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4-08-19 03:03张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竹笛道家老子

张源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笛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源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大约公元4000年前,似乎竹笛刚被发明,就扮演了不平凡的角色。也许它只是陪衬了黄帝“吹作凤鸣”的绚丽;也许,它在远远地招手,启发老子天人合一的真谛。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竹笛音乐和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家密不可分。儒释道的哲学理念和音乐思想,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竹笛;道家;儒家;佛教

一、道家

在老子的眼里,人应该顺应自然,在自然中发现大美。也许是巧合,我们的现任在老子之前的数千年就把他的理想付诸实施。竹笛被发明出来,令人惊喜的是,竹笛的确暗暗契合了老子的基本观念,“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无为”,而庄子更是浪漫地把它发展为“至人”与“逍遥”。于是,庄子将老子的“无”发展到极致,也将老子的“无为”发展到极致。在他的眼里,真正的自由是“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真正纯粹的人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只有在音乐中才能真正的体现完美。而竹笛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以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毫无疑问,中国的竹笛艺人受到了道家“逍遥”“致虚极”的影响,比如当代的笛曲《幽兰逢春》体现出一种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

再来看道家的音乐思想。庄子认为“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即人类的乐曲比不上世上无数大大小小的洞穴产生的声响,这些声响又比不上“天籁”,在《齐物论》里庄子这么描述“天籁”: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天籁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庄子又在《天运》篇里描述了完美的音乐应该“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在老子眼里,音乐是一种让人达到更高境界的手段,《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收到古时文人的一致推崇,对竹笛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古时候的竹笛音域跨度不大,音调温和平缓,演奏的音乐也正体现了“淡”这一思想。因此,竹笛在古代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国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在唐以前已有大批的竹笛乐曲流传下来。

联想到竹笛,想到像《秋湖月夜》、《太湖春》这样优画面,在或缓或急的乐章中,徜徉于令人陶醉的风景,看得赏心悦目,满心装满了陶醉。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描绘大自然,创造美的享受,最终实现与自然的融合,这正是符合道家音乐思想对中国音乐、对竹笛乐曲的指引。

二、儒家

相比道家,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二是重视音乐,把音乐列入教育课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以此来促进人类的道德。他率先提出的关于音乐美学批评“尽善尽美”的原则。他强调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道德力量首要的作用,同时,孔子承认音乐的娱乐作用,他自己被《韶》乐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这种音乐美学观点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由孔子提出,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发展开辟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儒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在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乐记》一书之中。《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他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方法的基石,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基于对音乐如此高的重视,儒家“尽善尽美”的思想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宋笛制作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小横吹、九孔的大横吹、七孔玉笛等等。元朝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称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儒家两千年前的先进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三、佛教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教的传播是以音乐为一种媒介手段。佛教传入东土以后,其音乐风靡天下,而音乐的感染力和传播功能较之其他艺术更加强烈。同时,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悠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

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和音乐思想对于竹笛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而竹笛所表现的音乐,无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气质的沉淀,我们能从竹笛艺术中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天地。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儒释道三家的音乐理念常有矛盾,如何在同一事物上同时承载。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孔孟的大同理想,还是老庄的无为而治,或者佛祖的极乐西方,最终目的,都是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安慰、解脱和升华,而一切思考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多地享受幸福,在这一点上,只有音乐能迅速地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抛开关于哲学的疑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音乐过去、现在给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幸福,而在未来人类追寻大智慧的路上,一定伴随着悠扬的笛声。

J621

A

1005-5312(2014)17-0113-01

猜你喜欢
竹笛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My Mother
我的坚守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竹笛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