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抚育措施对板栗幼树生长量的影响研究

2014-08-30 20:15文美道方运凤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板栗生长量

文美道+方运凤

摘 要 为给贵州省思南县板栗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思南县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板栗基地,开展了2种抚育措施(林粮间作与块状抚育)对板栗幼树生长量影响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林粮间作地块板栗幼树的地径、树高和冠幅年平均生长量大于块状抚育地块板栗幼树的地径、树高、冠幅年平均生长量,建议生产中采取林粮间作,以耕代抚,促进板栗幼树生长,有助于项目发挥预期效益。

关键词 板栗;抚育措施;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属山毛榉科栗属,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干果,种仁肥厚甘美,炒食、菜食风味极佳,作为副食可代主食,故有“木本粮食”之称,板栗是我国重要干果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传统产品。

2012年,贵州省思南县实施了2011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优质板栗早实丰产栽培推广示范项目”,依托该项目营建了66 hm2优质板栗基地,涉及塘头镇6个村9个小班。板栗基地初植密度为56株/667 m2,主栽品种为玉屏大板栗,授粉品种为九家种、毛板红。2012年3月,在板栗项目基地内设置了4个固定样地,其中2个样地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另2个样地实施块状抚育措施,并分别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在4个样地中开展板栗幼树生物量调查,以期为板栗园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乌江中游,东经107°52′22″~108°27′24″,北纬27°31′42″~28°9′24″,东、南、西、北分别与印江、石阡、凤岗、德江四县毗邻。东西宽约56 km,南北长约67 km,境内最高海拔1 363 m,最低海拔354 m,相对高差1 009 m。全县国土面积2 230.5 km2,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5.7%和39.1%,是贵州省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012年,思南县实施了2011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优质板栗早实丰产栽培推广示范项目”,在思南县塘头镇营建了66 hm2优质板栗基地,共涉及9个小班,本试验地就选择在该项目优质板栗基地内。试验地塘头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部,距思南县城31 km,东经108°6′~108°16′,北纬27°41′~27°48′,东西长16.8 km,南北宽12.4 km,总面积109.8 km2。试验地塘头镇的地貌为低山。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水热同季,温湿共季,夏季较热,冬季较冷,夏季天气较长,冬季较短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9.85℃,极端最低温度为-5.25℃。最热天气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在27.95℃,最冷气温在11月至次年1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6℃。由于镇境内的海拔较低,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积温较高,所以霜期短,一般霜期出现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无霜期在294 d左右。年平均雨量为1 142 mm,雨季一般始于四月中旬,多集中在6-7月。全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 349.8 h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86.73 kcal。试验地区域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其地带性土壤为黄壤,成土母岩碳酸岩、砂页岩和碎屑岩,土壤主要以碳酸盐岩同化物发育的石灰土(岩性土)及砂页岩风化物发育的硅铝质黄壤为主。境内森林植被种类丰富,木本植物约有58科、92属,196种以上。试验地前地类皆为坡耕地,成土母岩皆为砂页岩,土壤皆为黄壤。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设置

2012年3月,在2号小班内设置1、2号固定样地,在1号小班内设置3、4号固定样地,样地规格均为30 m*20 m。1小班海拔800 m以上,前地类为>25°的陡坡耕地,2小班海拔700 m左右,前地类为15~25°的斜坡耕地。

2.2 抚育管理措施

2.2.1 林粮间作抚育管理措施

在板栗园的幼树土壤管理中,根据树冠大小,在树冠下方距主干1 m左右的范围内留出树盘,按清耕法进行管理,在其他空地间种花生、马铃署、生姜等农作物,并对间作物进行所需要的管理。

2.2.2 块状抚育管理措施

在板栗园中不种任何农作物,同样,在树冠下方距主干1 m左右的范围内留出树盘,按清耕法进行管理,其余空地实施割除杂草处理。

2.2.3 样地内实施的抚育管理措施

2012-2013年,对1、3号样地内的板栗幼树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对2、4号样地内的板栗幼树实施块状抚育措施,并于2012年5月下旬、2013年4月中旬在4个固定样地中对板栗幼树进行追肥,肥种为复合肥,每次施肥量均为0.1 kg/株。

