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机理论的发展看人文关怀

2014-09-03 10:59徐露鹏
四川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有机形式空间

徐露鹏,张 鲲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0世纪中期,在国际式建筑风靡的时候,有机建筑却影响着美国、德国的建筑。与国际式建筑追求的普同形式不同,有机建筑形态大多自由、破碎、扭曲,并且提倡回应自然、功能而产生的“有机”形,它们是建筑、环境与人矛盾下的产物。在20世纪后期渐渐转型成为“风土建筑”,处理“人为”的第二自然问题。在这个领域当中,台湾建筑师李承宽继承了德国的有机理论,并且抓到了一些属于中国的气质——自然性。但是,空间作为对人的回应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依据。如果可以探讨出一种完整的设计模式,便可以普及有机建筑的创作方法,贴近大众生活,指导新生活模式的养成。

1 有机理论从“形”到“人”的初步发展

有机形式的概念最初源于生物领域,建筑上难以界定,统和来说是部分与整体的和谐。在19世纪,由雕刻家格里诺(H·Greenough)提出功能与形式的对应,将建筑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建筑回应自然法则来寻找“有机之美”和“形随功能”的概念[1]。建筑的形式打破了古典的构图法则,开始走向了自由、有机,形态的生成围绕着基地的地形、气候、邻里关系、在地文化等客观的因素。

然而,不同于国际式,有机建筑不是将各种功能整合到一个“方盒子”中,而是在各功能空间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将建筑功能看成一种连续的生活程序,形式只是这种功能程序的体现。这种形式上的解放,可以让建筑回应更多可变的因素,同时,人作为建筑的主要使用者,逐渐成为建筑师的重要考虑对象,有机理论渐渐走向了人文关怀。

2 有机建筑师对“人”的关怀

美国沙利文(Louis Sullivan)首先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呼吁形式是功能的体现,为有机理论形式上的自由奠定了基础。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机强调空间的关联性,形式的目的在于建构空间交流并与自然环境的整合[2]。他关注自然材料的运用,认为建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认为自己的建筑是美国本土文化的体现,将对个人的关怀提升到对种族文化环境的深层次考虑。

在德国,有机理论由赫林(Hugo Häring)建立,他主张“有机体”,注重建筑的表现形式。他认为有机的本质是观察自然发现的,认为自然界本身拥有自身的结构,秩序隐藏在事物之内,应排除几何和数学的规则,以自然科学的知识,从观察生物体的机能与形态,分析组构法则和秩序关联,总而言之,赫林有机动态造型的呈现是回应自然性科学的成果。虽然赫林一再强调生物“有机体”的形式模仿,但同时也认为“建筑是人的第二层皮肤,住宅是生活的器官”[1],认为满足居住者需求成为建筑的本质。可见,一位偏向功能性形式的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也是无法摆脱人的使用为目的。

德国有机理论实践者夏隆(Hans Scharoun)将功能的使用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例如,他出色的作品之一柏林音乐厅,揉和了音乐与空间在三度空间中的表现造型,使得自由有机的空间组合与使用功能完美结合,极度理性的结果呈现的是感性的美。虽然他对有机建筑本质的见解,尚不能深化到人的需求,但是他以理想的空间状态诠释典型的功能,满足一般人的需求,同样是“为人”的设计。

台湾建筑师李承宽,在德国的有机建筑领域影响很大,他继承了赫林的有机理论与夏隆的有机形式,并作出了新的定义,融合了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建筑空间的规划是为了寻求新生活模式的养成,建筑开始走向了“五度空间”——三度空间+时间+人。他的空间处理手法如同赖特,目的在于建构空间之间的交流,更多出了一份对人的关怀。

3 有机建筑以人为本的空间体验

人对空间的体验大多是无意注意的结果,例如一声巨响、一道光、一种鲜艳的颜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3],这与刺激物的特点是否与人有直接关系或者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决定的,是一种自然发生,不自觉的心理反应。因此,空间体验是设计师营造的一种刺激体验。

3.1 变化的空间体验

通过创造空间的变化引起人的无注意程度比起一味加强空间某方面的体验来的更强烈。因为不断变化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差别比起能引起感觉最小的刺激强度要敏感的多[3]。变化的空间通过刺激给人带来更多的趣味性。

赖特与李承宽的有机建筑讲究空间的流动性,空间之间畅通却有界定,在视觉上采用隐性区隔—高差、铺面转换、天窗,三者之间搭配使用,空间变化与视觉变化相辅相成。在李承宽的建筑空间中,常以楼梯或者温室花房为核心,然后布置向外延伸的空间形成视觉体验,随着人的移动,由远及近,自然的景象不断放大而清晰。在视觉空间变化的处理上,他不仅仅只是创造推近或者拉远视野景物,而且常作旋转的移动模式使得不同景深的物体在视觉移动中相互交错,不断地产生不同生活空间相互交叠的生活景象,是对人在空间中体验的细腻化回应[1]。赖特也曾说,“三根线能完成的,用五根线就是笨拙的”,由此说明有机建筑中视觉体验的每一个设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毫无目的堆砌的装饰是会干扰最终效果的表达。

