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谈宜兴吴家

2014-09-03 08:46郑诗亮
博客天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吴祖光

文 / 郑诗亮

吴欢谈宜兴吴家

文 / 郑诗亮

吴氏家族在常州是地方望族,最为人们熟悉的、画家吴欢的父母吴祖光、新凤霞伉俪,不过是海面上的冰山小小一角而已。

问:吴氏家族在常州是地方望族,大概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

吴欢:根据光绪年间所续的家谱,吴家从五百年前明中期始就是江南大族,活跃在常州府宜兴一带。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吴仕所建的楠木厅,至今还坐落在宜兴市中心,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三进院子只剩了一进。

明清四百年间,吴家一共出了四十二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吴瀛的直系先辈中,有大学士吴宗达,还有明朝时因给张居正上夺情疏,被皇帝廷杖打得皮开肉绽,却死不低头的翰林院掌院翰林吴中行。

吴家人自明朝起便喜爱收藏,著名的《富春山居图》明朝时就是收藏在吴家的,专门有个小楼来供奉它,还请董其昌题了“云起楼”三字。后来,吴氏先人吴洪裕在他临死时,拿这张图来“火殉”,烧成了两截。据《宜兴县志》载,当年唐伯虎、沈周等人,也常来宜兴,住在吴家饮茶谈天、赋诗作画。此外,扬名中外的宜兴紫砂壶也发端在吴家,制作紫砂鼻祖“供春壶”的供春是吴家的书童。

问:说到您的家族,我们最熟悉的,除了您的父亲吴祖光,便是您的祖父、创办故宫博物院的吴瀛了。您能谈谈他的情况吗?不妨再往前追溯一下吴家先辈。

吴欢:吴瀛字景洲,生于1891年,1959年去世。他自幼便随以办教育出名的祖父,也就是我的高祖吴佑孙(号殿英)在浙江平湖书院读书,打下了诗文书画的深厚底子。我在家谱中查到,高祖吴殿英年轻时曾因军功保举六品衔赏戴蓝翎,说明他不仅是文官,也通军事。接着吴殿英升迁候补知府署理钱塘,然后被老上司、湖广总督张之洞请到湖北办学。此时,吴瀛的父亲吴琳(字稚英)已经先去湖北为官了。吴殿英、吴稚英父子同入张之洞幕府,主要是参与策划洋务运动,协助张之洞改革晚清新政。改革的主要工作,是兴办新式教育,以及创建军校,培育后来的湖北新军。吴瀛随着祖父、父亲来到湖北,1904年13岁的时候,进入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方言学堂英文专业就读,成了中国最早的少年大学生。客观地说,这里面有走祖父和父亲“后门”的成分。

吴瀛的同班同学中,有一位比他大11岁的同学易培基。此人当过黎元洪、孙中山的秘书,参加过辛亥革命,做过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最早支持毛泽东革命,被毛尊为“后台老板”,特批毛赴上海参加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来又做了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由于和易培基的这场交情,吴瀛一生都活得很不开心。此事我们后面再谈。当时吴稚英有位同僚常来吴家做客,谈论军事、教育问题,此人就是后来出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易培基正是在吴家拜识了黎。黎元洪见他少年老成,谈吐不凡,颇为欣赏,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把易培基叫去当了秘书。这对易培基以后的仕途大有益处,应该算是得吴家之便了。

问:吴瀛的母亲出自常州庄家,家世也是很显赫的。

吴欢:吴瀛的母亲叫庄茗史,字瑜厦。常州庄家是状元世家,地道的书香门第,清朝时的声望比吴家尤有过之。吴庄两家的联姻,正是典型的“门当户对”。

吴瀛的父亲吴稚英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吴瀛在家中男女大小排行是老三,男丁排老二,却是母亲庄氏最喜欢的儿子。庄氏一直到死都跟着吴瀛一起过。我从小就知道曾祖母极有威严,能诗擅画,是位才女。父亲吴祖光即由我的曾祖母带大。吴瀛和我的曾祖母最亲,待她像老佛爷一样。