2.3 样地调查方法

分别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对4个固定样地开展了板栗幼树生长量调查。在样地内调查每株板栗幼树,用游标卡尺测量地径,用钢卷尺测树高、冠幅,统计样地内板栗幼树株数,计算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幅,求算板栗幼树年均生长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各抚育措施条件下板栗幼树生长量见表1。在2号小班中,对于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28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53 cm,冠幅平均生长量为0.2 m2;对于实施块状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2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49 cm,冠幅平均生长量0.17 m2;在1号小班中,对于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7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23 cm,冠幅年平均生长量为0.19 m2;对于实施块状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1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17 cm,冠幅年平均生长量为0.18 m2。可见,实施林粮间作的板栗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块状抚育措施的板栗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

3.2 讨论

(1)种植板栗种植中,对板栗幼树开展栗粮间作,以耕代抚,既能增加前期收入,又能促进板栗幼树正常生长,有助于项目产生预期经济效益。

(2)板栗园中对板栗幼树实施块状抚育措施,能减少杂草与栗树争夺养分、有利于土壤升温,保墒和通气等优点。但不利于稳定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丧失较快,园土干、湿、冷、热情况变化频繁,对上层根系发育有不利影响等缺点。因此,需对块状抚育措施进行改革。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为给贵州省思南县板栗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思南县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板栗基地,开展了2种抚育措施(林粮间作与块状抚育)对板栗幼树生长量影响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林粮间作地块板栗幼树的地径、树高和冠幅年平均生长量大于块状抚育地块板栗幼树的地径、树高、冠幅年平均生长量,建议生产中采取林粮间作,以耕代抚,促进板栗幼树生长,有助于项目发挥预期效益。

关键词 板栗;抚育措施;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属山毛榉科栗属,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干果,种仁肥厚甘美,炒食、菜食风味极佳,作为副食可代主食,故有“木本粮食”之称,板栗是我国重要干果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传统产品。

2012年,贵州省思南县实施了2011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优质板栗早实丰产栽培推广示范项目”,依托该项目营建了66 hm2优质板栗基地,涉及塘头镇6个村9个小班。板栗基地初植密度为56株/667 m2,主栽品种为玉屏大板栗,授粉品种为九家种、毛板红。2012年3月,在板栗项目基地内设置了4个固定样地,其中2个样地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另2个样地实施块状抚育措施,并分别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在4个样地中开展板栗幼树生物量调查,以期为板栗园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乌江中游,东经107°52′22″~108°27′24″,北纬27°31′42″~28°9′24″,东、南、西、北分别与印江、石阡、凤岗、德江四县毗邻。东西宽约56 km,南北长约67 km,境内最高海拔1 363 m,最低海拔354 m,相对高差1 009 m。全县国土面积2 230.5 km2,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5.7%和39.1%,是贵州省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012年,思南县实施了2011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优质板栗早实丰产栽培推广示范项目”,在思南县塘头镇营建了66 hm2优质板栗基地,共涉及9个小班,本试验地就选择在该项目优质板栗基地内。试验地塘头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部,距思南县城31 km,东经108°6′~108°16′,北纬27°41′~27°48′,东西长16.8 km,南北宽12.4 km,总面积109.8 km2。试验地塘头镇的地貌为低山。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水热同季,温湿共季,夏季较热,冬季较冷,夏季天气较长,冬季较短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9.85℃,极端最低温度为-5.25℃。最热天气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在27.95℃,最冷气温在11月至次年1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6℃。由于镇境内的海拔较低,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积温较高,所以霜期短,一般霜期出现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无霜期在294 d左右。年平均雨量为1 142 mm,雨季一般始于四月中旬,多集中在6-7月。全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 349.8 h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86.73 kcal。试验地区域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其地带性土壤为黄壤,成土母岩碳酸岩、砂页岩和碎屑岩,土壤主要以碳酸盐岩同化物发育的石灰土(岩性土)及砂页岩风化物发育的硅铝质黄壤为主。境内森林植被种类丰富,木本植物约有58科、92属,196种以上。试验地前地类皆为坡耕地,成土母岩皆为砂页岩,土壤皆为黄壤。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设置

