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性建筑设计中的具象化与反理性设计审美倾向

2014-09-03 10:59李承来
四川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楼理性建筑

李承来,凌 云,石 岩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1 地标建筑的概述

地标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具有古代北斗星一般的指示作用,例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国内外有很多知名的地标建筑:如巴黎的凯旋门,美国的联合国大厦,中国的天安门、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地标建筑同其它类型的建筑物一样,同样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既然能够成为地标性建筑,笔者认为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定义:建筑本身是物质层面的最好体现者,高度一定要高,规模一定要大,这仅仅是就它的外表而言。美国的自由女神与英国的大本钟虽然仍然是地标性构筑物,那是因为城市建设者对其周边的风貌进行了很好的保护。以其现有的体量而言,放在高楼林立的建筑群体里面,已经很难产生地标性的作用了。

2 地标建筑的三方面功能

现代城市由于人口的聚集,必然形成高密度的都市建筑群体。如果地标建筑想要脱颖而出,除了体量高大外,必然要表现出其设计手法上特殊的一面。要成为“地标”,就要表现出建筑所具有的“场”。笔者认为一个项目能否成为“地标”,要看它是否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地标”性项目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更多地应该表现在其对文化的影响上,它应该是一个“文化策源地”,要看它是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是否给区域带来了活力。建筑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带给城市的改变。

(2)它应该是一个“约会中心”。“地标”项目应该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首先想到的聚集地点、活动中心,这是其重要衡量标准。一个“地标”性项目应该能够满足人们商务、爱情、聚会、娱乐等各种活动需求,而不是一个与大众相割裂,仅有漂亮外观的高层建筑。它应该是融合于城市之中,并能够影响城市发展进程的,与时尚潮流相融合,并能引领潮流的。

(3)它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外景地”。一个地标性项目可以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标签,能够大量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以及影视作品里,成为这个城市的代表,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

在过去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地标性建筑物比较容易出现,尤其是具有历史性事件的场所,如郑州的二七广场(图1)等。然而到了现代,由于设计手法的多元化与新思潮、新理念对人思维的冲击,新的地标性建筑也层出不穷的涌现出来,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从大的审美趋势来说,其中某些建筑具有较为明确的“具象化”与“反理性”趋势。

图1 郑州二七纪念堂

3 地标建筑的“具象化”

3.1 从早期尝试到现代社会的建筑“具象化”

首先谈一下地标建筑的“具象化”。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多次具象的尝试。最初18世纪的法国建筑师设计过以男性性器形状作为平面的妓院。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建筑师能戏仿和具象化的物体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为广告代理公司设计的总部大楼(图2),入口处是一个立着的望远镜,这栋建筑为设计者赢得了1989年的普利策建筑奖,被评为“他的建筑是现代社会及人们矛盾价值观的独特表现”。近期,在英国伦敦Fenchurch街道上一栋摩天大楼的外形与诺基亚2 600手机极其相像,已经成为了伦敦新的地标建筑(图3)。可以肯定的说,从建筑审美学角度来看,这几栋建筑具有非常明确的具象性特征。

图2 盖里总部大楼

图3 伦敦Fenchurch街道摩天楼

而这句话似乎同样能用在中国的许多新老地标性建筑身上。从早期的“沈阳方圆大厦”与“福禄寿天子大酒店”,到中期的“北京盘古大观”和“鸟巢体育馆”,直至近期的淮南“琴屋”和“四川宜宾五粮液酒瓶楼”,这些建筑本是同样是活生生的中国当下矛盾价值观的体现。

3.2 李祖原的具象化设计

其实说起具象性的地标建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台湾设计师李祖原。自从20世纪90年代爆发新建筑浪潮以来,具有象征主义的趣味就操纵城市建筑设计,并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具象建筑,由此形成较为特殊的建筑审美浪潮。李祖原的戏剧性在于,一面在台湾推出高雄85大楼、中台禅寺、台北101大楼等具有悉尼歌剧院一般的仿生学特征的上乘之作,足以表达设计师的良好素养,一面却在中国大陆推出沈阳方圆大厦和北京盘古大观等具象性作品。而沈阳方圆大厦还先后入列英国《卫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网站的世界最丑建筑排行榜。有人说,这是设计师在中国语境中发生自我分裂的样本。

