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研究

2014-09-01 19:56孔德明
关键词:实务内部控制规范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发后国有企业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好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藉以对提升ZT集团的内部控制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内部控制 规范 实务

1 选题的背景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规范是在借鉴美国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COSO)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架构》的思想上,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建立起来的。总体上来说,规范既融合了COSO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又具有中国的特色。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规范明确了“执行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规范的实施,从外部监管上强化了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性,这期间国有上市公司纷纷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了内部控制的梳理、完善和提升工作,这些工作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积累了什么经验?存在着什么问题?显然,要想解答这些问题,对规范实施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实务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理论为依托,重在对实务的研究,对规范实施后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好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藉以对提升ZT集团的内部控制工作有所帮助。

2 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研究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无论在生产经营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有各自行业、企业特征,其生产经营的这种差别化使得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制定出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的内部控制才更有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内部监督作用。

2.1 ZT集团简介

ZT集团是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包括五个法人单位,分别为集团本部、三个全资子公司(A公司、B公司、C公司)、一个控股子公司(D公司)。业务涵盖大中小型专业装备制造维修、铁路线路养护施工、餐饮旅游等范围。

表1

多年来,ZT集团肩负着“为铁路强基固本”的神圣使命,以发展我国铁路养路机械事业为己任,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累了一批自有技术和核心技术,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创立了符合国情的大型养路机械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2 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开展情况

规范实施以来,ZT集团内部控制工作以“外部管理咨询顾问指导,集团内部各业务部门为主体实施”的方式进行。集团本部与各子公司同步开展工作。主要经历了工作组组建、现行业务梳理、规章制度建设、体系运行评价、体系改进完善五个阶段。(表2)

2.3 规范实施以来内部控制工作实施效果

根据集团内各法人在规范实施后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按“是否有显著改善和优化”分为四个等级:非常明显、明显、一般、不明显。(表3)

表3

2.4 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工作经验

2.4.1 高管层重视,全员参与

这是内部控制工作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是个系统工作,非尽一人、一个部门之力可完成,需要调动全集团的资源共同开展。ZT集团内部控制工作首先在高管层达成了共识,设置了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全面动员,全体推进,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2.4.2 从实际出发,差异化开展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无论在生产经营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有各自行业、企业特征,其生产经营的这种差别化使得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在集团内部各法人单位之间,也存在业务模式,运作机制的差异。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ZT集团内部控制工作没有照搬其他企业的工作模式,而是根据集团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在集团内部各法人单位之间也并不遵从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单位业务特点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这种针对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建设的内部控制体系才更有效。

2.4.3 注重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运行、改善的良性循环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动态发展的过程。ZT集团内部控制工作注重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运行、优化提升、再建设、再优化的良性循环,这是此项工作得以持续提升的保证。

2.4.4 对于内部控制人才缺乏的企业而言,引入外部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很有必要

ZT集团采取了与外部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协同开展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拓展视野,借鉴专家好的经验,取得的效果优于闭门造车。此外,对于集团内部工作开展阻力较大的法人单位,借助外部机构的力量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ZT集团没有直接生搬硬套外部机构的模式,而是注重对集团企业自身力量的深入挖掘,做到了外部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意见与企业实际情况的深入融合。

2.4.5 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措施

①集团内部各法人单位内部控制实务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五个法人单位基本经历了工作组组建、现行业务梳理、规章制度建设、体系运行评价、体系改进完善五个阶段,但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法人单位虽然明确了工作组织架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工作开展更多是落实上级单位的各项要求和进行工作配合,自主性、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程度不够。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制度的执行力度较弱,整体工作没有得到系统有效开展。应根据指引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董事会、经理层对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力度。

②集团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存在部分管理流程繁琐、不清晰,制度落实不力等问题;对风险与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深度不够,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不到位,重大事项和重大投资的风险评估不规范。应通过专题会议、培训,继续加强集团内部控制工作的宣贯,进一步提高全员特别是各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管控体系,理顺风险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在规范的前提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完善集团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并对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执行情况加强监控。

③内部控制专业人员缺乏,专职、专业人员数量过少。各法人单位基本上是明确1-2人负责相关工作,且大多属于兼职,在专业构成方面,人员大都是从其他工作岗位直接调入或兼职,缺乏系统综合培训和内部控制管理专业知识。应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内部控制人员队伍,各法人单位应从人员工作经历、专业、学历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同时做好持续的教育和培训。

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各法人单位虽然进行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但受人员数量、评价时间、评价范围及专业技能等因素限制,无法保证做到全面、客观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做出评价,工作效果不理想。存在部分自评和抽评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达不到提升管理水平,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应结合各法人单位的业务特点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底稿,抽调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评价组集中开展自我评价工作,抓好内部控制缺陷的确认和整改,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整改工作当成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考虑采取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协助的方式开展工作。

⑤内部控制体系尚不能完全符合指引要求。(表4)

3 结语

随着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开展的管理提升活动的推进,各中央企业越来越重视规模扩张与效益增长的并重。ZT集团开展集团管控,既不能闭关自守,徘徊不前,也不能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的管控模式,必须结合自身集团企业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其它企业的经验,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集团管控体系,开展卓有成效的内控管理。一方面,研究我国中央企业开展集团管控的规范化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把一些实践中开展集团管控的好办法、好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推动集团公司管控工作的持续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耿建新,宋常.审计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熊筱燕,罗建玉,王殿龙.会计控制论(第1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彭文兵,马新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第1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朱荣恩,徐建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第1版)[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6]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柳絮,刘小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8]滕青,俞雪华.管理咨询(第1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9]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4):54.