2012年3月,在2号小班内设置1、2号固定样地,在1号小班内设置3、4号固定样地,样地规格均为30 m*20 m。1小班海拔800 m以上,前地类为>25°的陡坡耕地,2小班海拔700 m左右,前地类为15~25°的斜坡耕地。

2.2 抚育管理措施

2.2.1 林粮间作抚育管理措施

在板栗园的幼树土壤管理中,根据树冠大小,在树冠下方距主干1 m左右的范围内留出树盘,按清耕法进行管理,在其他空地间种花生、马铃署、生姜等农作物,并对间作物进行所需要的管理。

2.2.2 块状抚育管理措施

在板栗园中不种任何农作物,同样,在树冠下方距主干1 m左右的范围内留出树盘,按清耕法进行管理,其余空地实施割除杂草处理。

2.2.3 样地内实施的抚育管理措施

2012-2013年,对1、3号样地内的板栗幼树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对2、4号样地内的板栗幼树实施块状抚育措施,并于2012年5月下旬、2013年4月中旬在4个固定样地中对板栗幼树进行追肥,肥种为复合肥,每次施肥量均为0.1 kg/株。

2.3 样地调查方法

分别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对4个固定样地开展了板栗幼树生长量调查。在样地内调查每株板栗幼树,用游标卡尺测量地径,用钢卷尺测树高、冠幅,统计样地内板栗幼树株数,计算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幅,求算板栗幼树年均生长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各抚育措施条件下板栗幼树生长量见表1。在2号小班中,对于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28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53 cm,冠幅平均生长量为0.2 m2;对于实施块状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2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49 cm,冠幅平均生长量0.17 m2;在1号小班中,对于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7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23 cm,冠幅年平均生长量为0.19 m2;对于实施块状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1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17 cm,冠幅年平均生长量为0.18 m2。可见,实施林粮间作的板栗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块状抚育措施的板栗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

3.2 讨论

(1)种植板栗种植中,对板栗幼树开展栗粮间作,以耕代抚,既能增加前期收入,又能促进板栗幼树正常生长,有助于项目产生预期经济效益。

(2)板栗园中对板栗幼树实施块状抚育措施,能减少杂草与栗树争夺养分、有利于土壤升温,保墒和通气等优点。但不利于稳定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丧失较快,园土干、湿、冷、热情况变化频繁,对上层根系发育有不利影响等缺点。因此,需对块状抚育措施进行改革。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为给贵州省思南县板栗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思南县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板栗基地,开展了2种抚育措施(林粮间作与块状抚育)对板栗幼树生长量影响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林粮间作地块板栗幼树的地径、树高和冠幅年平均生长量大于块状抚育地块板栗幼树的地径、树高、冠幅年平均生长量,建议生产中采取林粮间作,以耕代抚,促进板栗幼树生长,有助于项目发挥预期效益。

关键词 板栗;抚育措施;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属山毛榉科栗属,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干果,种仁肥厚甘美,炒食、菜食风味极佳,作为副食可代主食,故有“木本粮食”之称,板栗是我国重要干果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传统产品。

