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的效果

2014-09-03 14:12窦现凤
关键词:营养不良婴儿效果

窦现凤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例有营养不良症状的婴儿,所有患儿均给予持续性肠内营养支持,经1个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记录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体重、血清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指标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41例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其观察指标水平为:体重为(4.61±1.23)kg,血清白蛋白ALB浓度(38.17±5.26)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含量为(140.32±16.47)mg/ml,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165.32±21.47)mg/L。4项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的指标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可快速改善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且不良反应情况少,可作为婴儿营养不良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婴儿;营养不良;肠内营养供应;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3.13【文献标识码】B

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能量不足型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食物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等,导致患儿能量代谢发生异常的病症类型,多发于年龄≤2岁的婴幼儿[1]。肠内营养(EN)支持是临床上治疗营养不良的常用疗法,现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共41例营养不良婴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婴儿营养不良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41例营养不良婴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所选对象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年龄2-8月,平均年龄(4.6±1.1)月;I级营养不良患儿12例,Ⅱ级营养不良18例,Ⅲ级营养不良患儿11例。排除标准:①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史;②患有肾衰竭、内脏感染等严重病症的患儿[2]。其中有慢性腹泻症状的患儿数量为17例,牛奶蛋白过敏8例,喂养不当致营养不良的患儿16例。

1.2方法

根据患儿的病症状况使用相应的营养支持配方,慢性腹泻患儿使用零乳糖奶粉,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选用完全水解氨基酸奶粉,喂养不当患儿则使用普通奶粉。

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以6-7mL/(kg·h)的均匀速率持续泵入配方奶,当患儿的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改用经口喂养。整个EN过程中应始终确保配方奶温度35-45℃,并按照10.5%/d的增幅,在369.43J/(kg·d)的基数基础上增加热量,每日最大热量摄入值不超过497.83J/(kg·d)。当患儿重新出现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时,应酌情降低喂饲量和输入速率。

1.3观察指标

将体重、血清白蛋白(ALB)、纤维连接蛋白(FN)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统计并记录治疗前后所选患儿的各项指标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本次研究中41例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命体征值恢复正常。治疗后的观察指标水平如下:41例患儿的体重为(4.61±1.23)kg,血清白蛋白ALB浓度(38.17±5.26)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含量为(140.32±16.47)mg/ml,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165.32±21.47)mg/L。4项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指标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下表1。

3讨论

由于饮食不合理、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原因,婴儿极易表现出蛋白-能量型营养不良,导致免疫机能严重下降,增大了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几率,进而给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不利影响。合理、有效的营养供给可显著改善患儿体液内环境,减轻由于不合理饮食或其它病症因素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从而缩短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情恢复时间。另外,消化吸收过程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效应,进一步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支持(EN)是通过口服或导管输入的途径,将患儿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经胃肠道进行供给。相较于胃肠外营养支持而言,EN的优点主要表现为:①给药方式及相关操作较简单;②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患儿的接受度更高;③可更快速、直接地为患儿提供高营养和高能量,见效快;④可更好地保证肠粘膜的完整,对粘膜的屏障功能无影响。肠内营养支持可分为持续支持和间隔支持,有关研究表明,供给热量相等的条件下,持续营养支持的患儿由于热效应而产生的能量消耗量远低于间隔营养支持[3]。由此可知,使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CEN)方式可更好地平衡患儿体内的营养素含量,更有效地促进患儿的体质增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营养不良患儿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等观察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对婴儿营养不良的疗效良好。

综上所述,应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婴儿营养不良,能够快速、便捷地缓解患儿的临床病征,显著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群英.婴儿肠内营养方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2]许朝晖,龚四堂,杨敏,等.营养不良婴儿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179-180.

[3]杨群英.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婴儿营养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D].2012.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例有营养不良症状的婴儿,所有患儿均给予持续性肠内营养支持,经1个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记录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体重、血清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指标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41例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其观察指标水平为:体重为(4.61±1.23)kg,血清白蛋白ALB浓度(38.17±5.26)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含量为(140.32±16.47)mg/ml,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165.32±21.47)mg/L。4项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的指标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可快速改善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且不良反应情况少,可作为婴儿营养不良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婴儿;营养不良;肠内营养供应;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3.13【文献标识码】B

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能量不足型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食物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等,导致患儿能量代谢发生异常的病症类型,多发于年龄≤2岁的婴幼儿[1]。肠内营养(EN)支持是临床上治疗营养不良的常用疗法,现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共41例营养不良婴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婴儿营养不良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41例营养不良婴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所选对象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年龄2-8月,平均年龄(4.6±1.1)月;I级营养不良患儿12例,Ⅱ级营养不良18例,Ⅲ级营养不良患儿11例。排除标准:①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史;②患有肾衰竭、内脏感染等严重病症的患儿[2]。其中有慢性腹泻症状的患儿数量为17例,牛奶蛋白过敏8例,喂养不当致营养不良的患儿16例。

1.2方法

根据患儿的病症状况使用相应的营养支持配方,慢性腹泻患儿使用零乳糖奶粉,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选用完全水解氨基酸奶粉,喂养不当患儿则使用普通奶粉。

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以6-7mL/(kg·h)的均匀速率持续泵入配方奶,当患儿的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改用经口喂养。整个EN过程中应始终确保配方奶温度35-45℃,并按照10.5%/d的增幅,在369.43J/(kg·d)的基数基础上增加热量,每日最大热量摄入值不超过497.83J/(kg·d)。当患儿重新出现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时,应酌情降低喂饲量和输入速率。

