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探究

2014-09-01 04:44杨子文张会月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矫正

杨子文 张会月

摘要: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对于儿童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熏陶启蒙作用。2.学校教育方式不当。教师歧视差生,造成师生对立。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改变教育方式,热爱学生。

关键词:不良品行;形成因素;矫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6-01

不良品行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小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偷窃

偷窃这种品行,是一种严重的学生违纪行为。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缺乏“物品归物主所有”的观念,常常把别人的东西随意拿过来占为己有,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教育,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家校联合及时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孩子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教师、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开始时,孩子多是盗窃家人的钱、财、物,大多容易得手。初次偷摸时,儿童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知道偷摸是“坏孩子”的行为,担心被发现后受惩罚,因而感到焦虑和害怕;另一方面又不能抗拒物质的诱惑,不能自制,俗话说:“小来偷针,大来偷牛”。因此只要予以重视,杜绝初次不良行为,并向孩子提供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正当需要的途径,问题一般不难得到解决。

另有一种特殊的偷窃行为称“偷窃癖”,归类到冲动性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是设法将偷来的东西隐藏起来、丢弃或暗地送还原主。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有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偷到东西后,又有极大的轻松感。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出现偷窃欲望。有的是受环境影响是为了经济利益,曾有这么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几乎是男女老少都会偷东西,合伙到集市上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不受到影响吗?有条件的应该对有偷窃癖行为的儿童应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帮助,可应用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予以处置。没条件的只能是学校和家庭多加教育正确引导。

二、说谎

孩子撒谎多是因为避免挨打而做的不得已的选择,只要有一次从撒谎中得到甜头,撒谎的作风就可能被固化下来而成为一种习惯,以后不想撒谎都不由自己了。有的孩子的谎言不是有意的。比如一个很小的孩子在表述一件事情时,说的和现实不符,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所以表述的结果与实际不符合,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对此也不必担心。但大点孩子撒谎的原因和目的很简单,为了获得和达到某些个人目的,比如为了玩游戏骗钱或是买零食、玩具等,就靠虚报学校多收家长资料费的办法,或是说学校要收什么什么钱来骗取钱。有时候为了讨取家长的欢心和信任也会撒谎;或为了逃避更严厉的惩罚,或者至少目前得不到惩罚,都会去撒谎。但无论怎样,撒谎如果不是由于语言表达和认识能力的问题,那一定有心理及精神方面的问题,而这所有的后果更多是由于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

表面上看,一时的打骂让孩子看起来似乎听话了许多,但孩子并没有心情和动力去寻找错误的原因,想的最多的是下次怎么避免这顿皮肉之苦,那么一旦出了差错,在对方可能实施暴力打击的矛盾顶点时,只有施展迂回的策略,这样可以对自己的肉体做最大的保护。当然如果骗局没有被揭穿,就万事皆休,如果败露了,那也是以后的事了,到时候再说吧。虽然孩子也能意识到撒谎的后果———即可能受到的打击会更暴烈,但为了眼下的安宁,也就不惜铤而走险。在另外层面来看,撒谎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避免更严厉的惩罚而采取的避害就利的方式,并不仅仅是怕挨打这种原因,根本上有的时候是由于品质的问题。作为老师和父母,平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说真话更轻松、更简单,不需要费心思去编造谎言,不需要心惊胆战地怕被揭穿。

三、逃学与离家出走

逃学起初都是因为贪玩、完不成作业害怕老师批评、厌恶学习也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有的是受到严厉惩罚后,以逃学来显示对家长和教师的反抗。当儿童面临着一边是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申斥及同学的轻视,一边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打骂的双避冲突情境,而自己又不能有效地应对时,逃学就是他的最佳选择了。逃学后如果受到逃学同伴的接纳或是受社会上闲逛人的诱惑,从而能满足平时在校内不能满足的归属需要,或是玩上游戏机之类而感到比上课有趣,则逃学就形成了习惯,发展成不良品行。离家出走多由于遭受父母的严厉惩罚,学习成绩不良怕见父母,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家庭中受到歧视与虐待,于是或投奔亲友,或乘车到处流浪,露宿街头。

小学生模仿性强,影视中人物的示范作用、坏人的引诱都是可能的诱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父母要及时弄明原因,因教师的原因,教师要转变观念,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要热爱每个学生;因家庭的原因,父母要消除亲子隔阂与误解,与孩子沟通,使孩子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要进行思想教育,不要采取家庭暴力,提供保证,说服孩子回家,并从根本上改变家庭中的人际氛围;或允许孩子在亲友家暂住一段时间,再回校学习,防止多次出走。

总之,形成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我们的教育策略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优化教育环境,才能矫正小学生不良品行。

猜你喜欢
矫正
攻心治本开展社区矫正
未成年缓刑犯社区矫正中强制亲职教育的制度构建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论我国社区矫正之完善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社区矫正应吸收被害人参与
社区矫正之教育矫正工作规范化思考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百名[五老]献爱心 社区矫正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