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分析

2014-08-21 12:47王玉秋顾成青
科技与创新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师资建设知识产权大学

王玉秋+顾成青

摘 要: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尤为迫切。目前,我国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创新的时代要求。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寻找有效路径和对策,对加强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1-0110-02

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对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阵地,也是知识产权成果的主要产源地,加强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的知识产权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知识产权专业的定位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架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及时了解、明晰当前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对促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激活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是人们对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支配其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信息,享受其利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主体是指各类知识产权的持有者;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创造性成果及其传播媒介,经营性标记和经营性资信。知识产权的利用包括基于合同约定而产生的利用以及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的利用。

在2008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我国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在《纲要》中,我国规划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应该分别完成知识产权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尤为迫切。《纲要》同时指出,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

1986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将知识产权法列为法学本科专业,开始培养知识产权法专业的本科生。但硕士和博士的专业设置中没有知识产权专业,而是设在二级学科民商法、经济法,或是国际法专业和管理理论专业的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2006年,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始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的法科硕士。知识产权专业作为法学的一个二级学科,开始被列为法学基本学科,知识产权法被列为单独设置的专业,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在规模和数量上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知识产权专业的发展由此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近30年的完善与发展,我国高校不断探索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产权教学模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形成了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专业教育模式是指系统培养知识产权专业或者知识产权方向的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普及教育模式是指对高校其他任何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进行知识产权课程或者讲座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及对社会在职人员进行知识产权课程或者讲座教学活动的教学和培养模式。

但多数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还存在着误读现象,将知识产权仅视为一种法律概念,将《知识产权法》归为法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没有认识到其与其他专业的联系。只有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关的知识产权选修课。即便在这类学校中,也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生自身意识等因素而导致选修人数较少,没有将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覆盖到大部分学生。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设置的课程主要有三类:①基础课程,比如《知识产权法概述》;②某一实体领域的高级课程,比如《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商业秘密》《国际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专业英语》等;③实践性课程,比如《知识产权申请和注册》《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诉讼》《专利情报分析》《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诊所课程》等。在知识产权领域,主要有三方面的实践,分别为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注册、知识产权的诉讼和知识产权的交易。

目前,在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中前两类课程开设得比较多,而实践性课程开设得不够,不能满足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实践技能的需要,以至于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艺术、新闻专业的学生不懂版权,工科学生不懂专利,商科学生不懂商标的情况。正如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徐友军所说:据我们统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供需情况是供大于需,想要找到对口工作显得格外困难。而企业方面却是求才若渴,互挖墙脚、争抢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专利受理量70%外流,且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供大于需。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实践应用型人才匮乏。

2 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知识背景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由于知识产权是对所有知识产权成果所有权的一种统称,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包括法律、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复合型”。但我国目前的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规格还是强调“专业分工”而综合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例如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只能系统地接受到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而对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同样,知识产权专业之外的学生要想系统掌握知识产权知识也存在诸多限制。

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背景的“单一性”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之间的矛盾,依然采用传统的普通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或者是简单地将某一学科与知识产权学科相加,其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1/3自然科学、1/3基础法学和1/3知识产权法学,与知识产权复合型专业人才endprint

———————————————————————————

*[基金项目]临沂大学2013年度博士基金项目“科学、民主与自由——科技哲学探索”的阶段性成果(编号:4313031)

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2 公共教育中知识产权教育的缺乏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崇知识产权战略,重视知识产权教育。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也开始重视和关心知识产权教育,教育部于2004-11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目的在于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但在微观层面,知识产权教育并没有统一的目标,国家、社会和高校都缺乏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思路。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对全国12所重点高校知识产权的教育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却差强人意。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校领导以及科技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重视不足,知识产权的专业设置被忽视,而且大多数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方向的师资极度匮乏。

2.3 教育理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育理念陈旧,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中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度不够,内容缺乏系统性。知识产权教育不仅包括对著作权、专利权等法律规范的传授、讲解,更应注重对知识的创造、管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养成。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内容偏重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教学,《知识产权法》又偏重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传统知识产权教学,而对现代工业产权关注不够,对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创造等内容更是忽略不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育内容。此外,知识产权教材也是按照一个样板选用的,没有根据专业特色来设置,致使各院系和学生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兴致不高。

2.4 大学教师自身知识产权意识不足

我国大学教师中很多人没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背景,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这也导致了大学教师——一个原本在创造知识产权成果方面极具优势的群体,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群体优势。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注意到其所教学科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产权知识渗透于学科教学中,这无形中阻断了一条知识产权教育的有效途径,不利于学生将两者有机融合、学以致用。

3 加强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路径

3.1 准确定位知识产权的学科性质

知识产权是一门复合型学科,传统的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显然只能培养一些精通法学理论层面的人才,而面对科技专利、著作版权、商标注册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却无从下手。另外,“一刀切”式的普及知识产权教育无疑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通识课只是简单的知识拼盘,收不到理想的通识育人和专业精神启蒙的效果。因此,各大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增设相应的与其专业有关的知识产权课程。比如文学院的学生增设著作权法相关知识;工学院学生增设专利法相关课程;商学院学生增设商标法相关课程等。同时,以专业选修的形式开设应用性较强的诸如专利申请与注册、知识产权交易等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突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实践性

3.2.1 变革现有的课程形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教材、讲义为主,容易使学生变得死板、墨守成规和缺乏个性。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学习共同体、论坛、研讨和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2.2 与企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立联系

学校可以向企业派遣专利特派员或类似人员,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为企业完成指定内容的知识产权维权课题。同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知识产权教学实践和调研基地。校企之间还可采用“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3.2.3 聘请校外有实务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和中介机构中有大量实务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为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将他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可以缓解大学知识产权师资短缺的现状。

3.3 提高大学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学校可以从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专利申请和建设与规范专利申请管理三个方面提高大学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与教学中去。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讲座,增强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学校在教师业绩考评中,可以尝试将专利申请与发表论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学校在人事聘任、职称评定中的重要依据;学校还需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可以专门从办公经费中划拨专款,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技经费专利费用实报实销制度,为教师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3.4 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产权选修课

知识产权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与其他任何专业都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产权选修课,并且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结合具体的专业背景对内容进行增减,有利于提高学生选课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适切性,在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与原专业的关联性,强化实践性和案例教学,鼓励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知识产权教育与创新推动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张玉敏.知识产权法教程[M].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印行,2001.

[4]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S].2008-06-05.

[6]金海军.20年回眸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11).

[7]朱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J].教育评论,2010(03).

[8]王珍愚,单晓光.略论中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与完善[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9(04).

[9]余燕,黄胜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9).

〔编辑:刘晓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资建设知识产权大学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至善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关于强化区县公务员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型时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中孝德文化的渗透与传导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