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职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2014-09-01 19:13赵展
关键词:建议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高职培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职教育培训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是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的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以实践为主开展人才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是其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重要力量。

1 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职教育近年来始终面临着生源危机。高职院校处于高考招生链的末端地位使高职教育的生源问题突出。另外,国内的高职教育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各大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要想争取更多生源,提高办学质量,必须注重内涵建设,发展特色专业。因此,高职教育应当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未来建设的一个新方向、新领域。

高职院校具有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资格。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都按照学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基本不承担培训职能,这其实束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才能构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两者在本质上、规律上、观念上是一致的,这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因此,虽然现有体制下没有明确说明,但是高职院校具有进行各种企业和社会培训的资格,能够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应在培训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

2 高职院校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优势

首先,具备师资优势。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要求“双师”资格,并且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伴随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各高职院校都对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确保培训师的专业知识实时更新,提高其专业水平,确保培训效果达到预期要求。

其次,具备培训硬件设施优势。高职院校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机房、实训中心等场地和设施完备,这些先天有利条件是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培训很难具备的,特别是多媒体教室和实训中心对于培训来说非常重要,让教师讲授和学员操练技能更为直接,两者对培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职业技能鉴定优势。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拥有丰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资源。能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行相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后直接考取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实现培训完即上岗。

最后,校企合作推荐就业优势。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样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各高职院校都有丰富的企业合作资源,甚至有直接为某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订单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过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利用学校与合作企业这个平台较顺利就业,缩短了就业路径,也能使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目的的实现。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职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的几点建议

3.1 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

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由政府为主导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尽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政府扶持,将学院建设成专业性培训基地,继而结合各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组建独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部,由学院的院级领导牵头,打破原有的系别建制,配备专业培训讲师,建设专职培训管理机构,承担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从规划到培训市场开发再到培训教学最终指导就业等一条龙的管理任务。

3.2 做好培训前的前期分析、调查和预测

现有转移培训最常见的模式是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信息的发布,学员报名参加培训,之后凭借所学自主择业。这一过程明显存在政府主导性,学员的参与度低。因此出现培训内容不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农民参加培训并不能获取他们希望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进行培训工作时,应当重视前期培训需求的调研,使培训具有相应的方向性,坚持培训与岗位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理想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3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首先,如上文所述应当在调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培训内容。其次,在确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时,应当由专家、教师、用工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代表进行研讨,制定统一的标准,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匹配的标准,并形成标准化、指导性文件以期实现长效性。再次,在培训内容上应当突出人文素质的养成培训,这是训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软技能,如针对《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基础以及礼仪培训,这可以改变人们对于农民工的传统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受训人员具有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的生活技能,更有促进转移人员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技能等,能使其快速进入角色,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这应是高职培训的最大特色。

3.4 创新培训模式

首先,可以采取跨专业的综合培训。与企业制的培训机构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在于其浓厚的学术氛围,除此之外,在跨专业学习方面,高职院校丰富的学科门类和专业体系也可以为参训者提供多学科的综合培训,比如融合金融学、营销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学科理论,针对农产品进行设计、生产、销售、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各方面专业理论的培训。

其次,菜单式培训。由于不同的受训主体培训目标不同,受训时间长短不同,因此同一培训项目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须按照菜单式模式设计培训科目,根据培训主体特点进行排列组合,编制最优可目标。

再次,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不同于高职院校针对在校生进行的一般的长期、系统的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期限往往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技能岗位要求确定,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培训模式,如“订单式”、“基地式”、“培训券式”、“巡回式”、“远程式”和“精英式”等培训模式都是取得较好效果有推广意义的模式。

最后,还可尝试开展互联网远程教学。高职院校联合农村社区建立教学培训点,由社区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各自的网络教育培训点进行远程教育培训,这样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培训,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解除了他们对集中培训费时费力的担忧,可以大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3.5 重视培训信息的发布与宣傳

高职院校转移培训部在培训课程实施之前,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通信、传单、展板、画报等媒介广布培训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实时性,确保广大农民及时获知信息内容,参考现实条件选择培训内容,进而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振东,李海洋,俞建雄,等.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9(05).

[2]朱召萍,于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运行机制及其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崔少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价值工程,2014(14).

基金项目:

此文为2014年河北省劳动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课题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RS-2014-1109。

作者简介:

赵展(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建议答复应该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