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开封戏曲的历史衍变

2014-08-19 03:03张相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戏曲

张相涛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开封戏曲的历史衍变

张相涛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开封戏曲的传统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开封戏曲先后经历了起步期、繁荣期、冰冻期和融合期四个阶段,不同时期伴随着相对应的传播模式,并针对当前开封戏曲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指出积极开发新市场、建立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网台合播平台是开封戏曲突破现有瓶颈的主要出路。

开封戏曲;传播学;历史衍变;网台合播

一千年前,东京(现在的开封)是北宋的戏剧发源地;一千年后,开封却成为了中国的戏曲洼地。如今,走在开封街头,我们已经很难再次感受和看到一千年前的戏曲繁荣景象了,早期建造供戏曲演出的戏台和场所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被拆除,所剩无几。同时,在开封,我们也很难再次听到有人演唱戏曲的声音,只有处于市中心鼓楼闹区的几家戏曲茶楼时不时会传出没有多高艺术水准的戏曲演唱,而进入到戏曲茶楼的观众和游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有人说这是城市发展挤占戏曲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市场经济时代的商业发展模式与传统戏曲发展模式存在着相悖的元素,还有人说电子媒体,例如广播、电视、网络的出现抢走了部分喜好戏曲的人群,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摆脱不了一个鲜明的戏曲现状,那就是开封戏曲在商业潮流中逐渐销声匿迹,爱好戏曲的人群在逐渐被电子等新媒体分流,呈现一个急速下滑的状态。因此,拯救开封戏曲市场,如何使之起死回生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已经迫在眉睫,也已经引起开封文化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力度,开封的戏曲道路路在何方成为人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开封戏曲的发源

北宋东京(现在的开封市)是中国宋杂剧的发源地。到了元代产生了白朴、马致远等一批戏剧家,《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就曾在开封进行过戏曲活动。到了明代,在戏剧家朱有冇的积极倡导下,开封戏曲进一步发展繁荣,开封城内的大梨园班达到七八十个。清代开封作为著名的商业都市,更是聚集了众多的剧种和戏班。

专家考证指出:豫剧是由中原“弦索”在本地民歌、小调的演唱和表演基础上发展而成。曾在开封任官的清康熙时代人刘廷玑最早提到了河南地方戏“梆子腔”。成书于乾隆年间,描写开封市民生活的《歧路灯》也有"本地土腔梆罗卷"的记载。清末文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进一步指出:“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伐赛宝之事。道白唱辞,悉为汴语,而略加以靡靡之尾音。”这些都说明在开封当时被称为“土梆戏”的豫剧(又名河南梆子),已经相当成熟了,源汴之说,不容置疑。

豫剧在开封诞生后,曾屡遭统治者禁演,但颇受下层社会民众欢迎,愈禁愈盛。1914年,由附近的村、集、镇、县回到省城开封,风火之势,不可阻挡。此时开封城几乎汇聚了全省豫剧的精华。从此,豫剧在开封这个大舞台上,进一步成长壮大起来。

而源出于宋词的曲剧在建国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陈三两》、《槐树庄》、《狸猫换太子》三剧的演出可视作当年开封市曲剧团发展中的三座里程碑。

二、繁荣期:姹紫嫣红总是春

开封作为中国戏曲的发祥地,素来被称为“戏曲之乡”,也曾留下一段戏曲繁荣时期。

作为当时开封的两大戏曲演出场所大众剧院、人民剧院常常是场场爆满,虽然场所设备简陋,但是热爱吸取的市民也还是早早就来到演出场所等待演出的开始,因此台下往往是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1979年9月,由开封市曲剧团改编的新《狸猫换太子》正式面向社会公演,因为演员的超高演技和演唱水平,曾经创下了在同一剧场、同一时间段、同一班人马连续演出7个月共计218场,观众累计达到25万人次的历史纪录,创造了开封戏曲演出历史上的多个新高。后来,这部新版《狸猫换太子》由河南省电视台拍成戏曲电视片,分上下两集在电视台播放,为开封戏曲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与此同时,开封还出现了一大批诸如陈素贞、王花萍、张水英、王俊杰等家喻户晓的戏曲名家,一时间开封戏曲人才“扎堆”演出的情景便不知不觉形成,许多市民常常是茶余饭后拎着小凳子到戏院看戏、听戏。

