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性建筑的技术策略与文化策略
——以南山高屋私人酒店方案设计为例

2014-09-03 10:59
四川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重庆建筑文化

刘 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

1 国内当代建筑设计的技术局限性和政策性局限对建筑生命周期的负面影响

首先,土地公有制使建筑的保存显得很不确定,这样的土地制度赋予了行政干预城市生长的过大权利。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质是建立在把城市当作功能性器物的基础上,注重的是经济增长在土地上的投射,而建筑更新则一直被当作是城市发展的手段。因此,建筑往往面临着位置的尴尬,其自身价值显得异常单薄。一个规划的确定,在没有土地私权的影响下,一切与发展不符的建筑都会被轻易地推倒重建。这是建筑生命周期较短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一般民用建筑50年的建筑使用年限过于保守和武断,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建筑真正的使用寿命,这也使建筑变成一种消费品而被不断地摧毁更新的帮凶。目前,“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是建立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但基于目前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技术策略,一般建筑很难获得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在面对建筑长效性的各方原因中,设计者只有力求在设计与技术的范围内寻找合适地解决方法。

建筑设计的国际主义与现代性在全球蔓延,传统文化与地方性的缓慢缺失,也是建筑师面临的问题之一。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兴起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始,其特点是实用性、功能性以及产品性,它摒弃了装饰与地方技术的限制,将建筑变成了产品,新技术使得现代建筑在全球任何地方复制,从而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高速发展。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技术根源的进步史观和消费化形成的利益链条推动了设计上“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盲目且浮躁的社会使得现代化变成了工具,建筑快速生产、快速销毁并再生产,导致中国市场建筑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大量的建设趋势将渐渐放缓。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将更多的从人性化、文化内涵、绿色生态、节能可持续性、建筑安全等方面考虑,因此,建筑的长效性也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的一个整体发展方向。

2 设计策略

本文以重庆南山高屋某私人酒店方案设计为例分析,通过设计之初对建筑预期的把握、绿色节能的设计策略、尊重地形的布置、植根地域文化的建筑形象等方面的考虑,实现建筑的长效性。

该方案用地位于重庆南岸黄桷垭镇桃子林社、老房子社、南山森林风景区内。基地为一山坡地,地形的起伏变化较大,用地形状也非常不规则,两端大,中间比较狭窄,总长将近230 m(图1~图3)。

图1 场地现状

图2 场地纵剖面

图3 场地总平面图

2.1 坡地建筑的处理手法

建筑充分结合地形的吊层错落式格局,满足了高差巨大的要求,同时也形成了建筑层层退台的关系。通过这种设计手法,第一,减少了整体土方量的开挖,最小化了场地整治中资源的消耗,为整个项目节约成本。第二,减少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水土破坏。第三,减少了高保坎,深开挖的灾害隐患。整体做到了对环境充分尊重和和谐。

2.2 结合重庆特有气候的内部通风系统

能耗问题已日渐成为我国建筑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而重庆地区建筑能耗主要体现在潮热季节的空调使用上。重庆传统建筑方式和当代建筑实验都表明,有效的通风组织可以明显改善。能合理利用建筑自身日照条件,外部环境,以及自然通风是节约能源同时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该方案内部廊道通过顶部开敞和两端开敞,使内廊道有良好采光,同时拔风效果使建筑排风排烟效果更佳(图4)。在廊道上引入绿色植物提升了整体公共环境的品质,对每个房间而言,更是增大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面积,同时也提高了内部空间的使用品质。对于酒店单间内非空调的厨卫而言,与通风部接触对节能也十分有利。

图4 楼栋通风示意

2.2.1 可变空间

通过高层高的可变夹层设计为内部空间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加建的条件下可变为两层空间,使其能够适应建筑使用周期内对功能变化的一些要求(图5)。可变空间的设计实质上是高强度的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手段,通过夹层可变的设计也最大化的利用的场地资源。

图5 酒店楼层变化示意

2.2.2 室外生活

酒店建筑层层退台,形成了露台层层退叠的空间,使得每户都拥有独家的露台或阳台空间,与室外保持良好的接触。同时,屋顶阳台以及吊层平台都形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这些建筑手法使得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提高了建筑的生活品质。

