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颅脑MRI表现

2014-09-04 09:12秦全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6期
关键词:延髓脑炎疱疹

秦全波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病(以柯萨奇菌A组16型, 肠道病菌71型为主),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 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本病为自限性疾病, 绝大部分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如合并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预后较差, 重症患者可能因为救助不及时而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重症HFMD患儿中, 男6例、女4例,年龄5个月~4岁7个月, 平均年龄2岁3个月。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体温37.8~40.5℃, 平均体温38.7 ℃。皮疹情况, 4例患儿手、足及肛周未见明显皮疹, 以发热待查收住院随后经病理学证实, 3例手掌背、足底及肛周可见红色丘疹, 另外3例合并口腔红色丘疹, 所有患儿最后均经病理学证实。所有患儿均为发热后2~4 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行MRI检查。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差, 2例患儿出现昏迷, 4例患儿出现肢体震颤, 1例患儿出现下肢无力走路不稳。腰穿脑脊液检查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 3例患儿蛋白异常, 糖、氯化物正常。

1.2 方法 采用GE1.5 T超导MR, 使用8通道头部线圈,采用翻转恢复(IR)序列T1加权横断面、矢状面成像(TE 8.7 ms TR 1750 ms), 翻转恢复(IR)序列T2加权横断面成像(TE 150.0 ms TR 8600 ms), 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加权横断面成像(TE 1.0 ms TR 8600 ms), 弥散加权成像(DWI)横断面成像(TE 92.7 ms TR 4000 ms);矩阵 256×256 层厚为4 mm,层间隔为1 mm。所有患儿均行10%水合氯醛(0.1 mmol/kg体重)灌肠镇静后扫描。

2 结果

4例病灶位于桥脑, 病变边缘不光滑, 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2例位于桥脑和延髓结合处向左右侧延伸呈条状长T1、长T2信号;2例位于单侧丘脑, 病变呈片状分布, 病变周围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1例位于延髓背侧呈条状分布;1例桥脑病变合并颈段脊髓处异常信号, 桥脑病变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 颈4椎体水平脊髓内条状长T1、长T2信号。DWI图示8例病灶呈稍高信号, ADC值测量显示较对侧正常区域呈扩散受限。

3 讨论

3.1 引起HFMD的病毒 引发手足口病并肠道病毒有20多种, 以肠道病毒EV71和Cox A16最为常见[1]。一般研究认为, EV71和Cox A16两种病毒所致手足口病在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 但是由于EV71病毒具有一定的嗜神经性, 所以多伴发脑膜脑炎、脑炎及神经性麻痹等, 危害性较大;Cox A16病毒多表现为单纯的手足口病一般不伴有并发症。

3.2 HFMD合并脑炎的特点 本组病例及查阅文献表明,EV71相关脑炎主要累及延髓后部的迷走神经背核、内侧纵束、网状结构、孤束核;脑桥后部的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核;中脑红核、黑质、动眼神经以及滑车神经核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元变性、坏死, 白质脱髓鞘改变,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周围血管炎性反应等, 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胶质细胞浸润, 软脑膜则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2]。上述这些病理改变表现在MRI平扫上为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 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 炎症导致的细胞间质水肿使水分子扩散受限DWI表现为高信号。

3.3 HFMD脑炎的MRI表现特征 本组病变处1例合并颈髓病变外其余均位于中脑、脑桥级延髓交界区病变范围相对局限, 其他部位未见异常信号存在, 推测病变的好发部位可能与病毒的浸入途径有关, 或于局部脑组织的微环境适于病毒繁殖有关等。本组HFMD脑炎的MRI平时表现与一般脑炎信号特点相似均表现为斑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 水抑制呈高信号, 占位效应不明显, DWI图表现为稍高信号。

3.4 HFMD与其他颅内疾病的鉴别 由于HFMD的发病年龄组年龄较小因此主要讨论儿童好发疾病如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病灶多位于基底节丘脑区, 以丘脑为中心两侧对称并有周围发展的趋势[3,4], 临床上有明确的季节性、地区性、周期性及儿童多发流行病学特征, 有一定的潜伏期, 进而出现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HFMD脑炎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多发疱疹或溃疡, 突发性丘疹, 疱疹呈离心性分布(手心、脚底)的特征, 而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腮腺炎病毒脑炎及麻疹病毒脑炎有明确的腮腺炎及麻疹病史。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及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分布在口周、面部及耳部反复出现较为疼痛的疱疹, 而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HFMD一般临床症状比较典型, 症状较轻并且属于自限性疾病, 不需要特殊处理, 不过一旦患儿合并脑炎, 侵犯颅内脑桥及延髓交界部, 该部位为生命中枢, 虽然病灶较小,但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临床应有所重视。MRI能够真实的显示HFMD脑炎脑部受损的情况, 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1]Chong CY, Chan KP, Shah VA, et al.Hand, foot and mouth dicase in Singpaoorr:a comparison of fatal and non2fatal cased Act a Pacdiatr,2013, 92(10):1163.

[2]黄仲奎, 邓德茂, 龙莉玲, 等.DWI在散发性脑炎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1(2):120.

[3]罗敏, 肖家和.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附48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 25(3):133-136.

[4]龚良志, 肖新兰, 夏黎明, 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I诊断级临床意义,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27(11):1464.

猜你喜欢
延髓脑炎疱疹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延髓梗死远期不良预后的影像学分析
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预后分析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一例布氏杆菌病并发重型森林脑炎的蒙西医结合护理
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峡炎的疗效分析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