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

2014-09-04 09:12魏静香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6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情

魏静香

心血管疾病即循环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 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相似的病因、治疗和护理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60岁以上老年人首位致残致死的原因, 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在人口总死亡人数中约占40%, 每年全国死于此病者达400万人[1]。目前对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并且关于疾病治疗后护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风险, 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尽量规避风险因素[2,3], 同时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用药及病情护理和饮食护理, 使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1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资料,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 观察组男46例, 女34例, 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70.0±2.8)岁;对照组男49例, 女31例, 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70.0±2.8)岁。两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调查问卷以及和患者进行积极沟通的方式记录患者的心理情况, 同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将护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针对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防范, 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和饮食问题, 进而减少护理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经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58例(72.50%);比较满意21例(26.25%);不满意1例(1.25%), 总满意率为98.75 %。对照组患者中满意54例(67.5%);比较满意20例(25.0%);不满意6例(7.5%), 总满意率为92.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 针对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防范, 这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对患者的早期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接触病患最多的护理人员在面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时, 不仅要熟悉老年心血管病的特点,更应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出发, 以便对其精神方面做好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适应证及不良反应等知识,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病情护理、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愈率, 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3.1 一般护理 病房内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情舒畅, 防止患者失眠、焦虑和急躁等情绪的加深,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安静舒适也是老年人在休息时必不可少的环境。护理人员尽量保证病房的安静, 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病房内要保持清洁、安静和适宜患者修养的温湿度。适宜的温度一般为18~20℃, 湿度50%~60%;用消毒液进行每天2次的地面消毒;室内每天要保证2次(每次30 min)通风, 但要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3.2 心理护理 长期的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和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 更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4]。随着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下降, 加上病程长, 其自理能力变得更差, 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特别发病时心脏部位疼痛, 呼吸困难使得一些老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 这时老人又怕给亲人带来负担麻烦, 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失眠等现象, 导致有的患者对临床治疗产生抵触, 甚至会产生厌世绝望的极端情绪[5,6]。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愈和恢复,甚至会使病情复发, 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对患者的这些不良心理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以娴熟的护理技术让患者充满信心, 以热情的接待、文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让老年患者舒心。对患者不满的倾诉、健忘和啰嗦要给予谅解, 对患者的要求要尽量满足。还要有针对性的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 讲述同病种治愈病例, 同时向患者介绍在住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疾病发作时的急救和自救法, 使患者充分了解与自己的疾病相关医学知识, 避免各种诱因, 消除患者焦虑、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让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3.3 用药及病情针对性护理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特点或身体状况突然产生身体不舒服或者病情变化,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和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气急等症状。并进一步观察这些情况的性质、持续时间等, 出现严重情况时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情况, 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 常用剂量, 副作用, 注意事项。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在心绞痛发作时, 即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以松弛小血管平滑肌, 使外周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减少,如发生晕厥, 可采用头低脚高卧位, 按摩四肢, 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以缓解症状, 还要每隔1~2 h测1次血压,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服用降压药物, 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并注意监测血压。应用抗凝药物时教会患者自我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淤斑、鼻衄、血尿等出血征兆。利尿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长期应用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因此, 要仔细观察尿量及是否出现口干、皮肤干燥、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使药物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3.4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的食物,少吃煎炸类食物。指导患者要少食多餐, 严禁暴饮暴食, 晚餐要适量, 多吃营养丰富的清淡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食物。有些老人因为身体行动不便省去上厕所的麻烦而少饮水, 这样容易使血液黏稠度提高, 导致病情复发, 因此要注意老年人的饮水, 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量饮水。老年人的牙齿稀疏, 咀嚼不容易, 消化功能减弱, 应尽量吃易咀嚼、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叮嘱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时不宜过于用力, 对发生便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对吸烟嗜酒的患者进行劝诫, 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 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中总满意率98.75%较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92.50%高,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看出护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尽量规避风险因素, 同时还要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健康指导, 生活护理及病情观察, 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 对提高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庞明.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广西医学, 2007, 29(1):139-140.

[2]徐小雅, 王永生, 王效惠,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四川医学, 2012, 33(5):906-908.

[3]叶华妹 ,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3): 171-172.

[4]孙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04, 32(4):91-92.

[5]姜凤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5):5.

[6]周敖英.心血管疾病108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临床医药实践, 2008, 1(7):565.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情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