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 特色更“特”

2014-08-22 05:18李炜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15期
关键词:布局农产品规划

李炜

我国地大物博,特色农产品品类繁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产品、新品牌大量涌现,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如何顺应特色农业发展新要求,让特色农产品品质更优、布局更佳、市场竞争力更强?农业部近日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重点培育144种区域特色农产品。这是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之后,农业部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文件。4月2日,就本轮《规划》的内容和特点,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本轮《规划》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个《规划》从总体上绘制了一幅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新蓝图,是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重要补充,是优化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于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帮助各类社会资金明确投入方向和重点、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规划》全文共六个部分:一是上一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实施的基本情况;二是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包括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形成农民收入新增长点、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三是特色农产品发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四是10类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提出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主攻方向、优势区域和发展目标;五是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建设重点;六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规划引导、创新发展机制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五项措施。

记者:上一轮《规划》(2006-2015年)的实施效果如何?

答:2007年,农业部发布了第一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这个《规划》的实施带来了“五个新”。一是区域农业发展格局有新突破。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正在形成。比如:云南省初步形成了滇中、滇东北为主的花卉、中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茶叶、咖啡等特色饮料产业区,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畜牧、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果、药材产业区。二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有新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和种养技术,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比如:浙江铁皮石斛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保健食品之一,产品产值占全国80%以上。三是产业化水平有新提高。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在优势主产区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协会纷纷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的格局,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拓展。比如:山东省各类菜、果、茶加工企业发展到221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四是农产品品质提升有新保障。部分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执法、检测、追溯“五大体系”,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的认证。五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新进展。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作用得到有效彰显,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记者:本轮《规划》优势区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本轮《规划》共确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144个特色农产品。在特色农产品选择上,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认知度;二是规模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可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三是市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定上,主要有三条依据:一是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二是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技术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三是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记者:本轮《规划》的建设重点有哪些?

答:《规划》从强化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入手,确定了六大重点领域。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我国现有农业育种投入主要面向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优种率低。应加强品种选育,建立品种资源库,通过提纯、复壮等措施保持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加大野生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品种资源储备;建立特色农产品种苗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我国许多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处在粗放、分散经营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应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着力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通过产业化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品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三是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起步晚,特别是对具有明显地理区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缺乏保护措施与扶持力度,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市场扩大。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和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监控和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四是特色农产品技术创新与推广。我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科技支撑不足,新品种、新产品研发不够,科技推广服务不到位,产品特而不优,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应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等技术研发,着力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术体系,培养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能手。五是特色农产品加工。我国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影响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加工产品的独特品质和风味,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的营养、保健和药用等多功能,延伸产业链,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增值潜力。六是特色农产品营销。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仓储、保鲜等设施相对薄弱,营销手段较为落后,已成为影响产品销售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市场、生产、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记者:《规划》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答:从品种看,《规划》将14个连片特困地区96个品种纳入范围。其中,农业部联系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有芸豆、绿豆、红小豆、高粱、亚麻、鹿茸等19个品种纳入规划;农业部定点扶贫的湖南湘西和湖北恩施两个州有绿茶、魔芋、猕猴桃、特色柚、湘西黄牛等11个品种纳入规划。从区域看,《规划》共涉及2388个县(市、区、行委),占全国县(市、区、行委)总数的83.7%。其中,涉及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58个,占总数的94.3%;涉及1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区、行委)639个,占片区县总数的94%。《规划》对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二是积极引导各部门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倾斜支持力度;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社会资本支持特色农产品发展。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最后表示,《规划》作为指导性文件,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各有关部门、各地以及各类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主体明确特色农产品投入方向和重点,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区域布局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下一步,农业部将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努力形成全社会范围的共同合力,推动《规划》确定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加快形成。

猜你喜欢
布局农产品规划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VR布局
迎接“十三五”规划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