1.3观察指标

将体重、血清白蛋白(ALB)、纤维连接蛋白(FN)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统计并记录治疗前后所选患儿的各项指标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本次研究中41例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命体征值恢复正常。治疗后的观察指标水平如下:41例患儿的体重为(4.61±1.23)kg,血清白蛋白ALB浓度(38.17±5.26)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含量为(140.32±16.47)mg/ml,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165.32±21.47)mg/L。4项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指标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下表1。

3讨论

由于饮食不合理、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原因,婴儿极易表现出蛋白-能量型营养不良,导致免疫机能严重下降,增大了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几率,进而给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不利影响。合理、有效的营养供给可显著改善患儿体液内环境,减轻由于不合理饮食或其它病症因素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从而缩短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情恢复时间。另外,消化吸收过程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效应,进一步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支持(EN)是通过口服或导管输入的途径,将患儿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经胃肠道进行供给。相较于胃肠外营养支持而言,EN的优点主要表现为:①给药方式及相关操作较简单;②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患儿的接受度更高;③可更快速、直接地为患儿提供高营养和高能量,见效快;④可更好地保证肠粘膜的完整,对粘膜的屏障功能无影响。肠内营养支持可分为持续支持和间隔支持,有关研究表明,供给热量相等的条件下,持续营养支持的患儿由于热效应而产生的能量消耗量远低于间隔营养支持[3]。由此可知,使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CEN)方式可更好地平衡患儿体内的营养素含量,更有效地促进患儿的体质增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营养不良患儿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等观察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对婴儿营养不良的疗效良好。

综上所述,应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婴儿营养不良,能够快速、便捷地缓解患儿的临床病征,显著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群英.婴儿肠内营养方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2]许朝晖,龚四堂,杨敏,等.营养不良婴儿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179-180.

[3]杨群英.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婴儿营养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D].2012.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例有营养不良症状的婴儿,所有患儿均给予持续性肠内营养支持,经1个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记录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体重、血清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指标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41例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其观察指标水平为:体重为(4.61±1.23)kg,血清白蛋白ALB浓度(38.17±5.26)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含量为(140.32±16.47)mg/ml,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165.32±21.47)mg/L。4项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的指标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可快速改善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且不良反应情况少,可作为婴儿营养不良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婴儿;营养不良;肠内营养供应;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3.13【文献标识码】B

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能量不足型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食物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等,导致患儿能量代谢发生异常的病症类型,多发于年龄≤2岁的婴幼儿[1]。肠内营养(EN)支持是临床上治疗营养不良的常用疗法,现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共41例营养不良婴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婴儿营养不良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41例营养不良婴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所选对象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年龄2-8月,平均年龄(4.6±1.1)月;I级营养不良患儿12例,Ⅱ级营养不良18例,Ⅲ级营养不良患儿11例。排除标准:①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史;②患有肾衰竭、内脏感染等严重病症的患儿[2]。其中有慢性腹泻症状的患儿数量为17例,牛奶蛋白过敏8例,喂养不当致营养不良的患儿16例。

1.2方法

根据患儿的病症状况使用相应的营养支持配方,慢性腹泻患儿使用零乳糖奶粉,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选用完全水解氨基酸奶粉,喂养不当患儿则使用普通奶粉。

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以6-7mL/(kg·h)的均匀速率持续泵入配方奶,当患儿的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改用经口喂养。整个EN过程中应始终确保配方奶温度35-45℃,并按照10.5%/d的增幅,在369.43J/(kg·d)的基数基础上增加热量,每日最大热量摄入值不超过497.83J/(kg·d)。当患儿重新出现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时,应酌情降低喂饲量和输入速率。

1.3观察指标

将体重、血清白蛋白(ALB)、纤维连接蛋白(FN)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统计并记录治疗前后所选患儿的各项指标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本次研究中41例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命体征值恢复正常。治疗后的观察指标水平如下:41例患儿的体重为(4.61±1.23)kg,血清白蛋白ALB浓度(38.17±5.26)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含量为(140.32±16.47)mg/ml,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165.32±21.47)mg/L。4项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指标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下表1。

3讨论

由于饮食不合理、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原因,婴儿极易表现出蛋白-能量型营养不良,导致免疫机能严重下降,增大了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几率,进而给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不利影响。合理、有效的营养供给可显著改善患儿体液内环境,减轻由于不合理饮食或其它病症因素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从而缩短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情恢复时间。另外,消化吸收过程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效应,进一步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支持(EN)是通过口服或导管输入的途径,将患儿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经胃肠道进行供给。相较于胃肠外营养支持而言,EN的优点主要表现为:①给药方式及相关操作较简单;②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患儿的接受度更高;③可更快速、直接地为患儿提供高营养和高能量,见效快;④可更好地保证肠粘膜的完整,对粘膜的屏障功能无影响。肠内营养支持可分为持续支持和间隔支持,有关研究表明,供给热量相等的条件下,持续营养支持的患儿由于热效应而产生的能量消耗量远低于间隔营养支持[3]。由此可知,使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CEN)方式可更好地平衡患儿体内的营养素含量,更有效地促进患儿的体质增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营养不良患儿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等观察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患儿的营养不良症状基本消失,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对婴儿营养不良的疗效良好。

综上所述,应用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婴儿营养不良,能够快速、便捷地缓解患儿的临床病征,显著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群英.婴儿肠内营养方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2]许朝晖,龚四堂,杨敏,等.营养不良婴儿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179-180.

[3]杨群英.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婴儿营养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D].2012.

猜你喜欢
营养不良婴儿效果
婴儿为何睡得多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现状
婴儿房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婴儿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