会。

1994年3月22日至25日,德国Duisburg的Gerhard Mercator大学召开以“语言和空间”为议题的第五届ICLC,“空间”的概念化研究遂成为九十年代中后期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论题之一。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是概念化,而“‘空间也是所有概念化的核心,因此,也是认知语言学这一致力于在语言内和语言中探索概念化的基本空间基础的语言学新范式的核心所在”(Pütz & Dirven,1996:xi)。

认知语言学者对“空间”的研究特别关注以下四个问题:(1)“语言中的空间”,即研究“空间”如何反映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之中;(2)“空间作为文化产物”,即研究不同文化对空间域的不同视解(construal)方式;(3)“空间作为联结其他概念域的桥梁”,即研究空间隐喻及其作为主要思维原则的作用;(4)“空间作为一种思维组织原则”,即研究概念化自身的基本空间化方式(Pütz & Dirven,1996:xii)。

对这一时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宽度,Geeraerts(1995:111-112)作了如下总结。

因为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内嵌于人类所有认知能力当中的,认知语言学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包括: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比如典型性[prototypicality]、系统性多义词[systematic polysemy]、认知模型、心理意象和隐喻);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比如象似性和自然性);句法和语义的概念界面(认知语法和构建语法的研究论题);语言使用的经验和语用背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主义(relativism)和概念普遍性。endprint

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全球性学科

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认知语言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全世界的认知语言学者都有机会汇聚一堂相互交流和沟通,促使认知语言学快速成长起来。自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Germany)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ICLA)。迄今,ICLA分别在德国、美国、比利时、荷兰、瑞典、韩国等国家召开了10届国际研讨会。另外,区域性认知语言学协会的成立是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如西班牙、芬兰、波兰、俄罗斯、德国、韩国、法国、日本和英国相继成立认知语言学协会(CLA),另有多个国家拟成立CLA。在中国,认知语言学从引进、发展到成为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经历了10多年。其间,各大语言研究刊物的相关研究文章稳步增多,且有10多部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专著出版。2001年举办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以来,已在不同高校成功举办5届,2009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第六届大会。2006年成立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机构,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目前已召开4届。此外,我国还成功取得了2011年第十二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A)的主办权,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推向了新一轮高潮。

4.结语

相比其他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还刚刚开始,其意义不只在于给了我们分析语言的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视角,更在于这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因为它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的一部分,对语言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认知的研究,再加上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人们将对世界上最不可知的事物——人类本身有全新的认识,揭开自身的奥秘。

参考文献:

[1]Geeraerts,Dirk.“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J. Verschueren, J.-O.?觟stman and J. Blommaert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5:111-116.

[2]Kemmer,Suzanne,“About Cognitive Linguistics Historical Background”.http://www.cognitivelinguistics.org/cl.shtml,2007.11-20-2007.

[3]Pütz,Martin & René Dirven,1996,“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gnitive construal of space”.In Martin Pütz & René Dirven(eds.),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4]Robins,R.H.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Fourt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6]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罗宾斯,著.许德宝,等译.简明语言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谭业升.语言认知研究新进展.外国语,2008,11,VOL31(6):92-95.

[9]王朝晖,魏华,杜玮,戴林红.认知语言学在中国13年的发展历程.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5,VOL23(5):147-149.

[10]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发展近30年综述.中文自学指导,2008(4)(总第200期):22-27.

[11]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1)(总第119期):34-40.

[12]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中华读书报,2005-11-30.

[13]http://www.gmw.cn/01ds/2005-11/30/content_339665.htm.

[14]http://old.blog.edu.cn/user4/jinynwnu/archives/2007/1736833.shtml.

[15]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1769231.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成型
成型液压机技术改造
三向接头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微注射成型PP/ABS共混物相形态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