笔者看到李祖原回忆当时的设计构思是这样的:作为其“扛鼎之作”的北京盘古大观(图4),建筑的寓意以龙图腾为外立面的基本造型,覆盖五座建筑,南侧写字楼顶部为“龙头”造型,中间三座楼形成“龙身”,北侧是“龙尾”。乍一看,盘古大观确实有巨龙摆尾的意味。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同时又反映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给人印象深刻,立刻成为京城新的地标性建筑。然而有的评论认为,这种特立独行的形态特征,带有低俗的审美情调。理由如下:由独立楼体分解的龙体,不仅因造型破碎导致视觉不适,更因犹如被挥刀斩成五段的“死龙”,而走向吉祥寓意的反面。因此无论在感官经验还是文化象征方面,它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之作。而同样是李祖原建筑师设计的沈阳民营企业大楼,则以外圆内方的古代铜钱造型现世,直白到了只剩下赤裸裸的贪欲的地步。这两件作品,不仅是具象建筑的奇观,更是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生动写照。

图4 北京盘古大观

另外“李祖原现象”也折射出“甲方”——中国大陆某些决策者的素质和趣味。甲方往往希望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与广告作用,最好是具有轰动效应,引发社会关注。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间,也只是起到了操作者的作用,并不是决策者。笔者在从事设计的十几年当中,经常被甲方要求作出各种各样的具象建筑类型:如菠萝、蝴蝶、大象等。其实甲方追求的还是吉祥的寓意和广告效应,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也是同样应该被包容理解的。

3.3 相对极端的具象化设计

不过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过犹不及。北京燕郊的天子大酒店当属此类建筑始作俑者,其外立面“福禄寿”三星彩塑。虽然2001年曾以“最大象形建筑”之名,荣登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吉尼斯最佳项目奖。然而就其审美层次而言,过于具象的建筑确实降低了作为建筑艺术的审美层次。再如郑州的宋庆龄基金会大楼(图5),干脆直接做成宋庆龄雕塑,内含八层写字间,完全无视雕塑和建筑之间的专业界限。这种极端的设计手法,也是需要进一步推敲的,或者说有待时间去验证人们的接受能力。

图5 宋庆龄基金会大楼

4 地标建筑的“反理性”审美趋向

4.1 “反理性”设计的出现

接下来谈一下地标建筑的“反理性”审美趋向。理性是人们接受的普遍观点,但同样因为审美疲劳,理性主义建筑缺乏吸引人关注的因素,因而渐渐距离地标性建筑渐行渐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技术理性主义由最初的结构理性主义演变发展起来。于是,建筑的基本原理变成了生产和消费的程序,建筑只是通用系统标准构件、技术的应用,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表现结构、材料等技术手段。以现代派大师密斯为例:密斯的建筑主要体现在密斯对新材料的结构和构造表现,以及将功能抽象概括在完整有序的、常以方格网构成的大空间的方法上。此种思潮影响之下,现代建筑更多的形体变为直上直下的方盒子或者下大上小符合力学原理的塔形建筑。

4.2 “反理性”审美趋势对于地标建筑的影响

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反理性(或者说反力学)建筑脱颖而出,并且很快成为具有极具欣赏价值的地标性建筑。当人们驻足在一座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之下常见的理性主义建筑的面前,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对于视觉以及大脑的冲击与震撼;然而假如站在一座反理性的时尚建筑面前,你会发现这栋建筑你过去是没有看见过的,脑海中是没有建筑原型的,因而能带给你更多的思考。当你长时间的驻足观赏之后,在映入你脑海的同时,它也就轻而易举的成为了城市的新的地标性建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引领时代潮流。

4.3 “反理性”的地标建筑的几种表现形式

4.3.1 尺度与比例

反理性首先是对常规尺度与比例的蔑视。众所周知,所谓建筑形体处理中的“比例”,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建筑整体或它的某个细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建筑物的“尺度”,则是建筑整体和某些细部与人或人们所常见的某些建筑细部之间的关系。尺度和比例是学生时代,被设计老师强调最多的东西。然而,被评为21世界建筑奇迹中最不理性的建筑,就是库哈斯设计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图6)。

图6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是世界上排名第5的图书馆,折板状的建筑外型呼应西雅图错移山脉与转折河流的地景,11层楼高的体量里结合了传统书籍与当代网络的图书馆,是城市中不需预约的公共客厅。同时,也可谓是反理性的极致体现:单纯的从超大规模的尺度与极不协调的比例而言,放在建筑设计的课堂里面,估计很难拿到及格的分数。然而,正是这座超凡的建筑显示了建筑大师库哈斯的雄心。库哈斯设计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试图拨开概念的面纱,寻找到其背后的理性支撑。正是通过对图书馆形制的深入反思, 库哈斯才得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其空间布局策略,实现了对传统图书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颠覆,通过设计实现都市建筑空间与媒体虚拟空间的首次结盟。

