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桐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014-08-30 20:42何一波饶盈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根腐病病虫害防治

何一波 饶盈

摘 要 对杨桐人工栽培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研究,介绍了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其中主要病害有褐斑病、赤叶斑病、藻斑病、茎腐病以及根腐病,主要虫害有短额负蝗、蓟马、蚜虫、叶甲、蛴螬以及绿刺蛾,并提出各类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治措施,旨在为杨桐栽培提供科学技术指导。

关键词 杨桐;病虫害防治;根腐病

中图分类号:S79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杨桐属于山茶科,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喜荫,多自然分布在松林、高乔阔叶林的林下。用其鲜活枝条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木神”是日本国民传统的供神、祭祀、拜佛的吉祥物。近年来,浙江省临安市山区农民通过杨桐开发已实现增收5亿多元,而杨桐产业也被临安市政府列为农业8大产业之一。杨桐种植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种植区域已覆盖浙江、安徽、江苏等多省市,已建设完成产业化示范基地66 hm2,产业化推广基地近333 hm2。一些学者已对杨桐的育苗、栽培、生物学性状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对杨桐人工栽培模式进行了探讨[1],对杨桐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

究[2],对杨桐的繁殖和培育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3],但是对杨桐人工栽培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却鲜为报道。

随着杨桐产业开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杨桐叶斑病造成叶片形态及色彩的改变乃至枯死,已失去了观赏性和作为祭神用品的可能性,对杨桐经济价值影响较大。浙江盛美园艺有限公司通过与浙江林学院进行技术合作,多年调查发现杨桐主要病害有褐斑病、赤叶斑病、藻斑病、茎腐病和根腐病。杨桐主要害虫有短额负蝗、蓟马、蚜虫、叶甲类及各类蛾类害虫等。为了提供科学的杨桐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为杨桐人工种植提供技术指导,现将杨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主要病害及防治

1.1 杨桐褐斑病

主要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且多发生于成叶或老叶上,嫩叶很少发生。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叶中发生,开始为褐色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与健全部分交界处无明显的边缘,病斑上有黑褐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座),在雨天或露水未干时上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这是该病的主要识别症状。

发生规律:该病常在梅雨季节或秋雨期发生较盛。病菌在树上病叶组织或土表落叶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早春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力或雨水进行传播,侵染杨桐叶片引起病害。

防治方法:(1)控制育苗地和栽培林地的密度,使其通风透光。(2)冬季或早春摘除树上病叶和清除枯枝落叶,减少侵染源。(3)梅雨期(5-6月)或高温季节(7-8月)在病害盛发之前,可喷30%稻病宁500~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25%使百克800~1 0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

1.2 杨桐赤叶斑病

主要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成叶和老叶,病害多由叶片尖端或边缘开始发生,逐渐向里蔓延。发病初期病斑成淡褐色,以后变成赤褐色,病斑部颜色比较一致,由于它的颜色呈红褐色,所以名叫赤叶斑病。病斑边缘有时生有紫褐色纹线,病部和健全部分界限明显,后期病斑上有许多黑色稍微突起的细小粒点(即病菌子实体)。

发生规律:病原菌存活在寄主的病残体上。分生孢子借风雨、浇水等传播,多发生在6-9月间,高温干燥条件有利病害的发生,常引起叶片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1)加强遮荫,干燥时增加叶面喷水。(2)发病初期可喷70%托布津800~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炭疽福美700倍液等,7 d喷1次,连喷2~3次。

1.3 杨桐藻斑病

主要症状:侵害叶片及嫩枝。病害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针头状、灰白色、灰绿色及黄褐色的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的或不规则形的隆起斑,病斑边缘为放射状或羽毛状。病斑上有纤维状细纹和绒毛;藻斑颜色为暗褐色、暗绿色或枯褐色。藻斑直径为1~15 mm。

发生规律:病菌营养体在寄主组织内越冬,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在潮湿条件下产生,由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游动孢子的产生、传播和萌发、侵入。栽培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土壤贫瘠、天气闷热、潮湿均有可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控制苗木疏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和降低湿度。(2)生长季节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也可先喷2%尿素,然后再喷0.25%铜素制剂。

1.4 杨桐茎腐病

主要症状:初期症状是茎基部变为褐色,叶片失去正常的绿色,稍向下垂,病部迅速向上发展后,全株枯死,叶片下垂不脱落。病部皮层肥肿皱缩,表皮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病菌侵入木质部,使髓部变为褐色或中空。病害扩展至根部后,使根皮层腐烂死亡。

发生规律: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始侵染为害。高温干旱有利于病害发生,裸地栽培易发生此病害,有遮荫条件的栽培地发生较少。

防治方法:此病害以预防为主,在病害未发生之前可喷施波尔多液,或喷施50%多菌灵500~800倍、根腐灵、恶霉灵800~1 000倍或4 000倍灌根;同时,结合中耕培土,在行间覆盖稻草,使土表降温保湿,可减少病害发生。

1.5 杨桐根腐病

主要症状:杨桐的根腐病即在育苗和栽培过程出现的烂根现象。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发生规律: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栽培地苗床积水;土壤黏性重,透气性不够好;遮阳网下,土壤长时间处于过湿状态。该病为害后的植株死亡多出现在雨季之后,特别是6-9月间有较多发现。