我曾祖母的三弟,也就是我的曾舅公庄蕴宽,是一位值得介绍的大人物。他既是民国元勋,也是故宫博物院创院的重要后台。正是他在1925年被推为故宫博物院庆典主席,向全世界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我曾祖母是她父亲庄士敏的次女。庄家庄士全、庄士敏兄弟把女儿分别嫁给了瞿家和吴家。庄士全将女儿嫁给了江西知县瞿酉同,他的外孙就是瞿秋白。而庄士敏的外孙就是我的父亲吴祖光。所以,瞿秋白和吴祖光是表兄弟。瞿秋白小时候在常州庄家读私塾,早年赴北京求学,也是先去庄蕴宽家报到,由庄给予资助。我家和共产党的渊源,也正是从庄蕴宽这里开始。

此外,庄士敏还将三女庄曜孚(民国时著名女画家)嫁给湖南官宦子弟陈韬,生女陈衡哲。陈衡哲笔名莎菲,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留美女学者、“北大”第一位历史系教授,曾被胡适追求,后来嫁给了孙中山的科学秘书任鸿隽。而陈韬的长兄就是晚清新闻界反清主将陈范。陈范是孙中山的好友,也是“苏报”案的主角,曾因发表邹容文章《革命军》而被清政府镇压,后被暗中支持革命党的江苏道台俞明震所救。俞明震是俞正声的曾祖父。而被毛泽东誉为革命母亲的陈云凤(其子是著名烈士夏明翰)则是陈韬的侄女。

画家、书法家吴欢。

1986年3月,北京,吴祖光,新凤霞妇夫妇在作画。(摄影:唐禹民)

问:吴瀛和他的舅舅庄蕴宽的关系非同一般,后来还做了庄蕴宽的秘书。您能否谈谈庄蕴宽其人?

吴欢:庄蕴宽(1867~1932),字思缄,号抱宏。他道兼文武,不但以书法名世,更作为广西新军的创始人享誉军界。他曾在广州任常备军统领,又去广西梧州任知府,后又接替郑孝胥任广西边防督办,在广西创办了十一所军校和学校,是公认的广西新军创办人。后来的名将蔡锷也是他的部下,是他从日本挑来广西的军事教官。而国民党桂系将领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都是庄蕴宽培养的童子军,对他尊重有加。庄蕴宽还健在的时候,广西当地的士绅和军界就为他立了两块纪念碑,一块是工商界、学界、妇女界为他在龙州立的《去思碑》,另一块是广西督军陆荣廷率领全体官兵将士为他立的《庄公蕴宽纪念碑》,足见庄蕴宽在两广的地位。

根据黄兴日记和孙中山密友冯自由日记里的多处记载,证明庄蕴宽作为清朝知府级官员,早在1902年便明确宣布支持革命党,是最早觉悟的清朝高级官员。换句话说,当时黄兴在两广、两湖闹革命,庄蕴宽是他的托,而且庄蕴宽曾多次在危难时刻拯救黄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辛亥革命爆发、南北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袁世凯派冯国璋领兵打到武昌城外。正是庄蕴宽作为江浙沪总代表,带着外甥兼秘书、刚满20岁的吴瀛冒死赶到武汉南北战争前线,先去武昌城里会见黎元洪,敦促他停战议和,又乘小火轮去汉阳最前沿的火线上看望挚友黄兴。

年轻的吴瀛跟着舅舅目睹此情此景,自然受教非浅,了解了革命之艰难。

问:黄兴是职业革命家,庄蕴宽是清朝士大夫,在岁数上又相差了几乎一代人,但他们却能同声同气。

吴欢:事实上,黄兴跟士大夫阶层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感情甚至深过革命党。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国的建立,没有全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合力赞助,根本无法实现。晚清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所控制的两广、两湖,是改革思想的发源地,又是洋务运动的中心。黄兴是湖南人,出身张之洞的两湖书院,又是张之洞选派赴日的官费留学生,所以他属于士大夫官宦体系培养的接班人,在情感上是可以信赖的。可以这样说,正是黄兴把清朝整个官宦士大夫体系都策动起来支持革命党,最终建立了民国。

说到这里,要引出一位我家的重要姻亲,就是张之洞身边的首席幕僚赵凤昌。赵凤昌是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期间的主脑人物,在当时就有民国产婆、山中诸葛之称,连孙中山、袁世凯都时时向他请益,对他很倚重。