3 建筑的耐久形象

3.1 现代建筑的局限性

现代主义建筑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功能为主导的建筑形式,将建筑作为一种居住的机器而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产生了深深的鸿沟。可是现代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过分强调功能与去装饰化在当时是顺应工业发展的美学需求,而单纯将建筑作为了一种产品来看待,与人内心对建筑对庇护空间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现代主义在人文主义回归的今天是需要被再次审视的。建筑装饰曾经被现代主义妖魔化。但是传统建筑的装饰却来源于当地文化的承托,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期待都以不同形式和内涵反映在各地建筑的装饰上,而现代主义的去装饰化,千城一面的做法是对文化内涵的一种抛弃和忽略。中国各地的地域意识随着经济的渐强而觉醒是一种必然,人们需要一种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诉求。建筑装饰应该基于当地文化和地域逻辑基础之上与建筑结构、空间、风俗息息相关的美学表达。而地域性则更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手段,一个地方的建筑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改善而形成的最具智慧的方式。因此,回归装饰性与地域性是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需求。

3.2 川渝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

川渝地区建筑文化的特点以其顺应山地、灵活多变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与自身的实用性相结合产生新的建筑语汇。山地建筑的发展又沿着垂直等高线的阶梯形成主轴、次轴的街道沿水平的等高线发展,建筑形式自由灵活,多采用吊、挑、退、台、错等方式,形成丰富的建筑形式以及灵活可用的空间效果。从开埠时期再到抗战“陪都”时期,重庆作为峡江门户和“陪都”,经济文化得以发展,随着西方建筑师的进入,再结合本土文化和地域符号创作出一系列词汇杂糅、手法折衷、中西结合的建筑,其结构主要是砖混和砖木结构,建筑风格活泼,特别是用青砖作出丰富而有细节的线脚尤为突出(图6)。叠涩、拱券等丰富的作法,层次鲜明,而门窗多以木结构为主,线条形式简明优美。抗战时期的大型建筑主要多竖向线条,建筑挺拔有气势,石材或砖混为实,竖向玻璃窗为虚,虚实结合,多用线脚和凹凸的体块表现建筑美感,形式庄重和谐。

图6 重庆美商大来公司商号

3.3 现代酒店建筑的功能性要求与传统的建筑造型结合

通过对地方性的理解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在南山私人高屋酒店的方案设计中,通过建筑顺应等高线变化,道路形成垂直等高线发展的阶梯,格局类似川渝传统街区。同时,通过对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理解,结合新的酒店会所等部分的功能要求,运用砖石建筑的水平线脚作为母题元素,蕴含重庆文化的隐喻,同时为了满足现代建筑的大开窗、大空间等功能要求,强调整体建筑的竖向线条,石材与玻璃的凹凸关系,比例协调,钢结构的窗框形式简洁线条挺拔,在呼应“抗战”时期建筑形式美感的同时,用传统建筑整体的造型关系来组织现代建筑的构造和传统元素的关系。两者的有机融合使建筑具有一种重庆本土的特色(图7~图9)。从而用耐看的建筑形象来提升了建筑的文化价值,也满足了现代商业及酒店对建筑的要求。通过对地域气候和文化的理解,多方面多角度地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与耐久性的特点,才是建筑设计者能在建筑长效性上切实可操作的新途径。

图7 酒店会所正立面

图8 酒店楼栋正立面

图9 整体透视

4 结束语

现代性建筑在当今发展中的消费属性,以及摆脱文化与地域的国际主义,使得许多现代建筑不可持续,用技术的生态策略,结合场地地势地形等特点布置,同时依据当地气候条件设计,通过满足高溢价的标准来摆脱建筑的消费属性,分析装饰与地域文化的特点,以灵活创新的方式呼应地域文化,同时以地域结合现代的形象来提升建筑的文化价值,形成耐久性的审美形象。通过寻求技术策略和文化策略,最终达到建筑长效性的使用。

[1] 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王凯.现代主义之后与当代重庆建筑[J].重庆建筑,2012,(10)

[3] 王凯,舒莺.重庆建筑特色浅探[J].重庆建筑,2012,(10)

[4] 贾倍思,王擎.鲍姆施拉格和埃伯勒长效建筑实践[J].新建筑,2012,(4)

[5] 屈仰.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D]. 重庆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重庆建筑文化
重庆客APP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谁远谁近?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