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真实: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初探

2014-09-02 19:22刘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小学科学

刘玲

摘要:虚拟的情境经常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师生共同得到提升。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小学科学课堂实例,提出了判断和达成教学情境的真实性的方法和途径:真实的情境必须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内在或外在体验,从而有效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情境;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小学科学;虚拟情境;真实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90-02

为了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特定情境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无论从学科要求、学生特点,还是从新课程理念角度来看,情境教学都为小学科学课添加了不少亮点和活力。然而,从教学实践看,我们科学课的情境设置带有明显的双重性。让我们从平时一节常态课开始。

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小节“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为了实现“知道很多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类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懂得保护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一教学目标,我们通常设置以下教学情境。

【案例情境】

1.学生的前期工作是:调查自家一个星期一次性用品使用量。比如:易拉罐,奶瓶盖等,从而估算一年需用掉多少这样的资源。并在上课前进行交流。

2.观察人类开采矿物的图片,讨论开采方法,出示各种矿物存量及可使用年限,让学生基于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明白:资源的数量有限,用得多,剩下的就少。

3.介绍矿物资源形成过程,让学生谈看法:资源很珍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此情境中,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该情境是服务于预设教学目标的,要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对此情境的内在情感体验至关重要,是此情境的教学目标定位。

第二,让学生做一些前期工作,了解矿物用途,感受矿物用量之大。这一点贴近新课程倡导的生活化理念,是此情境的新课程理念定位。

第三,此情境试图利用数据、部分矿物形成过程的资料来引起学生内在情感冲突,是此情境的内在情感价值定位。但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总是心平气和地交流:矿物很珍贵,我们要如何保护资源。讨论完则是较长时间的课堂沉默。究其原因,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学生来说虚拟的情境。为什么某些情境下教与学效果会很好,而某些情境下效果不好呢?我认为:只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师生共同提升。教学情境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并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到底如何判断和达成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呢?

第一,真实的情境必须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内在或者外在体验,从而有效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情境。从学科本质上讲,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授这门课程,不仅要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例1的情境中,学生没有“资源数量很有限,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体验,因此谈不上真实的情境。

第二,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这一点并不是说真实的情境就一定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而是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且有一定的生活化素材。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将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学生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虽然它们不一定真实发生过,但对学生来说恰恰是真实的。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堂不时充斥着以教师自身生活替代学生生活的情境,这是虚拟情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妨以例1情境为原始案例,作一些变式。

【变式情境】

1.学生了解矿物价值和开采方式。

2.教师事先在教室各个角落藏固定数量的矿物(写着矿物名称的纸条)。活动要求一:规定时间内看哪一小组找到的矿物多。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尽可能多地采到矿物,学生翻箱倒柜,你争我抢。

3.时间到,开采活动暂停。接着,要求二:你找到多少?找全了吗?再找找。学生再次开始艰辛地开采活动。

4.时间到,开采活动停止。提问:无论大家开采了多少矿物,我们进行了似是而非的开采,你有什么感觉?

这样设置情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大家争先发表感受:“矿物无处不在。”“有的容易开采,有的很难。”“开始时比较容易开采,因为矿物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少,太难找了……”学生的“小宇宙”正急着爆发,教师在这个时候只要稍加引爆就可完全达到预设教学目标——自然界的矿物随着人类大规模开采,数量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基于此生长点,随后的教学顺水推舟,一气呵成。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即使我们创设的课堂情境做到了源于学生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还不能说完全是真实情境。如果课堂情境只属于少数特质学生群体的生活化素材,那就只能引起少部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它还是属于虚拟情境。如,我们在《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的教学中会引入这样的例子:坐火车时,感到自己的火车开动了,等到旁边的火车离开后才发现自己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旁边的火车在运动。以此来说明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一样。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乘过火车,在乘过的那部分学生中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认真体验过这种错觉。

我们不妨利用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的素材和背景来重现这一现场感觉。

【变式情境】

视频1:站在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录下眼前的情景。学生观看,置身于视频1的情境中。问:你看到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视频2:坐在高速行驶的小汽车内,录下眼前的情景。学生观看,置身于视频2的情境中。问:这时,你看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问:刚才看到的静止的物体,现在却是运动的,这是怎么回事?视频1和视频2有着本质区别,教师非常注重情境的临物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所有学生真切体验到依据不同参照物能形成不同判断。在真实的认知矛盾中,再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达成对“参照物”概念及特点的深入感悟。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情境创设直接影响到课程功能的有效发挥。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创设真实课堂情境的要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不断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从而有效实现科学课的功能,让我们的科学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小学科学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