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狂追幸福感

2014-08-26 07:50笑笑
当代工人 2014年14期
关键词:瑞士人不丹埃里克

笑笑

诗云:

山外有山天外天,

人间幸福不同观。

锦衣玉食土豪范,

不如绿树绕家园。

有人说,20世纪是冷战的时代,21世纪是人心险恶的时代。人们能看到,愤怒的情绪在不断升温。这里面有家庭情绪,有同事倾轧,有同学投毒,有网络恐吓,有霸权主义和流氓无赖国家,还有恐怖分子和邪教组织滥杀无辜。

同时,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渴望超过任何时代。因为感到身边的幸福越来越少,人们才觉得幸福越来越珍贵。全球都在不安中追求幸福,正是眼下这个世界的真相。套用托尔斯泰的话:幸福的世界都是相似的,追求幸福的过程却各式各样。

瑞士面积约4.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50万,但却是全球上公认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关于瑞士人的幸福观,有一个测试也许能说明问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小试验,他分别向美、英、法、德、意、瑞的被访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你现在想吃冰淇淋,有两个冰淇淋车可供选择。一个车上有10种口味的冰淇淋,另一辆车有50种口味,你会选择去哪辆车?”

结果是,只有28%的瑞士人选择去更多口味的那辆车选冰淇淋。

相比之下,美国有58%的人会选择更多口味的那辆车。

如果在中国,估计这个比例还会上升。

这个测试反映了瑞士人的普遍幸福观,那就是知足常乐。

不过,你也许会说,如果我在瑞士,我也会幸福。那个国家空气那么好,人们不用拼命工作还那么富有,我当然会感到幸福。但是,如果我再说一个数字,你也许就不会这么说了。世卫组织有过一个全球自杀率的统计,瑞士人的自杀率一直排在前列。其中,2007年的自杀率排在全球第一位。

没错,瑞士这个国家富有,高效,人们不用担心失业,空气清新,街道几乎一尘不染。有人开玩笑说,瑞士的厕所,美得都像花园。在中国,在饭店吃东西都不能保证安全,但瑞士的自来水和欧洲所有国家一样,甘甜如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怎么还会有人感到不幸福?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一个叫埃里克·维纳的美国记者在瑞士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了答案。有一个夏天,他和一对瑞士夫妇在非洲旅行,那对瑞士夫妇的装备好过他们任何一个人,但是,全程他们的脸上很少出现笑容。

埃里克还说了几件事:瑞士人很冷漠,甚至吝于透露信息。这也许是那么多瑞士银行坚决为储户守住秘密的基因所在。但是,埃里克说,这件事的副作用是,“就算是火车要开,衣服着火这样的大事,瑞士人也懒得提醒一下旁人。”因为在他们看来,提醒对方等于侮辱对方的智商,好像对面的人什么都不懂;还有,瑞士人不幽默,这让人感到十分无趣。埃里克说,如果你的汽车很久没有清洗,美国人会在车上给你留一张龙飞凤舞的纸条,告诉你“应该给汽车洗个澡了”,而在瑞士,会有人在汽车上给你留下一个非常生硬的纸条,上面写着“请清洗你的汽车!”

同样让人觉得无趣的,是瑞士人太刻板。在瑞士,晚上十点以后冲洗厕所是违法的,周日修剪自家草坪也是违法的。更可笑的是,连骚乱都循规蹈矩。有人研究瑞士某地的骚乱规律说,“这里经常发生骚乱,时间一般是在下午”。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实在找不到什么生活的乐趣。但这并不妨碍瑞士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埃里克最后总结了一句话说,也许瑞士人的幸福是那种比满足多一点,比欣喜少一点的幸福。瑞士人虽然刻板,虽然不幽默,但他们懂得爱惜拥有的东西,懂得过自己的生活,知足、内敛而且心灵平静。

这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不丹。这是个人均GDP只有2000美金的国家,国土面积只有3.8万平方公里。但这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却达70%,也是全世界公认最幸福的国家。不丹的幸福在于,他们首次提出了CHN(国民幸福指数)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他们保护脆弱的山林生态,促进文化传承,全国禁烟,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外国人如果想去不丹旅游,得支付每人每天250美金以上的人头税。

人们会说,在互联网时代,政府这样做,人民能配合吗?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限制观光客,等于断了百姓的财路;你全国禁烟,全国GDP下降一大块,一些人就得没饭吃;你没有夜生活,百姓无聊了去哪儿玩?你想保护山林,我想开矿发财。在互联网时代,想限制人的欲望,那还不比登天还难?