4.3.2 悬挑

反理性的其次体现就是超级大的悬挑。过去书本上面写的悬挑长度往往为4 m上下,这个理论往往适用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规范规定通常悬挑梁的截面高度取为其跨度的1/6,因此悬挑的长度往往受到了限制。可是新的技术与实践(尤其是钢结构与轻钢结构)已经完全颠覆了经典的悬挑长度理论。其实最知名的悬挑建筑可能就是北京CCTV大楼。央视新址悬臂钢结构即两栋主塔楼分别以大跨度外伸部分在162 m以上高空悬挑75.165 m和67.165 m,然后折形相交对接,在大楼顶部形成折形门式结构体系。悬臂共14层,宽39.1 m,高56 m,用钢量为1.8×104t,相当于将中国第一钢厦深圳发展中心悬空建造,施工难度显而易见。

更为典型的悬挑实例就是刚刚完成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中心(图7)。同样由库哈斯设计,其独特的“漂浮平台”设计成为整座建筑最为瞩目之处。大楼外观为立柱形,分为塔楼和裙房两部分,其中裙房位于塔楼中间部位,大厦底座被抬升至36 m形成一个巨大的“漂浮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悬挑结构(东西向悬挑36 m、南北向悬挑22 m),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空中花园(面积达1.58×104m2),平台的“腰部”由一条鲜亮的红色光带“缠绕”,整体造型犹如一个漂亮的烛台。漂浮平台总用钢量2.8×104t,比中国第一栋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用钢量还多1×104t。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三幢建筑都是由库哈斯设计的,这个倒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么巨大的悬挑带来结构上的挑战和巨大的审美学上的冲击力,在经济方面到底是否适合当下的中国现状,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图7 深圳证券交易中心

4.3.3 扭转

反理性的再次体现就是超乎想象的扭转,这里例举中外各一个实例。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照片称,在京郊发现了一座“(卤煮)大肠塔”。据了解,该大厦位于大兴黄村,名为“兴创大厦”(图8)。此前也有人称其为“呼啦圈”。其实,这种小尺度的形体扭转,相对于国外的HSB Turning Torso,真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图8 北京兴创大厦

位于瑞典马尔摩的扭转大楼内拥有33种不同形式、共147间公寓,由于大楼从一楼到屋顶共扭转了90°,所以每间公寓都拥有充足的自然光,这栋大楼的杰出设计,在法国坎城举行的“世界房地产市场”颁奖典礼中,获得最佳住宅类大奖。扭转大楼的正式名称,叫做HSB Turning Torso,是私人机构所兴建的办公与住宅大楼(图9),位于马尔摩的海岸地区,面向松德海峡,总共有54楼。设计者是Santiago Calatrava,他同时也是雅典奥运运动场与纽约WTC新建的地铁站的建筑师。

图9 HSB Turning Torso

4.3.4 极端反力学

反理性的最后体现就是上大下小的极端反力学。根据最基本的力学原理,基座大而结实,往上逐渐减小,从力学法则上来说,是最为经典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中国的古塔,都是层层收进的意味,给人坚固,牢靠的感觉。然后同样是到了近代,随着结构技术的发展,这种经典的审美原则被打破。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师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心展厅逐层向外越扩越大,给人一种动态的稳定感与视觉上的愉悦感。

其实国内最新的建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图10)更是反力学的典范。何镜堂说:“看到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观点会各自不同。作为中国馆设计者,我认同它宣示了中国精神。一百年中国被人欺负的日子结束了,庄严、繁丽的斗拱造型,给人以中国上升与自豪的感受”。高度69 m、总建筑面积16×104m2的中国馆,其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造型,曾经引起了争议。其实,它的做法的正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

图10 世博中国馆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在中国古代,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其实中国经典的构件斗拱本身就是反力学法则的经典元素,只是这种元素在古代是为了承托中国大屋顶的挑檐作用的。另外,诺曼福斯特设计的伦敦新市政厅(图11),也是上部向外大悬挑的经典案例,具有非常强烈的不稳定性,同样成为新的地标性建筑。

图11 伦敦市政厅

5 结论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市场因为需要而存在。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传媒也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这个世界多元的,包容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各种审美观念泥沙俱下。同时由于现在的空气比以往更加自由,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逐渐被拆除、被摒弃,于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真与假一起登台,美与丑一并呈现,善与恶相互交融,人们目不暇接,疲于辨别。我们不主张将高尚视为落伍,把低级奉为时尚;同样排斥将传统视为老土,把怪异视为新潮。但是我们同样不主张一种新生事物刚一出现,就因为反驳声不断被扼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好的建筑形态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沉淀下来成为经典,一时的花样也同样会随着时间逐渐远去。既要做得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东西,又要有所创新,确实难以企及。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的高技术的产生,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相信人们会有越来越大的包容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与本源。

[1] 刘临安,徐洪武.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12)

[2] 朱一丁. 标志性建筑研究[J]. 宁夏工程技术, 2005,(3)

[3]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 华夏出版社, 2001

[4] 吴焕加.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大楼理性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未来已来8
LCT ONE大楼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大楼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