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危机解题之道

2014-08-29 12:43张涛甫
决策 2014年1期
关键词:连环民政局危机

■张涛甫

【案例】

2013年10月,安徽省宁国市民政局备受关注。事情源于当地宁国论坛的管理员想为3户困难病人组织募捐,然而该项活动却在发动前夕被宁国市民政局紧急叫停,声称这样的募捐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并不公平。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于是转而围观该局网站,进而在宁国市民政局的官网上发现了P S痕迹极为明显的领导悬浮照,照片中民政局的领导陪同当地副市长看望百岁老人,领导被放大且身体悬空,百岁老人则蜷缩在一角,比例极不协调。一时间,宁国市民政局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实际上,这并非孤例。

同样是在2013年,延安城管“踩头”视频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眼球大搜捕。城管暴力执法本已令人唏嘘,随后城管部门回应的“临时工”之说更让民众难以释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而有网友迅速抖落出延安市城管局的办公大楼乃至局长座驾涉嫌超标。

应对危机,处理得好,是政府应该做的;处理不好,飞沙走石般的质疑批评政府都得承受。

【纵深】

次生危机“连环爆炸”

在当下中国,危机与发展赛跑,给政府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每当危机发生时,政府经常被推到第一线,既是危机的责任主体,也是应对主体。

面对危机易发、多发、连环发的困局,很多政府官员疲于奔命,四处救火,甚至抱薪救火,深陷在危机的迷阵中难以自拔。而在这个过程中,次生危机的产生往往让政府面临更加被动的困局。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怨恨”的井喷状态,长期淤积的社会情绪喷薄而出,为危机密集喷发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危机连环发生,形成绵延不绝的危机链。在这种情境下,次生危机就成了危机的伴生物,不招自来,挥之不去,而且经常出其不意,在毫无设防的情况下发生。

另一方面,“硬风险”和“软风险”交互影响,往往形成叠加效应。所谓“硬风险”主要是由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引发的实体性风险;“软风险”主要是由公信力流失、舆论失控、价值失范、文化失序等造成的非实体性风险。如今,由“硬风险”和“软风险”引发的危机交互作用,形成叠加效应,造成危机在频度和烈度上的升级,经常形成连环危机,“硬风险”与“软风险”互动搏击,致使次生危机频频出现。

现阶段,危机不断升级,比较显著的特征是次生危机的易燃易爆。次生危机由原生危机诱导而出,是一种衍生危机。作为危机的伴生物,与危机如影随形,甚至会产生连环危机“爆炸”。

究其原因,一是“硬风险”的密集爆发,这与当下中国进入危机多发地段有关,各类危机此起彼伏,交叉感染,形成连环效应。

二是与公众的风险感知存在很大关系。如今,社会心理变得十分脆弱,社会的“结构性怨恨”达到了高点状态,人们对危机的承受限度降低,不满情绪具有极大的传染性,稍有不慎,可能会燃烧成燎原之势。

三是舆论风险不断升级,进而成为危机引线乃至次生风险。公共舆论是一个复杂、敏感、微妙的社会感应系统,它既是社会“硬风险”的监测者,同时本身也可能成为风险源。公共舆论的运作机制十分复杂,在其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系统失调或者失控,造成舆论症候的紊乱。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使得风险传播具有不可测性。中国正处于危机事件的高发期,多种诱发因素,连环作用,增加了危机的不确定性。

面对危机包括次生危机的激增,政府身处其中,变得非常被动与尴尬。一方面,政府已然成为风险治理的首要力量,没有哪一种力量可以与政府力量相比。在危机应对中,政府成为当然的责任主体,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又很弱,与日益严峻的危机情势、不断升级的公众诉求比起来,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是严重滞后的。在很多时候,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短板”容易成为次生危机爆发的缺口。

【路径】

如何解题?

首先要对危机进行脱敏。当下中国危机形势严峻,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危机常态化的今天,面对危机,过度敏感,一触即跳,这种心态不利于危机治理。危机常态化,这是全球性的难题,不独为中国所特有,因此,应该对危机怀有正常的心态,既不麻木,也不过度紧张,更不能将其意识形态化,动不动贴上政治标签,诸如“不明真相的群众”、“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等等。这些标签容易刺激人们的神经,也容易引发次生危机。

另外,要加强监测,及早发现,提前预警。危机发生时,会有这样那样的前兆,防患于未然,对于主动化解危机,非常要紧。在很多时候,危机还没起跑,就能发现它,予以及早处理,治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做好危机监测,将其挡在门槛之外,对于危机防范极为重要。

如今的危机生成机制极为复杂,影响变量众多,这些给危机监测和治理带来极大的难度。但是,如今我们在技术手段上还是有作为空间的,比如通过舆情调查技术,还有大数据搜索技术,从海量信息中抓取相关讯息,寻求诱致危机的蛛丝马迹,提前预警,进而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其三,控制原生性风险,特别是要控制“硬风险”。众所周知,当下中国面临各类危机的井喷时期,究其原因,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社会性的,很多危机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纠结引致的,社会张力的结构性失衡,形成“断裂社会”的严重后果,这就给“硬风险”提供了广阔的土壤。次生危机是原生危机的伴生物,只有控制原生危机,才能减少次生危机。

其四,把握机理,有效应对。危机的背后存在复杂的运行机理,即便在我们认识、处理危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将危机生成规律一网打尽。但即便这样,我们还得以积极的姿态,迎难而上,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认识、把握危机的演变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做到有效应对。

除此之外,要告别“控制”理念,运用“治理”理念,动用多元力量治理危机。在当下的危机语境中,运用“控制”理念,硬性控制危机,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吃力不讨好,副作用比较大,有很多次生危机就是这么硬来而招致的。应告别“控制”性冲动,用“治理”理念取而代之。

所谓“治理”就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危机治理的要义是调动不同类型主体的参与。单一主体的参与,不能称之为治理。哪怕这种主体如何强大,也难以实现对危机的有效解决。

要让公众参与危机治理,具有双重利好:首先,有益于合法性的维护与增进。公共参与有利于化解合法性危机;其次,公众参与增强了危机解决的能力。吸纳民意,集纳民智,群策群力,有助于危机化解。很多政府官员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但多属于“运动式”动员,这种群众动员方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治理”范畴。因此,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让公众参与成为风险治理的结构性力量。

猜你喜欢
连环民政局危机
社会组织变更登记的主要法律问题——董某某不服某县民政局行政登记行政诉讼案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YOU’VE GOT QUESTIONS?SHE’SGOTANSWERS (BUT YOUPRO BABLYWON’TLIKE THEM)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三连环
“危机”中的自信
北京市工程咨询协会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
法国紧急搜捕连环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