[10]闫培金,王成.企业内控经典案例(第1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杨平波.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精要(第1版)[M].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12]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阎达伍,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36.

作者简介:

孔德明(1983-),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人,管理学硕士,注册会计师,工作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2.4.5 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措施

①集团内部各法人单位内部控制实务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五个法人单位基本经历了工作组组建、现行业务梳理、规章制度建设、体系运行评价、体系改进完善五个阶段,但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法人单位虽然明确了工作组织架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工作开展更多是落实上级单位的各项要求和进行工作配合,自主性、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程度不够。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制度的执行力度较弱,整体工作没有得到系统有效开展。应根据指引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董事会、经理层对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力度。

②集团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存在部分管理流程繁琐、不清晰,制度落实不力等问题;对风险与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深度不够,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不到位,重大事项和重大投资的风险评估不规范。应通过专题会议、培训,继续加强集团内部控制工作的宣贯,进一步提高全员特别是各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管控体系,理顺风险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在规范的前提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完善集团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并对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执行情况加强监控。

③内部控制专业人员缺乏,专职、专业人员数量过少。各法人单位基本上是明确1-2人负责相关工作,且大多属于兼职,在专业构成方面,人员大都是从其他工作岗位直接调入或兼职,缺乏系统综合培训和内部控制管理专业知识。应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内部控制人员队伍,各法人单位应从人员工作经历、专业、学历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同时做好持续的教育和培训。

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各法人单位虽然进行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但受人员数量、评价时间、评价范围及专业技能等因素限制,无法保证做到全面、客观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做出评价,工作效果不理想。存在部分自评和抽评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达不到提升管理水平,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应结合各法人单位的业务特点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底稿,抽调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评价组集中开展自我评价工作,抓好内部控制缺陷的确认和整改,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整改工作当成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考虑采取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协助的方式开展工作。

⑤内部控制体系尚不能完全符合指引要求。(表4)

3 结语

随着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开展的管理提升活动的推进,各中央企业越来越重视规模扩张与效益增长的并重。ZT集团开展集团管控,既不能闭关自守,徘徊不前,也不能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的管控模式,必须结合自身集团企业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其它企业的经验,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集团管控体系,开展卓有成效的内控管理。一方面,研究我国中央企业开展集团管控的规范化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把一些实践中开展集团管控的好办法、好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推动集团公司管控工作的持续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耿建新,宋常.审计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熊筱燕,罗建玉,王殿龙.会计控制论(第1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彭文兵,马新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第1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朱荣恩,徐建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第1版)[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6]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柳絮,刘小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8]滕青,俞雪华.管理咨询(第1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9]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4):54.

[10]闫培金,王成.企业内控经典案例(第1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杨平波.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精要(第1版)[M].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12]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阎达伍,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36.

作者简介:

孔德明(1983-),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人,管理学硕士,注册会计师,工作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2.4.5 ZT集团内部控制实务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措施

①集团内部各法人单位内部控制实务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五个法人单位基本经历了工作组组建、现行业务梳理、规章制度建设、体系运行评价、体系改进完善五个阶段,但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法人单位虽然明确了工作组织架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工作开展更多是落实上级单位的各项要求和进行工作配合,自主性、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程度不够。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制度的执行力度较弱,整体工作没有得到系统有效开展。应根据指引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董事会、经理层对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力度。

②集团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存在部分管理流程繁琐、不清晰,制度落实不力等问题;对风险与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深度不够,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不到位,重大事项和重大投资的风险评估不规范。应通过专题会议、培训,继续加强集团内部控制工作的宣贯,进一步提高全员特别是各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管控体系,理顺风险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在规范的前提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完善集团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并对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执行情况加强监控。

③内部控制专业人员缺乏,专职、专业人员数量过少。各法人单位基本上是明确1-2人负责相关工作,且大多属于兼职,在专业构成方面,人员大都是从其他工作岗位直接调入或兼职,缺乏系统综合培训和内部控制管理专业知识。应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内部控制人员队伍,各法人单位应从人员工作经历、专业、学历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同时做好持续的教育和培训。

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各法人单位虽然进行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但受人员数量、评价时间、评价范围及专业技能等因素限制,无法保证做到全面、客观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做出评价,工作效果不理想。存在部分自评和抽评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达不到提升管理水平,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应结合各法人单位的业务特点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底稿,抽调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评价组集中开展自我评价工作,抓好内部控制缺陷的确认和整改,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整改工作当成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考虑采取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协助的方式开展工作。

⑤内部控制体系尚不能完全符合指引要求。(表4)

3 结语

随着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开展的管理提升活动的推进,各中央企业越来越重视规模扩张与效益增长的并重。ZT集团开展集团管控,既不能闭关自守,徘徊不前,也不能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的管控模式,必须结合自身集团企业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其它企业的经验,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集团管控体系,开展卓有成效的内控管理。一方面,研究我国中央企业开展集团管控的规范化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把一些实践中开展集团管控的好办法、好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推动集团公司管控工作的持续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耿建新,宋常.审计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熊筱燕,罗建玉,王殿龙.会计控制论(第1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彭文兵,马新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第1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朱荣恩,徐建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第1版)[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6]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柳絮,刘小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8]滕青,俞雪华.管理咨询(第1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9]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4):54.

[10]闫培金,王成.企业内控经典案例(第1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杨平波.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精要(第1版)[M].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

[12]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阎达伍,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36.

作者简介:

孔德明(1983-),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人,管理学硕士,注册会计师,工作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实务内部控制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