防治方法:(1)以预防为主,做好栽培地排水工作以防积水,注意适时的松土。(2)3月上旬,用800~1 000倍的根腐灵(或根腐宁)、500~800倍的多菌灵近根部浇施,7~10 d 1次,连续2~3次。(3)及时的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并用2%石灰水、五氯硝基苯等对病株区及周围浇灌进行彻底的消毒。

2 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短额负蝗

危害特点:成若虫多栖息在枝叶上取食,以其咀嚼式口器蚕食叶片,造成叶片缺孔,有群集危害的习性。

发生规律:1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6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7月下旬开始产卵。到9-10月跳蝻和成虫又进行第2次为害。短额负蝗的为害主要在夏秋季节,跳蝻和成虫均可重复取食当年新梢和嫩叶。在9-10月之间危害杨桐叶片的较多。

防治方法:(1)发现初孵若虫集中危害叶片的症状,随时捕捉处死。(2)发生严重危害时可喷50%乙酰甲胺磷800~1 000倍熏赶或50%杀螟松1 000倍药防治。

2.2 蓟马

危害特点:蓟马虫体细小,爬行速度极快,多在叶片以其唑吸式口器刮破叶片表皮,口针插入组织内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卷曲,新芽变黑,新叶缺损。

发生规律:3月初新芽开始萌动时就有危害症状出现,夏秋季(5月、9月)都是高发期。

防治方法:喷施乐果1 000倍药防治效果较好。另外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10%吡虫啉可湿粉1 500倍,还用菊酯类农药等进行防治。

2.3 蚜虫

危害特点:危害杨桐柃木嫩芽幼叶,幼叶被害后,向反面横卷,呈不规则卷缩,最后干枯脱落,其排泄物诱发煤污病。

发生规律:一般1年发生10~30代,以卵在枝梢、腋芽等裂缝和小枝等处越冬,或以无翅胎生雌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越冬。翌春3月开始孵化为害,先群集在芽上,后转移到叶片。杨桐柃木上发现的蚜虫为害比较多的有:3-6月和9-10月。

防治方法:(1)利用色板诱杀,可在连栋大棚内放置黄色粘胶板,诱粘有翅蚜虫。还可采用银白锡纸反光,拒栖迁飞的蚜虫。(2)发现有蚜虫危害时,可喷施乐果、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20%杀灭菊酯1 500~2 000倍液或克蚜灭实2 000倍等防治。

2.4 叶甲

危害特点:1龄幼虫群集为害,被害叶呈网状;2龄以后分散为害;3~4龄能食尽叶片,仅剩叶脉。

发生规律: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嫩芽,并开始交尾产卵。4月末至5月初幼虫开始孵化,老熟幼虫于5月底开始化蛹于叶片、嫩枝上,约5~8天羽化。 幼虫为害从5月初至8月中旬。杨桐叶片上6月为害较多。

防治方法:(1)经常清洁栽培地杂草,减少其隐蔽场所。(2)3月,通过松土人工捕杀幼虫。(3)5月底喷洒90%的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1 000~1 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等进行防治。

2.5 蛴螬

危害特点:蛴螬俗称金龟子。主要在地下危害,咬食树苗根茎,使植株生长衰弱,叶片发黄甚至死亡。同时,被蛴螬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诱发根腐病和茎腐病等。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栽培地前茬栽种过蕃薯等地下作物的土壤都容易引起大面积的蛴螬为害。

发生规律:3-4月土温上升,蛴螬亦开始活动,当土温上升到15℃时,蛴螬可在8~10 cm表土层活动,取食为害。夏季气温高,土壤干燥,当年小蛴螬又下潜到土壤深处,秋季又上升到表土层继续为害。10月份以后,天气渐冷,蛴螬又陆续下潜到深土层越冬。

防治方法:(1)冬季深耕、深翻可以增加蛴螬过冬死亡率,翻耕时随即捕杀清除。(2)施用堆肥、厩肥等有机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避免成虫产卵。(3)发现虫害可以用75%辛硫磷乳油、25%乙酰甲胺磷乳油、25%异丙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灌根淹杀蛴螬,效果良好。

2.6 绿刺蛾

危害特点:以低龄幼虫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蚕食上表皮和叶脉成箩底半透明不规则大斑;3龄后陆续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白天静伏于叶背,夜间和清晨活动取食,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发生规律:1 a发生2~3代,第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上旬,老熟后爬到枝干上结茧化蛹。第二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旬至10月下旬(杨桐柃木多为第二代危害),10月上旬陆续老熟,爬到枝干上结茧越冬,常数头或数十头群集于树干基部或粗大枝杈处。

防治方法:(1)3月之前,在树冠下及其周围松土中挖蛹,消灭越冬蛹。(2)5月中旬及8月上旬重点做好第1、2代幼虫的防治工作。可选用5%吡丁虫啉乳油1 000~1 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1 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等。

3 杨桐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见

杨桐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适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科学防治。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取食方式及农药的性能选用药剂和施药技术,尽量选择低毒、高效、用量小、选择性强、对环境副作用小的药剂,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适时防治,保证效果,防止污染。建立杨桐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利用网络信息服务形式及时有效的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选择最佳时期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詹森梁,潘伟华,朱永军,等.杨桐人工栽培模式试验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2005,25(4):21-23.

[2]叶朝军.杨桐的光合特性研究[J].温州农业科技,2004,(3):25-28.

[3]傅益群,方腾,黄建胜.杨桐的繁殖和培育技术试验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9,19(6):25-28.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根腐病病虫害防治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饲用南瓜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番茄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