3.2 室内自然空间的体验

建筑空间创造亲近自然的手段也是满足人的需求之一。建筑的存在是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抗与依赖。

(中国远古神话里描述“宇宙”建筑,天地是一所庇护人生其大无比的“大房子”,这“大房子”以浩浩大地为基,茫茫苍宇为屋宇,以北极为“顶盖”之最高处,有人柱支撑[4]。)

反映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古往今来,建筑是一个能够遮风挡雨,抵御严寒的地方,是人与自然对抗的产物,然而人也依赖自然才得以生存,人对阳光、空气、水、植物的喜爱与生俱来。建筑为了回应人的这一需求是十分简单的,对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部分遮之避之,对于有利的部分则是开放迎合。

以李承宽的有机建筑为例(图1),有机建筑多为碎化、扭动、变异的空间形态,打破了几何模式。如北侧风阴冷,多以封闭模式回应之,南侧温暖,常以开放模式回应之,东西两侧扭向偏南一侧开放,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花庭、温室的设置也是为了在室内纳入更多的自然——空气、阳光、植物等。

图1 Strausben House布置

4 空间体验源于人的需求之满足

实验心理学家已经证实:人类获取的知识80 %以上来自视觉,11 %来自听觉,其它来源于触觉、嗅觉等[5]。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直接的视觉刺激,都会促使人产生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经过日积月累,这些复杂的反应最终会体现在人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上。

(能够满足或符合人们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舒畅、喜爱等,甚至喜形于色,手舞足蹈;反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或与人们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消极态度,使之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不悦、嫌恶、憎恶等[3]。)

人是极端复杂矛盾的生命体,既有多变的物质需求,又有复杂的精神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包括了人类从物质到精神多层面需求的全部内容,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3]。一个良好的空间体验需以满足人的需求为评价标准。

建筑师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考虑使用者的需求,由于不能细腻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空间的体验也具有局限性。审视人在体验空间时产生的生理、心理活动,可以以此作为设计的核心,以促进新的、良好生活模式的实现。

5 人文关怀指导空间新体验

有机理论对空间新体验的指导意义在于人文关怀和自由形,赫林曾澄清,“有机建筑机能的满足,不仅是行为机能的满足,也满足心理的机能”[1]。建筑空间的形式可以摆脱几何、构造、材料的束缚,将对人的关怀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空间更具有逻辑性。

通常,人对生活的不满或者需求都是直观、感性的,不同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性别、知识水平的人,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他们会遵循已有的生活方式,不会去寻求改变。建筑师的职责在于引导他们尝试新的体验,将收集的群众意见变成建筑语言,带给使用者实际的心理体验,让他们更容易的去接受。

5.1 考虑换角度思考

在原有的生活模式下进行更细腻的行为思考,尝试摆脱对客厅、餐厅、厨房等功能空间的定义,以生活中人的行为方式为出发点来考虑空间的形成。人在空间中发生的行为必须要以空间作为载体,同时空间也是为了满足人的行为而产生。一个能满足多种可行、有趣的家庭集体活动的空间,就不仅仅如同现在的矩形客厅,只是沙发、茶几、电视机等简单的组合了,可容纳行为模式的单一是造成空间体验单一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建筑空间设计过渡到了空间中的行为设计,这也是有机建筑以动线串联各个功能空间更进一步的思考。

5.2 可以借鉴其它地区丰富的体验模式

正如中国古代房屋——中间堂屋,两侧厢房的居住模式已经渐渐被现代拥有厅室的公寓所取代,所以生活模式是可以接受新的转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人类心理的深处具有一种共同“结构”——集体无意识[6]。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 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因此,在特定区域生活的人群,都会遵循一个相同的模式,使得每个地区的人群有着独特的生活模式,建筑师可以借鉴、融合,整合成新的体验模式,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借鉴而追求建筑形式风格。

总而言之,空间体验是美的体验、自然的体验与生活模式的体验,是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目的的。有机理论拥有包容多变因素、因变而变的设计理念,可以将回应人的考虑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居住者到生活体验者的转变。

[1] 孙全文,邱佩君.李承宽与德国有机建筑[M].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17、41、169

[2] 孙娜蒙,李雨红,许民.赖特有机建筑与“天人合一”思想[J].华中建筑,2007,25(1):198

[3] 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20、43

[4] 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26

[5] 梁旻.环境设计概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0、57

[6] 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修订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55

猜你喜欢
有机形式空间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