2012年,贵州省思南县实施了2011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优质板栗早实丰产栽培推广示范项目”,依托该项目营建了66 hm2优质板栗基地,涉及塘头镇6个村9个小班。板栗基地初植密度为56株/667 m2,主栽品种为玉屏大板栗,授粉品种为九家种、毛板红。2012年3月,在板栗项目基地内设置了4个固定样地,其中2个样地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另2个样地实施块状抚育措施,并分别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在4个样地中开展板栗幼树生物量调查,以期为板栗园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乌江中游,东经107°52′22″~108°27′24″,北纬27°31′42″~28°9′24″,东、南、西、北分别与印江、石阡、凤岗、德江四县毗邻。东西宽约56 km,南北长约67 km,境内最高海拔1 363 m,最低海拔354 m,相对高差1 009 m。全县国土面积2 230.5 km2,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5.7%和39.1%,是贵州省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012年,思南县实施了2011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优质板栗早实丰产栽培推广示范项目”,在思南县塘头镇营建了66 hm2优质板栗基地,共涉及9个小班,本试验地就选择在该项目优质板栗基地内。试验地塘头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部,距思南县城31 km,东经108°6′~108°16′,北纬27°41′~27°48′,东西长16.8 km,南北宽12.4 km,总面积109.8 km2。试验地塘头镇的地貌为低山。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水热同季,温湿共季,夏季较热,冬季较冷,夏季天气较长,冬季较短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9.85℃,极端最低温度为-5.25℃。最热天气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在27.95℃,最冷气温在11月至次年1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6℃。由于镇境内的海拔较低,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积温较高,所以霜期短,一般霜期出现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无霜期在294 d左右。年平均雨量为1 142 mm,雨季一般始于四月中旬,多集中在6-7月。全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 349.8 h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86.73 kcal。试验地区域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其地带性土壤为黄壤,成土母岩碳酸岩、砂页岩和碎屑岩,土壤主要以碳酸盐岩同化物发育的石灰土(岩性土)及砂页岩风化物发育的硅铝质黄壤为主。境内森林植被种类丰富,木本植物约有58科、92属,196种以上。试验地前地类皆为坡耕地,成土母岩皆为砂页岩,土壤皆为黄壤。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设置

2012年3月,在2号小班内设置1、2号固定样地,在1号小班内设置3、4号固定样地,样地规格均为30 m*20 m。1小班海拔800 m以上,前地类为>25°的陡坡耕地,2小班海拔700 m左右,前地类为15~25°的斜坡耕地。

2.2 抚育管理措施

2.2.1 林粮间作抚育管理措施

在板栗园的幼树土壤管理中,根据树冠大小,在树冠下方距主干1 m左右的范围内留出树盘,按清耕法进行管理,在其他空地间种花生、马铃署、生姜等农作物,并对间作物进行所需要的管理。

2.2.2 块状抚育管理措施

在板栗园中不种任何农作物,同样,在树冠下方距主干1 m左右的范围内留出树盘,按清耕法进行管理,其余空地实施割除杂草处理。

2.2.3 样地内实施的抚育管理措施

2012-2013年,对1、3号样地内的板栗幼树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对2、4号样地内的板栗幼树实施块状抚育措施,并于2012年5月下旬、2013年4月中旬在4个固定样地中对板栗幼树进行追肥,肥种为复合肥,每次施肥量均为0.1 kg/株。

2.3 样地调查方法

分别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对4个固定样地开展了板栗幼树生长量调查。在样地内调查每株板栗幼树,用游标卡尺测量地径,用钢卷尺测树高、冠幅,统计样地内板栗幼树株数,计算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幅,求算板栗幼树年均生长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各抚育措施条件下板栗幼树生长量见表1。在2号小班中,对于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28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53 cm,冠幅平均生长量为0.2 m2;对于实施块状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2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49 cm,冠幅平均生长量0.17 m2;在1号小班中,对于实施林粮间作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7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23 cm,冠幅年平均生长量为0.19 m2;对于实施块状抚育措施的样地,其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11 cm,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17 cm,冠幅年平均生长量为0.18 m2。可见,实施林粮间作的板栗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块状抚育措施的板栗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

3.2 讨论

(1)种植板栗种植中,对板栗幼树开展栗粮间作,以耕代抚,既能增加前期收入,又能促进板栗幼树正常生长,有助于项目产生预期经济效益。

(2)板栗园中对板栗幼树实施块状抚育措施,能减少杂草与栗树争夺养分、有利于土壤升温,保墒和通气等优点。但不利于稳定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丧失较快,园土干、湿、冷、热情况变化频繁,对上层根系发育有不利影响等缺点。因此,需对块状抚育措施进行改革。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板栗生长量
又闻板栗香
打板栗
湘北绿桐I号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北大河林业局森林生长量、枯损量调查与分析
捡板栗
不同香榧无性系子代测定林嫁接穗条年生长量比较
板栗开花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吃个板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