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余映潮

2014-08-19 16:04吴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例名家名师

吴勇

十多年前,我经常从教初中的连襟那里借阅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不同的杂志上都能读到 “余映潮”,或课例评述,或观点呈现,渐渐地,一个文字的“余映潮”便深深留驻在记忆中。

随着网络普及,作为一个关注教改的语文人,我经常关注语文教学界的一些观摩与研讨活动。于是,“余映潮”不仅出现在文字上,他坐在讲台上,行走在课堂间,脑海中的“余映潮”形象已经立体了,丰富了。余先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不仅形成了独到的“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余氏风格”,而且享誉全国中语界,成为继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之后的又一位语文教学大家。

很有幸,与余先生在成都全国“名师汇”教学观摩活动中能有一次美丽的邂逅。上午我上完课、做完报告之后,在主办方陪同下,步入一个饭店用餐,刚进入包厢,看到一位精瘦而文弱、和蔼而儒雅的老先生已经坐在席间,主人让我坐在他旁边,他热情地向我伸出了手,这时脑海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呼之欲出——余映潮,我说:“您是余映潮先生吧?”他有些惊讶,尽管在中学语文界声名远扬,但在小学语文界并不为人熟知。我赶紧补充说:“我是您的粉丝,很多年前,我就读您的文章,学习您的‘教例品评,研读您的‘美文美教。”余先生有些激动,一下子我们的关系亲近了许多。

席间,尽管川菜的香味让人口舌生津,但余先生的话语更让人回味无穷。他从中学界的名师谈起,说现在有一些青年名师,一出口便自称自己是于漪、钱梦龙的徒弟,其实他和这些语文教学名家只是一面之缘或者一照之缘,好像不搬出这些名家们,自己就是旁逸斜出,就不足以说明自己在语文界的地位,就无法在教学界立足。更有甚者,在博客里,将自己与某某市长的一次见面,称之为“接见”,当下的语文界攀附之风可见一斑。余先生意味深长地说,语文教师贵在不攀附,不蔓不枝,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坚守自身的人格操守,才能将“立世”与“立学”合二为一,融会贯通。

现在,余先生正在进行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研究,他有一个独到的发现:为什么一些教学名家,他们的教学主张曾在一个时段风靡全国,而后便默默无闻地沉寂了,这是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主张没有一些经典的课例加以支撑,或者说,他们的主张在课例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失去了深远的传播力。真是一语中的!我们曾经竭力推崇和模仿的“大师们”,如今都成了“浮云”,抛弃他们的不是时间,不是人性之中的喜新厌旧,而是教学主张的本身不能逻辑自洽,与教学实践不能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形成自己教学的主张的时候,一定要源于实践,不能仅仅依靠学理上逻辑演进,不能光靠感性上罗列拼凑,而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来进行验证。一句话,主张隐在课例里,课例力陈主张上!

听了余先生的一席话,我有醍醐顿悟之感。特别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不年轻的语文教师,正处在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和关键期,这次交流真是一场“及时雨”,对正在行走中的语文人有着更深的启示和教益。怀念不如相见,相见更加怀念!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课例名家名师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名家与楚雄
名家题词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课例
名家寄语
浅议"名师"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