赵凤昌是常州武进人,他是诗人赵翼的后辈。他的夫人洪氏,是学者洪亮吉的孙女。洪亮吉娶的是庄家的媳妇,是庄家的女婿,洪夫人是庄蕴宽的表姐。所以,赵凤昌是庄蕴宽的表姐夫,也就是我祖父吴瀛的表姨父。2009年10月,国家图书馆出版了一套十卷本《赵凤昌藏札》,收录了两千七百余通赵凤昌与当时名人来往的亲笔信札,其中有一批辛亥革命要件档案,包括孙中山、黄兴、袁世凯本人向赵凤昌讨教的通信,以及赵凤昌亲自策划制定的民国政府内阁部长人事安排的原始草稿。与赵凤昌通信最多的有两位,一位是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南通人张骞,有八十多通;另一位就是庄蕴宽,有七十多通。事实上,辛亥期间庄蕴宽就住在表姐夫赵凤昌上海惜阴堂家中,根本不必通信。这七十多通信,都是出差在外写的,庄蕴宽遇事必同赵凤昌联络。

在南北议和时期,吴瀛跟着舅舅庄蕴宽在赵凤昌的“惜阴堂”中,亲眼见到孙中山、黄兴、张謇、宋教仁、唐绍仪、伍廷芳、熊希龄、章太炎、汪精卫、陈其美、吴稚晖、谭延贻、蔡元培这些人来到这里,由赵凤昌管吃管住,或谈判,或争论,有时甚至彻夜不眠……这里的情况,由赵凤昌随时通知身在北京的袁世凯,以求达成共识,而袁世凯的首席幕僚洪述祖正是赵凤昌夫人洪氏的亲弟弟。可以这么说,在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尚未建立这一时间段,赵凤昌的“惜阴堂”,实际上是全中国的政治中枢,“中华民国”就在这里诞生。于是“惜阴堂”被当时众多大人物称为“产房”,赵凤昌被称为“产婆”。1912年元旦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时,正是庄蕴宽陪孙中山从上海乘同一列火车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庄蕴宽被任命为江苏省都督,成了实权大吏。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首先亲笔函请赵凤昌做枢密顾问。但赵凤昌不愿入仕,坚称身体有恙,婉拒了孙的邀请。

吴祖光(1917~2003),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导演。(摄影:陆中秋)

有必要强调的是,赵凤昌、庄蕴宽尽管在民国建立时全力支持孙、黄革命党,但他们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佼佼者,并未参加革命党,坚持君子不党的操守。所以,在孙中山把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之后,袁世凯为借重庄蕴宽的南北人望,又请庄赴北京担任都肃政史。此时是1913年,吴瀛的父亲吴琳刚刚过世,他陪同母亲跟着舅舅庄蕴宽来到北京工作,住在庄家。由于有舅舅的背景,吴瀛初入仕途便得到了非同一般的礼遇与关照,直接进了北京市政府(当时叫北京市政公所),先做职员,后迅速提为“坐办”。官阶虽不算高,却非常重要,管理紫禁城里退位的逊帝溥仪,即在吴瀛职守之内。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在青年时期就担任“紫禁城接收代表”,参与了创建故宫博物院。

问:吴瀛入仕起点这么高,除了舅舅庄蕴宽照顾,还有别的原因吗?

吴欢:当时的民国政府刚从清朝转换过来,不缺高阶位的官吏,有资格的大人物太多,都来争抢为数不多的空缺。中低阶位的职务竞争却有新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西兼通,也就是说要会英文。吴瀛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国学教育,又是英文专业科班出身,再加上跟随舅舅做过秘书,有一定的官场历练,自然从竞争中低阶职位的年轻人里脱颖而出了。这也让舅舅庄蕴宽面上有光。

我的父亲吴祖光便是1917年在庄家出生的,小名韶韶。庄蕴宽为我父亲这个甥外孙写过一首诗:“韶歌清澈又玲园,此是新生雏凤缘。寄取初三天上月,一弯眉似我参禅。”非常神奇地预言了我父亲和我母亲新凤霞的姻缘。

后来袁世凯称帝时,约法会议的60名议员有59人投票赞成,只有时任都肃政史的庄蕴宽反对,还上书袁世凯。据史料记载,庄蕴宽上书痛陈帝制不可为,民意不可假,时代潮流不可拂。提出三条:一、取消洪宪年号;二、撤销大典筹备处;三、参政院没有必要,应立即闭会。袁世凯勃然大怒,把原函掷回,庄蕴宽一看事已至此,也就辞职而去了。为避免追杀,他化装从天津潜回了上海“惜阴堂”,与表姐夫赵凤昌一起联合蔡锷、冯国璋及各省都抚,策动全国性的反袁浪潮,终使袁世凯复辟帝制彻底失败。后来,因反袁有功,庄蕴宽又被段祺瑞执政挽请回京,担任审计院长这个民国要职。

问:当时的吴瀛在做些什么呢?