但是,不丹真的做到了。去年年底,不丹的前首相肯赞·多吉在接受访谈时,自豪地对中国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很早就开始公派留学,但所有在欧美国家学习的学生毕业后都回到了不丹,没有一个人留在别的国家。

这不能不说是个惊人的成就。肯赞·多吉说,他们其实也是在做一种人类幸福力的探索。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但人们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感到无力控制自己,悲观情绪到处漫延。由此可见,财富并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

好的环境,平静的心态,享受当下的观念,基于这种认识,不丹人个个都不卑不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笃信不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从来未被征服被奴役过。即使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最底层(不丹人从来不这么想)的工作,他们却从来不感到低微。所以,每个人都十分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即使是握手、走路、吃饭也从不马虎,一心一意。

还是那个美国记者,他在不丹看到这样一个两段木头支着立在路旁的手绘标语:

当最后一棵树被砍伐

当最后一条河被榨干

当最后一尾鱼被捞起

人类才会意识到

金钱无法当做粮食

除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外,谋杀这样的犯罪案件在不丹几乎闻所未闻。生活在不丹,你会有非常好的安全感,这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可以做到的。这样的安全感,让人没有恐惧,没有担忧,不用害怕受到侵害。

在不丹待得越久,人们越会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与佛学深厚的渊源。上面提到的环境保护也好,低犯罪率也好,与这个国家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在不丹,人们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人们的生活可以快,也可以慢,但绝不向功利之神低头。

在这个人人追求更多物质财富的世界,在这个人和人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随时都在进行贫富比较的地球村,不丹政府能向金钱至上的观念第一个提出挑战,让所有的公民卸下阶层的负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无功利,不比较,在这样的社会,人们怎能不幸福!

前面说瑞士人冷漠,实际上所有的欧洲人都差不多,他们不太关心别人的事情,一心想着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这并没什么错,这种观点也是欧洲人幸福感的来源。在这一点上,美国人则大为不同。他们时刻对周边保持关注,不停地寻求改变。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不用为生计发愁。但是,美国人却从来没有成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按照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统计,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在世界上20名之后,连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加这样的小国都在它前面。

物质如此富足,美国人为什么不够幸福?很多年来,美国人自己也在思考着同样问题。思考来思考去,美国人认为,是他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人只有在意识到失去了什么之后,才会感到伤痛,而伤痛,是不幸福的来源。

在美国哈佛大学所有的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叫幸福课,讲授这门课的教授是泰勒·沙哈尔,他是犹太人,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说,在他最初的人生旅途中,一直在追求着各种各样的目标,但发现,这些目标达成后他的幸福感非常短暂。原来,人的幸福与社会地位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与当年美国人遇到的情况大致相似。人们都在急匆匆地追求物质生活,却不知道,就整个人类的幸福而言,GDP实际是一个错位的度量标准。GDP可以计算空气污染,但却没有把儿童的健康计算在内,没有把公务员的公正正直态度计算在内,没有把诗意的美丽、婚姻的长度,以及人类的勇气、智慧、激情等等计算在内。而后者,往往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好在,美国人在高度发展过程中,注意了环境的保护。如今到美国,到处可以看到原始森林和清澈的河流,看到没有被破坏的山脉。

美国人重新追求那种叫作“希望”的东西。这种希望来自于家庭、亲情与自己的内心。所以,泰勒·沙哈尔的幸福课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

回到本文开始的话题,这个世界虽然存在彼此倾轧,但上面叙述的几个国家的幸福观却给世人留下启示:如果人人知足,人人追求心灵平静,追求希望,如果国家能把国民幸福指数放在首位考虑,如果换一个标准过生活,幸福就会重新回到身边。这正是:

风声雨声数钞声,

声声入耳难安宁。

联系历史看世事,

心静才知祈福灵。

猜你喜欢
瑞士人不丹埃里克
没有你
没有你
不丹: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烟的国家
瑞士人不愿帮邻居收包裹
1/4瑞士人赖账
拿开以后
不丹学者:中国比印度更尊重不丹
最宜居国家现“移民潮”
模范驾驶
表达火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