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默顿规范浅谈我国学术生态环境

2014-08-25 16:00钱文
职业·下旬 2014年4期

钱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力支持之下,我国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文化领域也获得飞速的发展,国内的学术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逐步迈入国际化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科研领域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并未建立好良好的教育科研体制作为支撑,导致了我国学术生态环境存在诸多乱象。本文结合默顿的科学规范,浅谈对我国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一些看法。

关键词:默顿规范 学术生态 基本看法

一、我国当前学术生态现状

1.学术生态基本内涵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 但是随着学术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学术已不再单纯地属于教育和研究,而是具有多元价值和目的。“生态”一词来自于生物学,一般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有学者认为,学术生态是由“学术——教师——环境”构成的,以大学教师为主体,为实现学术活动目的所形成的动态系统,学术生态被具体化为学术问题、学术人员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组合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的、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它不仅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的交换,而且还有知识、思想和信息的交换。而任何一种体系的良好运行都需要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作为其支撑,其中包括人力、物力、制度等各种要素,才能保证其良性健康发展。

2.我国学术发展现状

从科研出版物来看,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研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各种学术刊物不断涌现,由此拉开我国科研事业的序幕。历经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学术刊物规模已蔚为大观,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其中学术期刊5000多种。仅数量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

从科研人员的培养来看,近些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以及“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相继出台和实施,确立了我国在高校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从科研投入经费来看,自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活动投入逐渐上涨,2001年起至2008年的7年里,高校投入到科学技术领域活动的经费为390.2亿。

以上一切都表明,我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实际成效而言,我国科研学术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系统的各项评比指标在国际舞台名列前茅,这些成就反过来为我国经济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技术支撑,经济与学术科研呈现出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共同前进的发展态势。

但是在取得众多学术科研成就的同时,由于我国自身体制上的原因以及我国社会文化等要素,我国学术生态环境也呈现出不尽令人满意的状况。总体呈现为学术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学术浮躁情绪甚嚣尘上、学术行政纠缠不清、学术批评严重缺失以及学术欺诈等诸多问题。导致我国科学领域出现诸多失范现象。

二、 结合默顿规范对我国学术生态问题进行分析

1.默顿规范的基本内容

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构——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这四项基本原则,为后世在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严密的制度框架,虽然对其的批判从未停止过,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社会学术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做出巨大贡献。其中,普遍主义是指有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而与发现者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科学向一切有才能的人开放。任何人都同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公有性,即公有主义,指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他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共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的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他们。无私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即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但是反观我国当前学术生态环境,由于行政体制的缺陷以及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学术领域中剽窃、造假、快餐化、泡沫化、功利化氛围浓,也导致我国在学术领域始终停留在追赶阶段,无法赶超国外的先进水平。笔者通过整合相关文献,并且结合自身所想所感,认为当前学术生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我国学术生态中的问题

(1)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默顿在学术的科学规范里面提出——无偏见性,明确强调拒绝任何弄虚作假、不负责任的欺骗行为,但是在中国, 许多高校老师为了追求学术上的量,不惜以牺牲自身的学术名誉,大肆抄袭、弄虚作假,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每年出版的学术论文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但是中国的这些学术论文似乎只停留在量的层面,并没有运用于实践活动,最终这些学术论文只能够淹没在浩瀚的书卷之中,对实践没有实际意义。学者阎光才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61.6%的被调查者程度不等地认为,自己所在院校教学科研考核中“更加看重数量而非是质量”。

学术功利化倾向还体现在大学教育的普及化与扩大化,其直接导火索是1998年国家大学招生的扩招行为。大学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但是却降低了学术的门槛,而国家在经费的拨付的审批上有很大一部分与学生数量挂钩,这无形间促使大学之间争夺生源,但是师资力量又不能及时跟进,导致高校科研团队在从事教学的同时无法更好的投入到科研,也无法对一些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只是为了完成国家既定的指标,而不是真正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学术制度本身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管理与考核的方便,越来越突出科研成果的量化,并且将量化结果直接与老师的薪资待遇、福利乃至任期考核挂钩,这样一方面导致老师的工作压力增大;另外一方面导致老师为学术而学术,他们看中的是学术数量所带来的实际回报,而不是真正着眼于现实生活,所谓的学术产出自然也无实在意义。endprint

(2) 学术行政化日趋严重。默顿在科学规范的普遍性中强调,科学成果的衡量标准不应该因为提出者的国籍、民族、宗教或者其在科学上的地位而有所不同。但在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当中,长幼尊卑、身份等级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学科带头人或者一些老资历会垄断学术科研的经费,而那些有精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希望积极参与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无法参与其中,只能够为那些所谓的学术权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福柯曾这样批评道:“在人文科学里,所有门类的知识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在中国,权力一般只存在于行政部门或者资历较高的长者手中,这样势必会导致学术经费分配的不公平,这无疑阻碍着学术本身的发展。

学术行政化还表现在对学术自由精神的束缚。众所周知,学者、学术以及学术界是否能够保持政治中立,学者是否能够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一直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议题,但是在中国学术领域“一言堂”依旧是一种常态。虽然中国社会有着大量的愤青,但是当他们要进入到这个话语体系中,都注定要先对自我的原创精神与个性思维做学界规定性的阉割,注定将学术被切割成老人话语。而这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术中心地位的丧失,学术不再是年轻人的学术,而是那几个权威高谈阔论。

(3)学术市场化趋势严重。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专业化和职业化步伐在加速发展,这在无形当中会促进社会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但是由于这种优胜劣汰评价体系直接与学位挂钩,所以文凭买卖之风盛行,而这直接导致学术在社会认可度的降低,同时直接导致学术水平的降低,从而严重污染学术生态环境。

同时由于大量金钱与利益的介入与趋势,大学的学术与利益直接挂钩,大学校园也弥漫着铜臭味,学术的神圣性与对学术的庄严敬畏感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由此有名无实、名不符实的学术也就不足为怪。而最近官场地震中,多名高管曾被曝通过金钱雇佣学者发表论文,从而为自身带来学术上的虚名,更是我国学术生态环境中的污点。

(4)学术批评严重缺失。默顿科学规范中,认为有组织的怀疑论是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学术批评既是对旧知识体系的质疑、批判和否定,也是对不断涌现的不同知识的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从而建立适应日益加快的世界知识变换的更加开放的新的认知图式。但是在当前中国,由于学术行政化的盛行以及市场化、功利化趋向严重,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和关心业界同类群体的科研成果,更多在忙于自身的科研数量,以及这些科研所带来的回报。

三、 对学术生态环境改良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术制度的建设

在执行科研业绩考核时,应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优化目前的学术发展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监控和奖励机制, 尤其对有真正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提高优质学术成果的收益。

2.适当利用法律约束

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与学术失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列入法律管辖的范围之内, 对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起到良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作用。这有利于学术生态的治理,使其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3.营造和谐、严谨的学术环境

学术活动的失败是学术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学术人员在认识自然、发现规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 只有在和谐、严谨的学术环境里,学术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