吴欢:吴瀛那时正任北京市政府坐办,亲眼目睹北洋政府一个个总统走马灯似的轮换。但他终究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些事与他关系不大,倒是他自己在北京市政府任上,管理紫禁城里的溥仪才是他职守所在,那可真叫如履薄冰。张勋复辟事件已经把吴瀛吓得不轻,接着康有为又以秘信策动溥仪复辟,还写出了完整的复辟方案,甚至列出了三十个清朝老臣,人各不同,各有所用,跃跃欲试准备谋反夺回天下。溥仪自己也颇不安分,经常偷东西、捣乱。这都让吴瀛十分为难,因为一旦出了大事,第一个撤职查办的就是他自己。于是他屡屡上书高层,希望按清室退位时的协议,把溥仪请出故宫,搬到颐和园。但他人微言轻,最后只能徒唤奈何。

除了北京市政府坐办一职,吴瀛还兼着内务部警政司(当时的治安管理最高机构)第三科科长。他接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清朝热河行宫,把那里的全部文物、书画运回北京,安置在紫禁城内,设立古物陈列所,建金蕴楼贮藏,布置文华、武英二殿陈列。这是大内古物第一次公之于世。

此后,吴瀛又先后三次参与编纂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当时距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的1925年还隔了十一年。在这个意义上,吴瀛可谓中国文博事业最早的开创者。

问:您的父亲吴祖光和母亲新凤霞在建国初期,堪称文化艺术界的神仙眷侣,是很风光的。

吴欢:我父亲1945年在重庆编《新民报-晚刊》副刊,首发了毛泽东《沁园春·雪》,极大地提升了共产党的正面影响力。周恩来为这事多次说:“吴祖光是我在文化界最好的朋友。”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因为太忙,没去成我父母的婚礼,主动提出在中南海家里为我父母补办一次小型婚礼,还请了老舍、曹禺两家人作陪。这件事,是曾任周恩来秘书的郭英告诉我的。当时北京城最大的文化时尚沙龙,就在我们家的四合院,叫“二流堂”,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郭沫若、夏衍、老舍、茅盾、巴金、曹禺、叶圣陶、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裘盛戎、侯宝林、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还有香港的夏梦、李翰祥等等文化名人,都来我家玩,董必武、何连芝、康克清、贺龙、李富春、蔡畅、陈毅、杨尚昆等,也都是我们家的座上客,大家聊的都是诗文书画。但后来先反右,再“文革”,这些都没了。所以,我一直说,“文化大革命”是“没文化”彻底要了“文化”的命。出了问题,先怪罪文化,这样的蠢事应该彻底结束—没文化才是一切罪孽的源头。这种历史情况发端于清末民初时“激进派”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概否定,如胡适的“全盘西化”、“砸烂孔家店”,又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说的传统文化就是“吃人”,这些都属于过激言论。实际上,回看一下中国历史,你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绝不可抹杀的,而这些精华,绝大部分是由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来创造的。哪怕有一段时间这种传统被颠覆,最终还是会回归的。现在就到回归传统的时候了。■

来源 / 《东方早报》,2014年1月12日

显赫家族

吴欢,著名作家、书画家,出生于中国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族。曾祖父吴殿英为湖北新军的重要创建人,在辛亥革命中帮助孙中山、黄兴推翻清朝,结束了5000年封建统治。祖父吴瀛,乃中国故宫博物院

创办人。

父亲吴祖光,为当代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母亲新风霞为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

猜你喜欢
吴祖光
“霞光夫妇”的爱情
幽默
老舍自掏腰包帮挚友赎藏画
新凤霞很会“撩汉”
新凤霞很会“撩汉”
他们曾经这样爱过
吴祖光与“国贸案”
霞光之恋
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坚贞爱情
几生修得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