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比较

2014-09-04 09:14梁常凯王国忠潘家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抽气破口自发性

梁常凯 王国忠 潘家东

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比较

梁常凯 王国忠 潘家东

目的 探讨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随机分为两组, 对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治疗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早期排气组抽气1次成功率为11.11%(5/45), 抽气2次为28.89%(13/45),转手术率为13.33%(6/45), 而延迟排气组分别为61.70%(29/47)、25.53%(12/47)、4.26%(4/47);平均住院时间: 早期排气组为(8.3±6.9)d, 延迟排气组(3.5±5.7)d;随访1年后, 发现早期排气组气胸复发率为22.22%(10/45), 延迟排气组为2.21%(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胸穿抽气处理原发性自发性气胸较传统立即穿刺治愈率高, 住院时间短, 复发率低。

早期排气;延迟排气;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科的常见病, 是指在无外伤或人为因素的情况下, 肺组织和脏层胸膜原有某种病变或缺陷而突然发生破裂引起胸膜腔积气, 为了使肺尽早复张恢复肺功能需要采取措施排尽胸腔内的气体[1,2]。具体治疗方法众多, 其中胸腔穿刺抽气作为一个创伤小、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最广泛, 但胸穿抽气存在短期复发率高的缺陷。为了提高胸穿抽气的疗效, 延迟胸穿抽气与同期进行的常规即时胸穿抽气进行对比, 观察住院期间的治疗成功率及出院3 个月的复发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数字法抽选本院2010年12月~ 2013 年12月共收治的首次发生气胸量中量以上的PSP患者资料共计92例。其中男75 例(81.52%), 女17 例(18.48%), 手术时年龄16~65岁, 平均年龄(22.51±7.63)岁, 男性身高154~195 cm, 平均身高(177.32±5.59)cm;体重41~89 kg, 平均(60.12±5.68)kg, 体质量指数[BMI= 体重/身高的平方]14.01~28.33 kg/m2, 平均(19.12± 3.26)kg/m2;女性身高155~183 cm, 平均(165.37±6.53)cm;体重36~81 kg, 平均(53.26±7.22)kg, 体质量指数13.54~30.28 kg/m2,平均(18.79±3.22)kg/m2。排除双侧气胸;排除外伤性、医源性气胸或血气胸;不合并胸腔积液、肺癌、肺脓肿、肺炎、对侧大疱性肺气肿;体温<38℃。将患者随机分成早期排气组45例, 延迟排气组4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早期排气组 7 d内采取排气措施。患者卧床、吸氧,穿刺点常规消毒, 局麻后用细针(12号)抽气, 如有效, 次日再次进行针吸抽气;如果气胸量增加明显、抽气量>2.5 L、或咳嗽和(或)气急加重, 改用胸腔插管水封瓶引流排气至无气泡排出, 夹管观察24 h, 复查胸片, 肺复张后拔管。如果出现持续漏气2 周以上, 转手术治疗。

1.2.2 延迟排气组 患者先卧床休息和吸氧, 发病1 周(第7 天)用胸腔插细管(12号)抽气, 在穿刺点处常规消毒, 局醉后用细套管针穿刺置人细管(12 号) 固定后缓慢抽气, 只要没有咳嗽或气促感加重, 尽可能1次抽尽, 抽气时间不短于60 min。若患者出现咳嗽和(或)呼吸困难则停止抽气,保留细管, 次日再抽气。如果抽气量>3 L肺未完全复张者,再行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方法同上)至无气泡排出。如治疗2 周无效则转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抽气次数比较、转手术率、平均住院时间,随访1 年后病情复发情况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抽气次数与转手术率对比 早期排气组抽气1次成功率为11.11%(5/45), 抽气2次为28.89%(13/45), 转手术率为13.33%(6/45), 而延迟排气组分别为61.70%(29/47)、25.53% (12/47)、4.26%(4/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早期排气组引流成功率为46.67%(21/45), 延迟排气组抽气1次成功率为8.51%(4/47)。

表1 两个组别抽气次数与转手术率对比[n(%)]

2.2 平均住院时间 早期排气组为(8.3±6.9)d, 延迟排气组(3.5 ±5.7)d,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随访1年结果 开胸手术者无气胸复发;未开胸手术者中早期排气组气胸复发率为22.22%(10/45), 延迟排气组为2.21%(1/47) ,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气胸是指肺部常规X 线检查未能发现明显病变的健康者所发生的气胸, 好发于青年人, 特别是男性瘦长者[3]。通自发性气胸临床十分常见, 可于持重物、屏气、剧烈运动后诱发, 但多数人无明显诱因, 其治疗的目的在于排出气体、缓解症状, 促使肺复张, 防止复发。

有研究者曾对干预措施与发病时间进行了探讨, 观察到了72 h抽气与立即抽气处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其可能原因是72 h组织仍未修复, 破口依旧存在, 只要打破破口内外压力变化, 破口会再次的裂开随访。其机制可能是初期的破口由纤维蛋白单体或血浆封闭, 气体停止进入胸腔,形成暂时的胸腔闭合[5]。若此时抽气或插管排气会使胸腔内压力减小使肺复张, 将会使破口处内外的压力失衡, 导致潜在的破口破裂再次形成气流通道。若不立即抽气处理, 6 d后原来封闭的破口处的上皮组织得到修复, 实质愈合后, 对抗破口处内外侧压力变化的能力提高, 此时行抽气处理时再次破口的机会就会降低很多[6]。

抽气后患者出现持续漏气的原因归纳为胸膜粘连、支气管胸膜漏和肺表面纤维蛋白沉积等方面。据本次试验观察, 早期排气组抽气1次成功率为11.11%(5/45), 抽气2次为28.89%(13/45), 转手术率为13.33%(6/45), 而延迟排气组分别为61.70%(29/47)、25.53%(12/47)、4.26%(4/47);平均住院时间:早期排气组为(8.3±6.9)d, 延迟排气组(3.5±5.7)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常对于气胸量> 20% 者可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治疗,用细针(或) 细管抽气作为首选治疗, 操作简便、对患者损伤小。本次观察随访1年后, 发现早期排气组气胸复发率为22.22%(10/45), 延迟排气组为2.21%(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延迟排气处理原发性自发性气胸较早期排气提高了治愈率, 减小了患者痛苦, 降低了复发率, 还可避免因多次穿刺插管导致胸膜粘连等问题。

[1] 陈华增, 冼国明, 张波, 等.186例自发性气胸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3(3):411-411.

[2] 王义娟.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诊疗护理过程.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27):148-149.

[3] 谢涛云, 李俊雄.青年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01): 64-65.

[4] 汤洪岚, 葛新华.自发性气胸两种抽气法疗效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01):111-112.

[5] 吴立平, 甄永强, 杨晓明, 等.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比较.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01):29-32.

[6] 冯小鹏, 青年原发性自发性气胸首次胸穿抽气时机的选择.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1, 04(04): 296-299.

2014-03-28]

237200 安徽省霍山县医院胸外科

猜你喜欢
抽气破口自发性
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传热管6mm破口事故放射性后果分析
基于“华龙一号”大破口事故先进安注箱研究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抽气通道性能理论研究
基于热工水力分析确定LOCA破口尺寸及CDF定量化
破口
Who gave me my ears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