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2014-09-02 20:59李桃兵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26期
关键词:朱光潜艺术化情趣

李桃兵

【名家简介】

当今社会道德的滑坡,人心的浮躁,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人们在反思、摸索之后将目光投向了20世纪为数不多的几位享誉中外的饱学之士,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到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办法。于是,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读大师作品成了时尚。与此同时大师们的文章也成了高考的热点内容。朱光潜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中国为数不多的美学大家,著名的翻译家。他的学术作品及译作成为了人们的精神生态园,他简单而虔诚的学术人生更是成为了人们的人生路标。他早年有很多作品与青年交流思想,畅谈人生。他的《致青年的十二封信》曾在青年中广为流传,一时间洛阳纸贵。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高考试卷考到朱光潜先生的作品,更有两省试卷考到他的同一篇文章的奇事。可见阅读朱光潜先生的作品,是高考备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选文1

伟大的孤独

诗人的孤寂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选自《无言之美》)

含英咀华

伟大的灵魂总是孤独的,然而人们总难深究其中的原因,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本就是难捉摸、飘忽不定的,更是难以言道的。朱光潜先生却能将他的如椽大笔,化作一枚绣花针,条分缕析出诗人的伟大灵魂孤独的原因。文章笔法细腻而又不显烦琐,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说理让有人眼前一亮、柳暗花明之感,丝毫没有理论家故作高深的玄虚。文中古今中外的举例说理显示出朱光潜先生对学理的深思熟虑,更显示出大学问家的独特魅力。

思考练习

1.简要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曲愈高,和愈寡”?

3.“诗人的孤寂”表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诗人孤独的原因?

选文2

艺术的生活

人生的艺术化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和谐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惯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选自《谈美书简》)

含英咀华

多数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是世俗之人的生活,与艺术不沾边,事实并非如此。做完工作看看报纸,吃完晚饭看看电视,很多时候就是在追求艺术的欣赏与享受。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艺术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欣赏艺术,却并不追求自身生活的艺术化。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丰富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人生艺术化的重要性,并在读者面前铺就了一条实现艺术人生的通衢大道,带领读者进入到艺术与美的新世界。

思考练习

1.画线句子“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众多,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3.根据文意,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4.联系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慢慢走,欣赏啊!”的含义。

【精彩片段】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今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谈读书》

猜你喜欢
朱光潜艺术化情趣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