三、冰冻期:烟花散去一片清

开封的戏曲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曾经创下了多个第一,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全国知名戏曲名家名旦。但是到了今天,开封的戏曲却在一片黯然伤神的境况下默默不被世人提及。

在开封鼓楼广场上有数家戏曲茶楼依然在惨淡经营,而每天晚上到这里看戏听戏的观众和游客也是寥寥无几,我们只能在外面通过音响去回想昔日的戏曲繁荣,面对今天的这一切,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彭恒礼指出,开封的戏曲走到今天这种地步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青黄不接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受众的争夺和分流。现在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用出门就能够欣赏到其他地方的戏曲节目,这比花钱到剧院看戏听戏更加方便自由,一是没有了当年买票难、进场难、抢位难的情况,另外就是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

戏曲的发展繁荣主要靠人才,而现在的戏曲演员很大一部分不愿意再从事戏曲演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经济的收入过低,很多情况下是长时间没有演出任务,剧团出现经费紧张,无力再有效组织编剧和演员安心创作剧本和认真排戏,于是出现了大批戏曲人才放弃本行投身于其它行业中去的现象。

同时,彭恒礼还提到文化部门对地方戏曲文化建设的投入资金过少,根本无法满足剧团的日常开支,这固然有剧团转制自负盈亏的原因,但是文化部门在这一问题上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地方戏曲的发展繁荣要靠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

“城市的经济发展挤占了必要的戏曲演出场所机构,很多戏楼戏台被拆除、破坏是开封戏曲面临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彭恒礼进一步指出“开封的戏曲要想打破现在的萧条局面,首先要给戏曲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四、融化期:振兴道路路在何方

开封拥有较强、较为稳固的戏曲基础,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剧团可以独立的创作剧本,进行剧目的排练和演出,但是如果政府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一起努力,开封的戏曲依旧可以再次迸发出精彩的火花。具体来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成立地方戏剧研究编创中心,负责编创剧本,在深挖地方传统优秀剧目精化的同时与时代主题相联系,紧密联系社会,进一步编写符合市民接受心理的优秀剧本。

二是开发新兴市场,打造开封戏曲文化品牌,利用开封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戏曲演出相结合,例如在包公湖可以演出包公戏,在龙亭公园可以演出杨家将戏,在清明上河园可以再现宋朝繁荣戏曲情景,总之是要结合本地区旅游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戏曲文化品牌,打造一条独特的戏曲编写、编排和演出流水线,从而达到让外来游客来到开封后必看一场戏、必听一场戏的效果,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

三是大力与高校合作,积极培养戏曲人才,地方文化部门可以和相关专业高校联合招收戏曲学生,共同培养,对于那些功底较好、素质较高、演唱水平潜力大的学生优先录取和重点培养,并根据情况适当解决此类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戏曲发展和振兴的队伍中来。

四是大力发展网络戏曲,通过建设专门的戏曲网络平台介绍和宣传开封的戏曲情况,并及时更新和添加开封本地优秀戏曲视频,吸引更多的人看戏、听戏,加大自己的宣传力度,为形成自己的特色戏曲品牌服务。

五是修建、改建或扩建必要的戏曲场馆,重点推荐和建设一座戏曲茶楼,走市场化道路,有专人进行市场推广,为开封的戏曲演出提供良好的演出环境。

六是加大戏曲版权保护力度,将本地优秀曲目交由专业的发行公司进行版权发行,同时严厉打击市场侵权行为。

七是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实行小团队、高水平、低价格的演出战略,通过在农村进行演出扩大在农村市场的占有份额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的文化建设,另外一个方面可以向农民推介自己的戏曲价值和品牌。前期可以是联系村组,无偿进行公益演出,扩大知名度,再根据村民反响情况进行市场价格的推广。

五、结语

开封的戏曲经历了短暂的繁荣时期,但是繁荣过后,开封的戏曲却陷入了戏曲的洼地,这其间必然有人才青黄不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等原因,但是文化部门也应该从中汲取一定的经验教训,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该是听之任之,慢慢消亡。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措施使之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开封拥有较强的戏曲发展根基,如何利用这个根基使开封戏曲重新繁荣起来是有关机构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了。

J825

A

1005-5312(2014)17-0173-01

猜你喜欢
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现代戏曲——养儿防老
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清代中后期戏曲表演理论的演进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