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蔡邕《九势》之势与自然之美

2014-08-19 03:03魏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笔势蔡邕书法艺术

魏巍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略论蔡邕《九势》之势与自然之美

魏巍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其九势说应是最早诠释书法艺术中笔势概念的闻名论说。文章就其学说结合其书法自然之美的特点进行探讨。

蔡邑;九势;自然之美

一、蔡邑生平略论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在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一是擅长篆、隶、八分,二是创造了飞白书体。此外,蔡邕还给后人留下三篇珍贵的书法著述:《篆势》、《笔论》和《九势》。这三篇著述篇幅虽不长,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融注了其对书法艺术的美学观照,颇有精辟独到之见,被历代书家奉为经典。

其中蔡邕的九势说应该是最早诠释书法艺术中笔势概念的闻名论说。论说中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书法活动是人的肢体和精力活动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其过程中无不贯穿着自然界阴阳相形,动静相生的自然规律。自然如此,人亦如此,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如此,那么由人所创造出的这种追求天人合一的活动之一的书法也是如此。只有动静相成,阴阳相形,才能使之赋予一种“道”之灵气。同样在审美上也才是让人流连忘返之作。

二、《九势》之势

《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文中所述之力,当然不是大小轻重可以衡量的物理中的机械之力,而是起笔藏锋后得到的蓄势之力以及收笔驻锋的顾盼之节。力在字中,则字中有骨。古人说,字如其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字如人”。真所谓“人无骨则不立,无节则不活”,只有一身傲骨,精气充盈,人才敢直面苦难,奋斗于天下之间。同样,字中有骨,气节方成。骨外有肉,则字态丰盈。只有这样的笔势,才能够写出骨肉丰满的线条,相反的太丰腻则无骨,太枯瘦则无肉,都不是肌肤之丽。

《九势》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如果说上面所述是书法中锋用笔的要诀,那么这里就是在强调书法取势的妙处,唯有如此才能使柔软的毛笔写出丰富多彩的线条。不可止的势包括: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等。阴阳生,形势出,书法中的形与势是相辅相成的,因势得形,所以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正如右军书法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都说右军书法如行云流水,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势何来?当为乘兴而作,快意洒脱,淋漓尽致,而势来不止,势去不遏矣。

《九势》云:

落笔,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凡此九法总结的精妙绝伦,从落笔,至行笔,至收笔一气呵成,字中之骨,骨外覆肉,阴阳相成而动静相生,皆在此一落,一起、一收之间。这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在行笔之间天人合一,直通妙境。

三、《九势》自然之美

在《老子》“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蔡邕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的命题。

在《九势》中讲到了书法是来源于自然的,这一说法在学界影响深远,王镇远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中说:“‘书肇于自然’即指出了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中国文字以取法自然物象为本原,因而它体现了阴阳两种力量的撞击和协调。”丛文俊先生《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也说:“文字取象自然,亦即书法出于自然,‘画成其物’是两者的共同点。”

究其观点提出的原因,首先书法的生成如文字创作一般都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书法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也正是因为书法之出现便在自然中模仿与借鉴,与自然界构成同构关系。自然赋予了书法的生命及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同时自然的法则也为书法提供了范式和参照。从文字的创造到书法的生成,便是不断地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体悟自然,最终获得启示的过程。

其次,该观点提出反应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周礼》曰:“敬天爱人”,说明周人和自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距离的存在而产生敬畏感。但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庄园经济的出现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因此自然美已经作为普遍美的存在,当然地就有了“书肇于自然”的说法。“书肇于自然”不仅指出了书法艺术的起源是自然,而且也引导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自然密切相连。这一思想在人们凭借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感悟来表现起源于自然诸象的书法艺术世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1]高长山.汉晋书法理论的传承与嬗变——兼论蔡邕书论的首创意义[J].艺术教育,2008,08:15-17+12.

[2]陈莉.中国书法自然理念的起源和生成[D].暨南大学,2007.

J292

A

1005-5312(2014)17-0036-01

猜你喜欢
笔势蔡邕书法艺术
飞白的创新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蔡邕听琴
所谓书法艺术
楷书的笔势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蔡文姬辨琴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