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余立中:中国教育改革应鼓励多样化的探索

2014-09-03 17:50张明艳
留学生 2014年8期
关键词:纽约大学留学生上海

张明艳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校长。1989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回国创建我国第一个环境磁学实验室。曾先后担任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身为学校掌舵者,俞立中认为大学校长可以有不同风格,但“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是最根本的问题,他一直坚持“学生为本”,从没有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获得“亲民校长”的美誉

上海纽约大学,第一所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自2012年正式挂牌,便在探索中前进。正如俞立中校长所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去复制,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很正常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解决问题,就是探讨在这个模式下怎么能把好事做好。”当《留学生》记者拨通俞立中校长的电话时,他正在忙碌地“解决着各种问题”,通话不时被打断。

俞立中,共和国的同龄人。读高中的时候遇上“文革”,在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度过了自己的十年青春。正是这十年青春的流失,使得俞立中在以后的日子里格外地珍惜时间、把握机遇。当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正好有学校推选出国学习的机会,俞立中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表现,赢得了出国深造的“飞来横福”,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到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的学生。

由于世界银行贷款只提供一年的留学经费,为了能够完成博士学位研究,俞立中一直在努力争取奖学金。所幸,在一次茶歇时间,他结识了时任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主任的环境磁学创始人Frank Oldfield教授。在交谈中,俞立中的专业思考和素养打动了Oldfield教授。他主动提出让俞立中转到他的门下做研究,并且帮助俞立中顺利申请到了英国海外留学生奖学金和利物浦大学奖学金。

“出国前,我就是打算在国外真正学到点东西,增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回国后能够更好地工作,为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些贡献。我绝对不是说漂亮话也不是说大话,当时就是那么想的,很简单很单纯的想法。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原来没有学习机会,有了学习机会,而且又有那么好的出国深造机会,总会希望能够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学问,能够对国家发展做些事情。”俞立中告诉《留学生》记者,他当时迫切想把环境磁学这门新兴学科引到中国,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1990年,已拿到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的俞立中回到国内,创建我国第一个环境磁学实验室。此后,磁性测量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被应用到很多领域。

不过,在学术界颇有建树的俞立中,事业并没有被科学研究所限制,“本来我一直想做一名教授、一名科学家,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走到了学校的管理岗位,而且就走不出来了。”俞立中曾先后担任过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现在又成了上海纽约大学校长。身为学校的掌舵者,俞立中认为,大学校长可以有不同风格,但“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是最根本的问题,他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没有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从“亲民校长”这个学生们给出的美誉中便可感受到他的魅力。

从“飞”来的留学机会,到师从Frank Oldfield教授,再到执掌高校,俞立中多次向《留学生》记者表示“我觉得还是蛮幸运的”。其实,我们知道,机会永远不会垂青于等待者,正如俞立中所说的:“这些机会确实与自己积极思考,勇于面对挑战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我是不可能有这个机会的,他(编者注:指Frank Oldfield教授)也不会欣赏我。”

研究生,我不是找你来打工的

留学生:回国后,你曾先后担任过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你是如何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应用到中国高校的?

俞立中:单是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来看,中西方的大学教育是存在着很多差异。我一直跟我的研究生讲,学习主要靠你自己,别指望导师一步一步来教你,别指望导师给你讲系统的理论知识,你只要认真听、被动接受就可以了,这是不行的。大学教育是给了你们一个机会,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给了你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这个机会包括时间、设备、学习环境、实验室、图书文献、科研项目等等,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学习资源,关键看你怎么用好这些资源,要自己去思考和安排。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自己提出,而不是导师要你研究什么。只有自己提出问题,才会有思考、有兴趣、有动力。导师可以告诉你,这个思路基本正确或是有缺陷,或建议需要完善的地方。

刚回国时,有研究生会问我,“老师,我做什么题目?你有什么题目让我做?”我就非常纳闷,又不是找你来打工的,培养研究生需要从头开始把整个科研的过程来一遍。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怎么发现问题,就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学科不完善的地方,或者发现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才能提出假设,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发现问题也许比解决问题更难。所以,一定要确立起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我觉得这正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大问题。

至于讲到当校长,那是一个完全偶然的因素让我走上了学校的管理岗位,而且走进去就出不来了(笑)。不过,我在国外的经历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对我作为一个大学管理者来讲,那都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例如对学校发展战略、国际化进程、学术民主、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中的沟通交流等问题的关注,这些都涉及大学的本质。国外的学习经历,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慢慢会形成一些想法,会不知不觉地在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我会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东西,或者比较适合的东西,用到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中。

留学生:在你看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俞立中: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理念和目标,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样一所中外合作的大学,我们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我们合作办学的双方或多方,不能够形成一些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的话,很难把这件事情做成或者做好的。当然,有了共同的理念和目标,更需要的是沟通和包容,一定要充分沟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因为毕竟是有差异的,文化的差异、制度的差异是放在那里的,如果我们不充分沟通,不能相互理解,不能用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不同或取得共识的话,是没法运作的。

通识教育是人的教育

留学生: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一所由中美合作举办的大学,其教育理念与你之前所担任校长的大学有何不同?

