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博物馆》赏析

2014-08-19 03:03郝倩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博物馆爱情文明

郝倩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纯真博物馆》赏析

郝倩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纯真博物馆》是一部很有风度的小说:讲述故事,波澜不惊;阅读爱情,不需眼泪;表现骄傲,不动声色。笔者从故事结构、时代与爱情的深层内涵、有关严肃人生的主题等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赏析。

纯真博物馆;爱情;文明;骄傲

一、怎样讲述爱情——《纯真博物馆》的故事结构

爱情,居于本书故事层之首。

爱情的讲述者,本文的主人公——凯末尔先生,用不同声音从各种角度回忆了他与芙颂的故事。从“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开始,他尽量用一种平和舒缓的语调,讲述自1975年4月27日至2007年4月12日漫长琐碎的生活。

而这讲述本身是简洁流畅的,似乎并未浸染多少岁月的痕迹。当然,时间改变了许多事物。作者也忠实地记录着这些变化,却又有意识地淡化时间,让漫长的生活单纯而集中,不用多余的枝节分散情感。

采用的第一人称,仿佛带有全知的功能,一切了然,没有伴随波澜的激动感。并且常常用“许多年之后……”的句式,调节回忆与现实的距离,让稍稍外露的激情重归平静。但也不会破坏故事发展的逻辑,所以读者基本上还能够通过回忆本身想象当时情境,甚至是凯末尔切身的痛苦。

至于情节,这个故事不是靠情节串联起来的。它是凯末尔不同视角与不同声音的汇集。我们看到的是凯末尔眼中的一切——人物,城市,时间,情感,生活,所有这些都在他的头脑中用特有的逻辑展开给我们。并且保留了回忆的凯末尔、现在的凯末尔、思考的凯末尔、对话的凯末尔、痛苦的凯末尔、幸福的凯末尔、他人面前的凯末尔、芙颂面前的凯末尔……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从各种角度记录了凯末尔的一生,主要集中在他对芙颂爱的表述中。

而这种表述,是用一种独特的展览的方式来体系:精确的时间、数量的记录以及凯末尔的收藏品。比如“这之后的整整七年十个月,我为了看芙颂、吃晚饭去了楚库尔主麻。其间一共是2864天,409个星期,去了他们家1593次”,透过真切具体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隐藏在简洁语言里的深情。

二、文明下的纯真之爱——时代与爱情的深层内涵

人物与故事,总要固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与空间中。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线索就是伊斯坦布尔的逐渐西化。

作者对时代的把握非常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伊斯坦布尔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发生的种种变化,尤其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主人公讲述故事时候,不动声色地穿插了大量细节:为博得上流社会的喜欢,福阿耶饭店,给顾客营造一种置身于一个欧洲城市的感觉;上流社会的女人,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欧洲人,把头发染成金色、拔掉眉毛、挨个逛精品店选购衣服;葬礼上,也要模仿西方的哀悼色彩和粗黑框里的照片;希尔顿宴席上,要想方设法弄香槟酒和其他“欧洲酒”……

当然,这种转变不仅局限在外在物质层上,更主要的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真假“杰尼·科隆”包,凯末尔认为“无论欧洲流行什么,我们土耳其人都可以马上把他们仿造出来……它的牌子、谁造的、是不是真货不重要”,然而在茜贝尔看来,“杰尼·科隆不会徒有虚名地成为法国,乃至全世界最昂贵的牌子。它绝不会使用这种廉价的缝纫线……”

西方文明对土耳其本土文明的冲击,最为深刻、可怕的并非在物质层,而是人们对西方世界的绝对信赖与标榜,甚至无法忍受土耳其“廉价的缝纫线”。正如芙颂所说“我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用一件仿造的东西,不是因为它是假的,而是因为‘惧怕被认为买了便宜货’。我认为不好的是,不看重物品的本身,只看重它的品牌。不是有很多人不在意自己的感情,而在意别人说什么吗……”

芙颂的话,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仿西化爱情成为人们所乐意追求的。比如说“童贞观”,上流社会明明无法接受没有婚姻保障的同居行为,但若发生在婚前,又会觉得很时尚,让人羡慕。仅仅因为这像欧洲社会的所谓的开放与前卫。而在爱情选择上,依旧是比较保守的“绝配”观,偏偏要仿造西方恋爱模式,行为。

然而凯末尔与芙颂却有着不同于流行的爱情观:爱情对芙颂来说“是一种为了一个人可以付出她整个一生、可以付出一切代价的情感”所以,一个并不勇敢与现代的女孩,坚定地与所爱之人发生关系而不追究对方责任;凯末尔也说“幸福仅仅就是靠近所爱的人”并且可以把最珍贵的东西,不求回报地献给深爱的人。芙颂带给他深切的安宁,而“只有在自己真诚的情况下才能感觉安宁”的凯末尔一生都没有摆脱这种真诚与单纯。所以切廷说“芙颂和凯末尔,其实都是非常好、非常单纯的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

在西方爱情优雅的外表逐步取代爱本身的环境下,凯末尔与芙颂的纯真之爱与此环境自然格格不入。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支持他们,上流社会也在日渐疏远、排斥凯末尔。到最后,优雅的文明之爱的代表——茜贝尔、扎伊姆享受着一种完全西化的生活,希望人们知道“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他们过的是一种美好而正常的生活”。然而,茜贝尔一直无法面对和凯末尔的,对她来说是羞辱的日子。下面我们分析,书的真正主题——人该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三、博物馆的骄傲主题——由深情到崇高

“我爱芙颂,也爱她爱过的,甚至是碰触过的一切。我悉数收集起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将它们放入了自己的博物馆。”“我建成了一座‘纯真博物馆’。这里就是我的家,能依恋着这些浸透了深切情感和记忆的物件入眠,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

但在这番认识之前,凯末尔对他的收藏——也是自己的人生,是感到羞愧的。

虽然凯末尔为珍藏幸福时刻,积攒了许多芙颂的物品。然而“我会为自己积攒的这些物件感到害羞,不愿意别人看见他们”,“其实我压根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我的收藏,也不愿意别人知道我积攒物品的癖好,因为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羞耻”。

不过,在巴黎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凯末尔慢慢地从一个对自己积攒的物件感到害羞的收集者变成了一个自豪的收藏家。并且认识到“土耳其人民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应该欣赏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西方绘画的蹩脚模仿。我们的博物馆应该展示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的有钱人感觉自己是西方人的幻想。”

所以,博物馆真正的主题是骄傲。作者借凯末尔之口,道出故事中蕴含的殷切期待“我要用我的博物馆不仅让土耳其人民,还要让世界人民学会,要以我们经历的人生为荣”。

其实,真正主宰西方文明的背后就是这些博物馆,以及“以自己的收藏为荣并希望把它们展出的骄傲者”。所以,“当西方人在骄傲地生活时,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则在羞愧中生活。”

而芙颂本身也体现了这种骄傲意识:宁愿牺牲爱情也不能舍弃尊严,去做别人的情妇;坚信“一部关于人生和痛苦的电影必须是真诚的”;要求爱情双方地位、人格的平等,比如凯末尔家正式的提亲;因为向往“强大和自由”而学习开车,却坚决不行贿来换取驾照……

而凯末尔最后说的是“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

到此,我才真正理解这部小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讲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在骄傲主题下,深情上升为崇高。

作者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与祖国的人,才能使我们在一个痛失所爱的爱情故事里,感受到这样一种崇高与幸福。

I106

A

1005-5312(2014)17-0078-01

猜你喜欢
博物馆爱情文明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博物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露天博物馆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