俞立中:很不一样。它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跟我们传统高校是很不一样的。办这么一所学校,本身就是一项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多元文化、不同的教育体制、甚至不同的政治体制汇聚在一起办一所学校,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没发生过嘛。所以,大家碰到问题不要觉得奇怪,我们的责任就是解决问题,就是探讨在这个模式下面怎么能把好事做好。我们每一个人,包括领导、管理人员、教师,首先都必须是一个good learner,是一个好的学习者,我们不能把自己过去的经验简单地用到今天的这个学校里来,因为它不一定可行。所以,第一,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是一个好的学习者,把自己放到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做工作。第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是一个好的交流者。如果我们不能够经常地、很好地交流、沟通,任何一件事情,哪怕一句话,都会造成误会。因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我们的行为方式都有差异,不同的文化有差异,所以一定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相互理解、取得共识。第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是一个好的合作者,就是要学会包容,学会妥协,互相习惯,包容不同意见,做大家都能接受的事。我们是在办一所新的环境、新的体制下的大学,大家都必须是好的学习者、好的交流者、好的合作者,才能够让这所学校平稳、健康地发展。这是基本前提。

另外,我们学校的定位目标很高,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样的目标给学校的架构和各方面工作增加了很多压力。实际上,建一所学校相对是容易的,但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确实有很多困难的地方,但应该说我们的起步还是相当不错的,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比较顺利。可以这么讲,上海纽约大学从一开始就实现了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体系的预先设计,这是构成一流大学的最基本要素。这个基础是不错的,一所大学刚开张就能做成这样,很值得欣慰。

留学生:上海纽约大学在教育模式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创新?

俞立中:与国内高校相比,上海纽约大学至少有六个方面是和现有的一般模式不同。首先是主动学习模式。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包括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活动选择、校园选择,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的。当然,指导教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最后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上海纽约大学的小班化教学、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也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上课前没有足够的阅读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没有办法跟上课堂教学的。

二是全英语教学环境。学校实行全英语授课;同时,所有外国学生都要学中文。

三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上海纽约大学的本科教育采用通识教育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以核心课程学习为主。有人把通识教育仅仅理解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工科、理科、人文、社会都要学一点,我觉得这只是表象。实际上,通识教育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么去思考问题?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去比较和借鉴?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科,目的在于拓宽视野、打好基础,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才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通识教育是人的教育,学生在向专业人才发展的进程中,首先学习怎么做人,学会应该懂的东西,掌握应该有的能力,而人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思维。

四是推迟选择专业。学生在进学校时是不需要选择专业的,一年级下就可以开始选择专业,二年级结束时最后确定专业。通过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让学生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真正地发现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才选择专业,这样的学习会更有动力。

五是科学基础。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融合在一起的《基础科学》是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目的是要打通不同学科间的界限,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六是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流动。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至少要有一个学期,最多可以有三个学期的时间,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里面流动。目前,纽约大学的全球教育体系有三个所谓的“门户校园”——纽约、上海、阿布扎比,可以招收学生、授予学位;另外还有11个海外学习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这个体系里流动,真正把课堂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的模式,跟纽约大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首先是更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在上海纽约大学,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我们特意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同住一个寝室,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跨文化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学校努力营造多元文化的环境,重视跨文化的理解和合作。

其次,上海纽约大学有更多的中国元素。国际学生到上海来学习,更想了解中国,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等各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段学习经历建立起与中国的纽带。因此,与纽约大学相比,上海纽约大学课程体系的中国元素肯定要更凸显出来。

再次,是对国际学生的中文要求。所有国际学生都必须学习中文,计入学分。

所以,上海纽约大学的体制架构和教育模式,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是一种创新,对于纽约大学来讲,也有很多创新点,有自己的特色。

探索全球化教育

留学生:你们选拔、录取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俞立中:两个关键词:优秀、适合。首先,学生一定是优秀的。那么,优秀是什么概念?它是一个大的概念,当然成绩优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选拔的学生一定是优秀的高中生,这是从学习成绩角度来讲;但只看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有其他方面。所以,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选拔程序,选拔那些适合我们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学生。上海纽约大学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采用的是主动学习模式,学生是否能适应?学校会综合学生的中学表现、申请材料以及校园日活动的评价,全面考察和评价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探究意识、冒险精神、追求新事物的意愿、英语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亲和力、团队精神等各方面素养,选拔那些适合上海纽约大学的优秀中学生。

留学生:是否可以将其视为“家门口的留学”?

俞立中:我觉得更合适的说法是:我们在探索全球化教育。上海纽约大学现在就是全球化教育,它有美国的元素,也有欧洲、澳洲的元素,还有中国的元素,而更多的是全球视野、跨文化的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我们讲Global Education,就是这个角度。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年青一代人更需要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我们的企业、资本、文化、教育等等都在走出国门。面对这个进程,必然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善于跨文化沟通、进行国际合作的人才,高等教育要适应这样的趋势。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人才资源的话,中国怎么走向世界?所以,上海纽约大学的探索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留学生: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全新尝试,是否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俞立中: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社会各行各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是不一样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和素养。只有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才能够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讲,学生个体的特征和潜力也不尽相同,没有一种学习模式会适合所有学生。只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应该鼓励多样化的探索。大学应该积极尝试不同的办学模式,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形成高等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既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人的发展需求。上海纽约大学只是多元化模式中的一元。

留学生:在2012年10月份的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仪式上,你说“一切还刚刚开始,我们不敢说得太多;改革创新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有思想准备”。现在已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你是否会有一些想说的?

俞立中:是的,改革,创新,不会一帆风顺。上海纽约大学从成立到现在快两年了,我们第一届学生进来,差不多是一年,时间还非常短。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不错的,应该说比预期的还要好。但是困难仍然很大,毕竟是一所新的学校、一种新的模式,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很难预料,哪天又会冒出什么新问题来。我刚才已经讲过了,我们的责任就是解决问题。我相信,上海纽约大学会在更多的挑战中不断完善、不断突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猜你喜欢
纽约大学留学生上海
上纽大新增互动媒体艺术硕士项目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在家门口留学
刘延东被授予纽约大学“校长奖章”
欢乐上海迪士尼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